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导向下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2016-12-29梁蕾

知识文库 2016年4期

对外汉语专业在近三十年间快速发展。作为众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增加的专业之一,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却令人堪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就业视角下加以转变。本文认为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加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是解决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外汉语专业自1981 年开始招收和培养本科生,1986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刚刚出版的教育部201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已经把原来的“对外汉语

(050103)” 改名为“汉语国际教育(050103)”。2013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尤其是在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推广,汉语教学逐渐在世界各国升温。以培养汉语教学师资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时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但是与招生热不相符的,是令人尴尬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状况。我们通过对现阶段该专业就业现状的深入调查,分析造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据腾讯网2015年6月的“中国就业前景好的10大文科专业排名”显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位列第四位。但是,在“应届生毕业网”关于“2014年最难就业专业排名”中,在河南、江苏等省的最难就业排名中赫然出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就使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呈现出一种“看上去很美的状态”,而实际上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在我们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河南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在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领域主要是:1.中小学语文、英语教师(38%);2.考取相关专业研究生(21%);3.在报刊、杂志等部门从事相关的文字工作(17%);4.进入外企或者外贸公司(10%);5.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包括国内高校专兼职留学生汉语教师、培训机构、汉办志愿者等)(6%)6.根据个人兴趣就业(8%)。

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尽管学生所学的专业为汉语国际教育,但是仅有27%的毕业生在毕业以后从事和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干着与本专业完全没有联系的工作。简而言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对口就业困难重重。与进校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极大热情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毕业时对此专业的无比失望。

二、造成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1.高校方面

由于一些学校盲目增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因素,导致出现了“增设专业易、发展专业难”的局面。

虽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担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文化的重任,但是作为一个高校开设的专业,其学科地位一直模糊不清。从院系归属上,有的学校归入文学院、有的学校归入外国语学院、还有的归入国际教育学院……;另外,从课程设置方面,多是根据原有师资开设课程。有的学校汉语言类的课程比重较大,有的学校外语类的课程就比较多;第三,作为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于实习是刚性需求,有些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学校发展、教育实习资源欠缺等原因,无法给该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

2.学生自身原因

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于专业没有任何了解,只是由于朋友推荐或其他原因选择该专业,这类学生的比重可以占到35%;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受到国家宣传的影响,看到媒体传播的孔子学院急速增长的“汉语热”与“海外汉语教师师资荒”等信息而选择报考,这部分学生占到32%;还有一些学生是由于被调剂或者不得不选择该专业,此类学生有21%。真正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着极大热情,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具有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计划的学生,不足12%。

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缺乏必要了解,这就造成学生在入校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尤其是一些教师过于夸大该专业目前的发展困境及就业难度,使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大大降低,专业认同感急速下降,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对策略

许多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一股脑地把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搬过来,应结合学校的定位和特点,紧密结合地方资源,以培养能够适应地方、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此类院校要时刻围绕就业理念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变化是基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将课程学习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课程学习奠定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并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学习,即以实践活动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导向,避免课程学习的盲目性。”在课程设置中,可以体现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中除了具有为高层次学生提供就业的考研、留学等科目,还可以涉及到涉外交流、涉外商务管理、基础教育等多样化就业导向的课程,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宽口径、重能力、分层指导的培养模式。

1.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明确职业规划

我们认为,学校首先应该给学生分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介绍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不断培养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认同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有目的性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专业课教师生动形象地用充实的课程内容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严格、适当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使学生自己增加学习动机,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结合自身条件明确就业方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增加实践部分

对在校生和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学生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的实践性不强,在校期间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无法满足就业之后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学校自身发展、学校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自己的实习基地,更谈不上境外实习的机会,这样就使得实践环节无法得到有利保障。

我们要充分认识缺乏实践对学生就业的深刻影响,各地方院校要克服目前的困难,争取条件,为学生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学校可以通过与汉办或者一些国内外民间培训机构联系,派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甚至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行海外时间教学。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以“交换生”等形式,增加留学生比例,使学生在校内就有机会接触到留学生汉语教学或涉外管理等。

3.加强就业指导

地方性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秉承着“宽口径、重实践、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这不能仅仅体现在教学管理和教师理念中,还应该深入学生中间。学校要在学生入学时,给学生介绍学校培养的目标,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考研、考公务员、就业,并且在就业方向上也要尽可能细致化。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时刻加强就业指导,保证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在充分认识就业岗位的要求前提下,考虑个人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项目名称“就业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2014〕-JKGHB-0027。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