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中国消费主义异化的分析

2016-12-29刘媛媛

知识文库 2016年4期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消费的社会,社会生活的存在、内容和发展都离不开消费,消费主义成为社会的标签。消费主义往往与奢侈浪费、炫耀和破坏相联系,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但在商品宗教和货币语言下,消费主义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当代中国转型期的背景下更应予以重视,从理论和现实上对消费的异化加以修整,发挥消费促进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效用。

20世纪初,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的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促生了消费主义。随后,消费主义逐渐成为财富的象征。然在资本主义的自身逻辑饱受争议的今天,盲目逐利和无序的扩张使得消费也显示出其巨大的破坏力,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威胁到人的生存,人们开始对其进行反思,对其批判也日益 “常态化”和“普遍化”。消费主义实际上是以消费为核心,以需要为动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以发达国家为典型呈全球扩张态势的现象和行为。

一、消费主义的存在

消费主义是随着商品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对消费主义的存在就可从商品所具有的多重价值来分析,即物的消费,关系的消费和符号精神消费。

上世纪70年代,韦尔斯将“现代化”概念分解为“消费主义”和“生产主义”,消费受生产的影响。人类社会迈入了商品化时代,市场化和信贷制度改变着人的生活,消费的形式、手段、内容更加多样。新科技和传媒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也创造出新的需求。人们开始有了任意占有使用更多物质资料的错觉,并在社会范围加强。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生产力不足的国家,消费主义的形成实际上与发展相联系。

其次,消费主义的出现是符合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为资本主义创造了生存的需要。。美国学者米尔斯提j8WYzKBowgVeCGGvJTvMDg==出中产阶级的“地位恐慌论”,将消费作为对阶级地位不平等的抗争。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资本主义社会正是通过制造人的“虚假需求”,使人们依附于制度,成为丧失主体性的人,达成无意识的认同。无论是凯恩斯的自由经济政策还是现今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实际上是国家与市民社会所达成的某种 “互动行为”。从全球战略的角度看,消费主义也成为国家在国际上自我营销的最优手段,看似无意识的交流和合作,往往更容易达到灌输的价值的目的。

最后,消费主义的产生是伴随着商品的身份价值而发展的,是一种“欲望心理”或“符号”。德国学者波德里亚就认为在消费主义社会里物的符号化使得物仅是人关系的媒介,消费在物中并通过物建构人的关系,有“不饱和”性。在新的价值观尚未确立的今天,消费仍是体现人价值的标签。消费主义作为新教伦理的代表,体现 “自由”和“勤勉”,是创新、流动、竞争的代名词。普遍化、模式化地生产消费的群体性特点的同时,又具个性化和独特化。

二、消费主义的异化

消费的异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家的一个重要理论,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弗洛姆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人的异化”等的理论,也涉及到对消费主义的异化的描述。首先明确我们反对的是消费主义的异化而非消费本身。消费主义的异化的突出特点是消费水平与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承担能力不相适应;且消费多出难以控制和满足自身的欲望(自发或诱导的)。

从消费主体来看,弗洛姆曾说“人越来越成为贪婪的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相反人越来越成为物品的奴隶”。消费主义与满足人现实的生理需要逐渐脱离,更多的表现为“诱导欲求”的结果。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幸福与消费是正相关的关系,消费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获得了幸福感和存在感。但社科院研究员周穗明也指出当人均达到10000美元时,收入的影响将会停止,就意味着消费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意义也会消失。现今社会经济繁荣的形势下,把人在畸形化社会中的解放借助于消费加以阐释而导致整个社会精神空虚、信仰缺失、价值沦丧、道德滑坡等的情况就是例证。

从消费客体来看,罗尔斯曾说,消费主义更多的是一种富人的偏好性被改造成为全球化的现象。现今的消费主义关注的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存在其中的文化意识形态,是“符号化”的象征意义。大到把跨国性的大型的购物中心建筑和主题公园的建设,小到如香奈儿、LV、爱马仕的奢侈品牌的创立。商品形象的附加价值左右了人的消费观。人们不在乎消费的是什么,而在乎通过消费呈现了什么,消费开始由奢侈品转移到奢侈的生活方式上。

从消费环境来看,马克思提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影响人的观点。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物,受到社会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主导了生活的基调,“奢侈消费”的多少成为判断成功的标准。我国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背景给消费赋予了新涵义,社会成为一个由货币联接的商家与消费者的两极结构,大小的节日和品牌形象等成为消费主义的契机和噱头。

三、如何应对消费主义异化

1、回归消费的本质

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人的无穷尽的需要只能在精神王国中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现今的消费者们试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实质上是社会心理的和精神需要的举措是不可行的。消费主义被片面的看做批判的对象,消费的异化成为主要的现象加以论证,但不容忽视的是消费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消费是市场和资本的产物,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存在。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消费主义,本质上并不违背塑造社会品德和个人健康身心的趋势,将消费主义还原到社会生活本质的层面,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健康积极的消费态度。

2、处理各种关系

消费是社会世俗化发展的结果,消费主义也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出“理性”的公民和氛围。但在实践中要认清消费的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属性,处理好各种关系。既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额外的包装价值,又屏蔽感性的外在媒介和环境的应激性,使人们在有限的的“理性欲求”范围内进行消费,满足人们“适度”而非全部的发展需要。我们可将消费主义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置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架构中讨论,消费不能脱离客观的经济和主观的人,又受文化习俗和信仰等的影响。消费者借助更丰厚的资源和更优越的手段来表达自我的诉求。人通过消费达到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统一,也通过消费主义达到保护自然和实现自我的普遍价值目标。

3、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

大众媒介始终在人类社会中承担了无可比拟的沟通交流功能,是社会思想斗争的第一线。媒介的作用使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快捷自主且有效的选择质优价廉的适宜产品,而非兜售思想、价值观念和产品。正如我们在批判消费的同时,也应看到消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减缓冲突,使得社会更加有序的发展。作为风向标的主流媒体,要辨析消费中的意识形态灌输和刺激诱导性作用,发挥媒介为人们生活品质服务的价值。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用“品质国货”、“中国制造”、“美丽中国”等来凝聚思想和力量,塑造积极理性的爱国公民,实现“中国梦”。

由炫耀“奢侈”到炫耀“品位”,消费主义渐成普世思想。伴随其风靡和狂热,反消费主义的趋势悄然升起。反对过度消费和外在社会的“媒介象征”等对消费的扭曲,追求自然、持续、充实的消费,成为人生的本真价值。上世纪90年代由加拿大提倡发起的国际罢买日,提倡人民抑制自己的物欲症,多用手工制制品,减少因购买而引起的自然生态破坏。反消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消费主义的支持,是对消费主义异化的一种反思,是消费主义在现今社会的必经阶段,是消费主义由“实然”到“应该”的发展过程。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马列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