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6-12-29戢颖

知识文库 2016年4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多年来我们更多注重课程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作用,而忽视了它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习近平就此还具体提出5个方面的任务,其中第三方面,即要求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并进一步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创新人才,就是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也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生、共存体。而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特别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那些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例如,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理想信念、人生态度、思维方法等,这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索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新课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作用

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内在的优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内容的创新特质,不仅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直接提供了指导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有了创新意识,才能产生创新动机,进行创新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者那种探索、求实、创新的勇气和精神。学习与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特质,有助于大学生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理解创新活动对个人、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内在的创新需要,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起到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的方法论有助于直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巨大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是一切创新活动必须坚持的思想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社会生活联系相对紧密的课程,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都可以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或者走出教室进行参观、走访和社会调查。

三、思政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运用方法与实践

1.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重要的人文基础理论教育课程,它在引导大学生的成长,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多年来人们更多注重它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作用,而忽视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出的外在形态主要是理论性强,反映意识形态和方针政策的内容较多,对社会问题的反映较少,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层面的东西关注不够,影响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从教师方面看,教学中过于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人本价值,过于关注学生的“接受”遵守,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发现,忽视学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行为方面的判断、选择、建构等主体性能力的发展。

创新首先应是一种理念,其次才是一门技能,如果教师不能清晰的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并从理念、感悟的角度认识创新,从理念、感悟的角度确定创新教育的宗旨,就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作用已经失败了一半。因此,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人本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模式体现出对学生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注,真诚地面对学生的困惑,在更高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去帮助学生辨析、思考和选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使他们感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个人成长和成才的意义。

2.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和调整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引导。首先,教师必须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人本性,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模式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教与学的良好互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概论”课为例,笔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通过“我最关注的新闻”“每周播报”等由学生主讲的教学活动,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讲台。引导学生从他们最关注的事情出发,带着问题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

其次,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贯穿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学方式也要从“解惑”向“生惑”转变。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若干认知困惑:对自身认知的困惑、对社会认知的困惑、对中国道路认知的困惑。这些困惑如不能顺利化解,就会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带来困扰,使之产生迷惘心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某些现象进行纵深思考,变换思路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怀疑问题,学会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并且积极探索,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大有裨益。

第三,课程内容专题化。实施由学生主讲,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必须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在教学内容上,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难点。本着“少而精且管用”的原则,笔者在概论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设计了既涵盖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够科学而透彻的分析、回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的三个专题。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理论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少而精的专题化教学,既保证了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把握;同时也通过学生主讲、学生互讲和教师讲授点评、总结、归纳的课堂教学活动,锻炼提高了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立场和观点,正确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各种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

双向互动,设疑、质疑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讲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少而精的专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实现了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预期目标。笔者在去年9月对我院600名学生(其中理工类学生356人,文科类学生230人)展开了创新思政课程实效性的调研。在回收的586份有效问卷中,对思政课程非常满意的有135份,满意的267份,总体满意率为69%;回答认为概论课的教学有启发性,学到很多的学生有394人,占67%;认为通过思政课程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认为获得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新方法的和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认同感的占了总数的77%。以上调查数据凸显了学生对思政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认同和接受。

3.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目前虽然大多思政课教学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能够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有机结合起来的不多。在具体运用教学课件的时候,往往还是以教师操作、演示为主。为发挥思政课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还必须紧密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互动相结合,建设一个既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又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高质量服务的,内容丰富、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网络教学平台和计算机考试平台。

通过思政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言论、与老师交流,这样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教育方法。网络教学平台上大量的案例思考题和参考资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无纸化考试平台的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原来学生考试时“左顾右盼”,现在则由系统从已建立的题库中抽取题目自动生成试卷,每位考生的考题各不相同,但难度系数保持一致,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无纸化考试内容,主要是思政系列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机考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这也促使学生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本学期上概论课的学生,自主选择加入思政网络课程辅助学习系统的占到总数的71%。

4.必须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二个平台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实地调查进行科学分析,验证和发展所学理论。当前,大多实践教学方式是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因此,除了传统的暑期社会调查的方式,探索新的、整合校内外所有资源的,更多的实践教学渠道和方式,是凸显思政课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要发挥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作用,除了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外,“打铁还靠自身硬”,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尤为重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要求,在高等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优势,发挥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独特的重要作用,与专业课教学和第二课堂形成合力,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得到培养和提高。

课题:中共云南省高校工委2013年度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课题

题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编号:17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