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12-29张怀刚孙莹莹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知识、新技术发展变化迅速,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继续深入研究和加快推广应用。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
一、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科技经济的进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将源源不断。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的高等院校,必然肩负起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的重任。我国理工科高校中创新人才的培养从2002年开始在清华大学等少部分高校试点,2012年7月,根据教育部部署,高等学校面向大学生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传统文化、应试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积极性不够,企业和工程经验缺乏,教师创新经验和指导能力欠缺,应试教学较多,教学与科研融合不够;二是创新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度不够高,课程教学大都以理论阐述和逻辑推导为主要内容,课程内容重复较多;三是实践培养环节较少,在联合企业合作培养方面不够,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等。束缚了学生专长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转变教学理念,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学生培养不能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选拔和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奉献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紧紧依靠科研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团队、依托科研平台,组织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子课题研究,让学生了解科研方向和前沿知识,参与讨论,使得学生在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和独立思考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更大程度地提高。x4GS1PWLxudO9dZ9Qy1ee00draDVH6J8rRT9EwLsnf0=
2以“本科生进实验室”为载体,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本科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在本科学生中试点探索材料学科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并付诸实践,将已经参与进实验室项目的本科生纳入系统管理,加强培养过程的监控。通过整合学院现有实验设备、场地、指导教师及其创新项目等资源,设计开发了学院创新人才基地管理信息系统,集中面向师生开放系统,并加强培养过程监控和管理,进一步激励和选拔优秀本科生参与实验室项目研究,构建了开放学习平台。
3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建立了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点实验室,拥有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广西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2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目前学院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0余套,设备的固定资产超7000万元。依托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点实验室,学院更好地整合了各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并优化了学院实验硬件、实验场地和教师资源配置,增强空间利用和设备利用率,选拔有兴趣爱好的本科生参与创新实验学习和研究,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4以“英才创新实验班”为示范,构建创新人才精英班。为了适应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缩短优秀人才的培养周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每年公开选拔30名学生成立“英才创新计划实验班”。组建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开展指导和监督管理,根据各课题组研究方向安排具有硕士生指导资格的老师为实验班开设专题讲座,并安排实验班学员分组轮换参与各课题组项目学习,定期组织专题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和项目研究情况,給予适当奖励、补贴或者减免学费,推荐学生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5以适应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为了提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照社会本科人才需求变化,认真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一方面充分开展社会调查,建立用人单位交流制度,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另一方面分组分层次认真研讨,找准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组建专家组研讨,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拓国际型创新人才交流,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6丰富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促进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整合学生科技活动,搭建了材料科技文化节,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氛围,引领和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营造良好创新文化氛围。目前,材料科技文化节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六届。
三、结语
通过探索和实践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更好地整合了学院各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并优化了学院实验硬件、实验场地和教师资源配置,增强空间利用和设备利用率。人才选拔公平公开,人才培养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了培养过程的监督管理,为培养“卓越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对高校创新教育的投入,理工科高校应该进一步整合资源,紧密结合人才发展需求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金项目:2014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依托创新实验室建设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实践探索;201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改项目(JGB201424)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