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应锤炼“三种境界”
2016-12-29李志平
习主席指出,治学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深刻启示我们,对于党员干部,无论干什么工作,只有具备“德行”、“滴水”、“忘我”三种境界,才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真正干出精品、干出成效、干到极致。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应自觉锤炼这“三种境界”。
一、党员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1、、锤炼“德行境界”。以德立身、行为示范。
《左传》提出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立德放在第一位,可见道德品行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对于党员干部,首先要树立大志,志存高远。作为领导者,可谓肩负重任,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群众利益开展,站在群众的角度办实事、办好事。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本着“清白做事,踏实做人”的原则,廉洁自律,不贪图虚名,不急功近利,做好本分工作。同时要经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苦、把德行的提升作为成就事业的首要动因来追求。“德者,才之帅也”、“百行以德为先”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其次,要坚守情操,甘于寂寞。为官者要时刻警钟长鸣,警醒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要有“独上高楼”的勇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最后,要身体力行,行为示范。言必行,行必果,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当排头兵,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始终以自身良好形象折射“光芒”、传导正能量,威信自然就会从官兵心底升起来,自然就会在官兵中产生感召力和号召力。
2、锤炼“滴水境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
要将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将做官的过程看作是完善自我人格、夯实人生基石的过程,看作是提升政德境界、践行宗旨的过程。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衣带渐宽终不悔”,不管任务多重,时间多紧,也有拿出精力,挤出时间,坚持多读书,多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在群众的评议中提升自己,在服务官兵的实践中提升自己,让自己无愧、无悔、无憾。二要用钉子精神干事。好的蓝图、计划,只要是切合实际的、有利官兵的,就要一件接着一件干,一样接着一样做,钉牢一颗钉子再钉另一颗,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韧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三要勇于直面挫折,百折不饶。做事做人,难免遭遇挫折,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去应对。若每逢不如意事,便烦躁不安、怨天尤人,不是理智的去处理,而是冲动的去与人计较争斗,往往会使旧愁新怨一齐涌来,非但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反而会令人更加消沉。党员干部要学会冷静接受种种不幸遭遇,要能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为官之道上的各种波折和磨难。纵然再苦、再累,要始终从容,要保持一颗微笑的心,平常的心。
3、锤炼“忘我境界”。为官一任,绿荫一方。
要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努力在干事创业、服务官兵的实践过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一要立足岗位扎根基层。始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无旁骛地干工作,努力克服现实的干扰、种种的困难和重重的阻力,脚踏实地不退缩。始终做到在工作中能够提得起精神、顶得住压力、担得起责任。二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本着对单位负责的精神,积极作为,创新发展,把每一件有利于部队长远发展的事做深做细做精。本着对官兵成长进步负责的精神,培养人才造福一方,努力培养一批技术精、素质好的人才队伍,推动部队持续健康发展。始终做到把忠诚书镌刻在岗位上、职责中。三要有容人、容事、容话的度量和胸怀。真正把群众的意愿作为想问题的“出发点”,把群众的评价作为决策的“检验器”,把群众的满意作为办事的“晴雨表”,培养“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胸襟和精神境界,始终做到即使“梦里寻她千百度”无果,也拿得起放得下,真正以为单位谋发展、为群众谋利益的实际行动赢得信赖、赢得敬重。
二、锤炼党员干部“三种境界”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在新时期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各级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1、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从改革开放至今,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势必涉及诸多利益矛盾,比如说,利益分化、利益调整和利益分配。任何一项矛盾产生之后都会给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造成影响,进而产生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做到将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党员干部手中执掌的权力有很多,在各类资源与利益的分配上也具有部分决定权。因此,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应该很据实际情况,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进行正确处理,切实做到为人民谋利益。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放大效果,带动和鼓舞其他党员干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反之,如果党员干部过于注重个人利益而将社会利益抛在脑后,不仅会影响党员干部的自身发展,而且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也会造成阻碍。
原大兴区氮肥厂厂长刘集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氮肥厂在经济市场占据的位置始终较低,因此企业发展十分不景气,很长一段时间都发不了工资,导致企业员工集体上访。经过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厂长刘集森长期贪污公款,中饱私囊,最后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试想一下,如果此类现象在社会发展中频频发生,那么我国社会将变成怎样一幅景象。那么,是不是党员干部就不能由个人利益呢?也不尽然。尽管党员干部是群众的领导者,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者和监督者,但党员干部仍然是社会公民,同样拥有其他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必须使在社会整体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不单单是党员干部,广大群众也应该有此方面的觉悟。在改革开放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顾全大局,做到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2、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很多政策的出台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比如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城市旧房拆迁、改造政策以及城镇医疗、保险、失业救助政策等,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如果不能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政府机构和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和威信,影响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站在群众的角度,竭尽全力解决一切与人民利益相关的问题,保障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以此来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但目前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开展工作时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过于注重自己任职期间的业绩,甚至不惜劳民伤财的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主要是党员干部没有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3、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利益矛盾和思想上的观念冲突常常交织在一起,引起一些困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如果不能将这一问题有效解决,那么所谓的“为人民服务”必将成为空谈,无法发挥实际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若想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首要条件就是付出更多劳动,这一原则在党员干部身上同样适用。但对于党员干部,在此基础上还有更高要求,那就是无私奉献。作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是各项工作开展的核心,这也是工作开展中所需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党员干部不能搞权钱交易、不能与民争利,不然的化,就失去了作为领导的资格。然而就目前部分党员干部来看,却普遍存在着盲目攀比的现象,不比工作比待遇,不比奉献比索。这样一来,势必无法带给群众利益,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4、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具有全局观念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做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处理也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利益观的必然要求。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局部利益的重要性,而是相对全局利益相对而言,做好全局利益的控制更加重要,当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不统一时,应牺牲局部利益,做到顾全大局。如果单纯的从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对全局利益全然不顾,那么势必会造成全局利益的损坏,不利益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很多地区盛行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等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地党员干部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处理上不够科学、谨慎,将个人主义无限度扩大导致的,这不仅对广大群众的利益造成了损害,而且还阻碍了党的事业的发展。所以,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应当防止和克服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行为,站在大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全市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中,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冲突是经常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危旧房改造、企业搬迁、文物保护、绿化隔离带建设等等,都充满着各种利益矛盾,如果处理不好,那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总体来说,区、县、局、总公司都是讲大局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处理是好的,但是,这方面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有的单位竟然在文物保护范围内搞违法建筑等等。
5、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权利与义务两者是相对应的,如果你拥有了某种权利,也就意味着你需要履行一定的义务。作为党员干部,除了拥有普通公民享有的权利之外,还具有人民赋予的其他权利。所以,党员干部更应该处理好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权利和义务往往呈现出多样性,而且各个权利与义务之间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人们的利益观也会变得复杂化。可以说,利益是驱使人们进行各类活动的动力,正是为了获取自身所需的利益,人们才会付诸行动。对于普通公民而言,他们会按照“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逻辑去考虑生产经营,这是合情合理的,只要不触碰法律,这些都是被允许的。但对党员干部则不同,不能单纯的以上述内容为尺度,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讲付出、讲奉献,不能只实施权利却不履行义务,这是不被允许的。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飞快,群众的思想与过去相比也活跃的多,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如果不能谨慎从事,那么势必会增加犯错误的几率,目前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党员干部在经济活动中跌跤,其原因就是没有对权力和义务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
综上所述,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工作实践的积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以群众利益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此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海军92001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