APP下载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工具:古代成语

2016-12-29赵增华王韶萍

知识文库 2016年4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从理论阐述的对象,到理论阐述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与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人的理解方式“水土不服”。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纪的东方大陆“入乡随俗”,不断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运用民族化、群众化的语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努力。古代成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人长期生活经验和语言方式的积淀,虽然字数简练却内涵丰富。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借鉴和运用古代成语,总是善于运用成语、俚语、歇后语等群众语言进行党的理论宣传。古代成语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示出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星星之火,燎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一、毛泽东用古代成语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

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真理,其内容具有普遍的真理性。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大陆,其语言形式、思维方式都带有西方特点。要使处在二十世纪,位于东方大陆的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在建党初期全党全民族理论水平不高的前提下,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不是容易的事情。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更多的人接受,是毛泽东长期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在他的著作中,经常用群众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运用最普遍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成语。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阐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时借鉴了古代成语。例如,在谈到认识的来源时,毛泽东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肯定了人们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得认识的途径,同时又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指出所有的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实践中的实践经验,得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在论述认识的发展阶段时,毛泽东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的相互关系,认为获得了感性认识之后不能“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一己之见”,而应通过“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方法将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的理性认识不能只是“束之高阁”而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阐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理论原则时,毛泽东用“弓矢从的”做了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怎样结合呢?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射中国革命之“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阐述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给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法论指导时,要求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而阐述这一方法论思想,毛泽东用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古代成语“实事求是”作了说明。“实事求是”,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样,经过改造后的“实事求是”进入哲学最高领域,成为普通群众和共产党员理解马克思这一哲学原理的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并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理解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各范畴和规律的“钥匙”,在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这把钥匙时,毛泽东同样借鉴了古代成语。在《在中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这就是辩证法。”此外,毛泽东还用“相反相成”来说明矛盾的同一性;用“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说明矛盾的斗争性;用“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说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用“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批判那种看问题只看一点,不顾全面的观点;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论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思想。

除上述论述之外,毛泽东还用“新陈代谢”论述了发展的实质,用“覆巢毁卵”阐述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用“欲速则不达”论述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等等。毛泽东借助成语典故中群众性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转变的生动鲜活、通俗易懂,让“高大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换发出泥土的气息,“飞入寻常百姓家,”拉近了广大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距离。因此,在毛泽东运用成语典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无翼而飞”,飞入了普通党员和群众的头脑,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

二、毛泽东用古代成语阐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方法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需要用大众化的方式阐述理论,还需要在宣传教育中落实大众化的教育方法,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大众化方法时,毛泽东同样借助了中国古代成语。“对牛弹琴”,人们通常将其作为贬义使用,指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一反人们对“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典故的习惯性理解,指出:“‘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者这个意思了。”在这里毛泽东从尊重听着的立场出发,反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把“弹琴者”作为zrI7MT5CGAOHaYhVLD8I2MA8Zutxlml2aLLMjcS0c/8=讥讽目标,从反面揭示理论宣传者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教育对象“所思”、“所想”、“所惑”的教育内容,选择教育对象习惯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而不能盲目为之。

面对广大的工人、农民等宣传教育对象,毛泽东连用“走马观花”、“下马看花”“安家落户”三个成语,从正面指明了理论宣传者的宣传方法。同时毛泽东连用“夸夸其谈”、“实事求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八个成语形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错误的宣传方法。正面论述和反面论述相结合后,阐明了宣传教育的方法是首先尊重群众,群众的语言是丰富的,是充满智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为群众所理解和认可,在宣传教育中离不开对群众语言的学习和借鉴;其次要贴近群众,要走到群众中,了解群众生活,熟悉群众语言,用群众的语言把书本中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广大群众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在群众斗争里实际发挥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为“冰雪”中的群众送去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之“炭”。

毛泽东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古代成语这一语言工具创新了马克思主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因而理论渐渐赢得群众,为群众所掌握,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必须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用群众化的、通俗的语言阐述理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理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马克思主义被普通群众所掌握,变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物质力量。

三、毛泽东用古代成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遇到了重重质疑,陷入了认同困境。例如,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数太多,记不住;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核心,没重点;在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中“80、90后青年并没有深刻领会它们的理念精髓,导致青年人没有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追求,从而出现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尴尬局面”[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重困境证明,“有了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思想,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6]358借鉴中国共产党人的宣传艺术,借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要转变语言表达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融入传统文化中优秀内容,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同时也需要借鉴网络语言等时代化的表达方式。另外在理论宣传形式之外,还可以运用图画、摄影、歌曲、话剧、电视剧、电影等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思想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用艺术的表达承载科学的内容,用有趣的话讲有内涵的理。通过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变,将科学化、理论化、书本化的语言转变为艺术化、群众化、生活化的语言,使党的文件里中规中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表述中“接地气”,“聚人气”,帮助群众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更多的群众,实现更深层次的引领。

(作者单位:长治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