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建设
2016-12-29赵浥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并且“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而要完成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离不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作为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但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有力补充,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要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通过第一课堂学习专业知识,更要依靠第二课堂的学习、锻炼,提高自身人文综合素质及创新实践能力。
一、高校“第二课堂”的内涵与作用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规定的第一课堂教学计划外的,学生所进行的一切课余活动,通常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有计划,自主组织的实施一些趣味性、创造性的各类活动。第二课堂不但加速学生将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并且有助有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光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的夯实,更要注重全面条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等综合素质。鉴于第一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第二课堂具有灵活、生动、有趣、主观能动性强等特点,因此第二课堂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第二课堂不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更是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孵化基地。
二、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为了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现阶段第二课堂建设实施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现存的以些问题及不足,笔者采用抽样调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本专科在校生,调查时间为2015年3月,采取匿名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附后)。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参与调查的大一学生50名,大二学生50名。专科生80名,本科生20名。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如下: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只有10%的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概念及内容形式表示非常了解,50%的同学一般了解,37%的同学则完全不清楚。同时,对于是否愿意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其中出于爱好自愿愿意参加的学生仅占20%,受到操行加分等功利因素影响参加活动的有63%,完全不愿意却强制参加的也占8%。另据调查显示,对于认为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近30%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帮助,50%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帮助,但也有10%的同学表示完全没有帮助。而同学们参加第二课堂的原因,有67%的同学选择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有25%的同学是因为自身爱好,有4%的同学为了获取选学业加分,甚至有3%的学生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由此可见,第二课堂并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据笔者调查分析,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①观念陈旧,第二课堂建设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初衷 。第二课堂本应强调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第二课堂由于缺乏系统考量与顶层设计,往往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流于形式。如今,90后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往往不愿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但许多教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第二课堂设计时效性不强,与社会脱节,不太注重学生将联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也不乐于尝试,不去主动丰富第二课堂的形式,不想去挖掘潜在的学生乐于参加并有助锻炼学生动手和科研能力的第二课堂,从而造成了师生“双积极性”不高的现象。②活动繁多,内容重复,活动质量不高。目前我校负责第二课堂建设的基本上都是年资较浅的学管教师,因为工作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欠缺掌握等原因,没能潜心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力缺陷、个性特征及能力提升途径。导致设计开展的许多活动内容呆板重复、形式单一乏味、缺乏创新、效果不佳。③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度不健全。在设计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时,无论是策划者、组织者或是参与者,都应在活动中时刻围绕“以学生为本,培养综合素质”的目标进行,而在实际中,却少有调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明确的量化管理体制,造成了目前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的自由度较大,目的性、科学性、专业性不强,缺乏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跟踪、调查与反馈,很少有人反思所办的各项活动是否符合学生需要,又是否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统筹、以院系为中心、以专业为载体的体系结构。具体由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系统支撑构成。、
(一)、第二课堂内容体系
根据“四元培训体系”进行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即从思想道德修养,学术研究与创新、社会服务与素质拓展、社团文体活动四个方面设计第二活动内容。①思想道德修养。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相较于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灌输,应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灵活生动、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形式多样的优势。可以采用讨论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相声小品比赛、大合唱等同学们喜闻乐见形式,引导学生将高高在上的思想道德准则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②学术研究与创新。第二课堂承担着加速专业知识转化提升与科研创新的职责。在开展科研学术类第二课堂活动时,应融合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利用青年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积极组织更层次学科竞赛。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延展,院系之间不应固步自封,由学校牵头建立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平台,借助“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的平台,积极组织各层次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和检验自我的大舞台,活跃校园的学术气氛。③社会服务与素质拓展。学校要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和社会资源,鼓励学生与社会接触交流,并充分发挥学校的公信力,为学生搭建与社会沟通交流的平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及创业实践活动,主动成为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桥梁。④社团文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体活动是最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在社团中自主管理、自主服务从而相互学习、自我教育,在不知觉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定位于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和鼓励学生自我展示及综合素质的塑造。
(二)、第二课堂保障体系
第二课堂的建设想要系统全面的发展,必须有有力的保障系统为其提供全面的支持。①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完整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健全的组织建设制度、合理的财务制度、科学的活动管理制度、明确的奖惩制度等。并要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将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一方面学生可以清晰明了的第二课堂活动规划,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计划,并能从制度层面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另一方面,也便于老师们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同时,作为院系方面,也能根据校级活动日程安排自身的相关活动,从而达到相互配合,事半功倍的作用,将第二课堂活动的影响力最大化。同时,完善激励奖惩制度,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并建立高效的经费管理制度,用以支持学生和老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严谨的财务制度不但可以合理利用资金,既避免浪费又能最大程度的为第二课堂的建设提供物质支持。②完整的组织管理制度。从宏观上要求建立高效灵活地领导组织机构,建立院系二级领导体制,统一组织管理,卸掉考核,确保人、财、物的统筹规划和具体方案的实施落实。从微观上,改变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组织方式,而是按照课程设置模块和培养目标来进行团队扩展参与活动人员的广度,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是每个学生不在受到班级专业的限制,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③加强第二课堂导师团队建设。学校一方面应当按照各种学校的教师特长和专业组建第二课堂的导师团队,把导师细化到某一个具体的方向领域。构建一支学术水平成梯队、实际经验成梯队、年龄结构成梯队的学习型、成长型、创新型的第二课堂导师团队。另一方面,除了以本校教师为主的导师团队,为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学院面向社会和兄弟院校,聘请各领域专家学者,作为客座导师,提升第二课堂水准。④完善设施建设。在当前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在保证第一课堂建设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有偿服务等方式,寻求社会资金注入,减轻学校负担,为第二课堂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证。⑤严格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学生干部实行权责到人的人考核制度,保证学生干部能够在遵守学校考勤制度及完成学业任务的前提下,再有效率的完成学生会及社团的各项工作及活动。
(三)、第二课堂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应将第二课堂的教育成效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整体框架。要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有序高效进行,最终完成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监督体系。①从学生层面,就是要建立学分制评价体系。据调查,在中国,一个全日制大学生每周用在教室里听讲的时间为24至25小时不等,而用在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仅为14个小时。而在美国,一个全日制大学红色呢过每周用于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平均为22个小时。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由于第二课堂活动自身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意识,学校可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量化管理,将其成绩纳入学籍管理中,建立第二课堂量化学分制,达不到学分标准的学生不能准予毕业,从而督促学生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迈出了改革步伐,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定学分修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②从教师层面,则要建立完善的激励竞争考核制度。由于教师在第二课堂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积极性对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动力产生着重要影响,要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必须引入激励竞争考核制度。将教师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与教师的课时费、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直接挂钩,从而调动更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任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建设上来。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