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教学法在中职烹饪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6-12-29黄文荣

知识文库 2016年4期

烹饪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而又具有特殊性的饮食文化,是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餐饮业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人们之所以离不开烹饪,是因为他可以提供营养丰富的膳食、强身壮体、满足人类饮食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保证饮食卫生。

烹饪饮食文化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推进人类文明的建设。这引起了人们对烹饪专业的高度重视,我国中职院校对烹饪的教学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是还在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满足不了社会发展水平对烹饪的需求。

一、中职院校烹饪的现状与发展

(一)中职院校烹饪教学现状

我国目前的中职院校在烹饪教学上的方法还是比较陈旧老套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对学生所传授的烹饪知识主要是基础性的和专业技能性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烹饪的需求是得不到充分的满足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会大大丧失。

(二)社会的发展导致对烹饪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交通的便利致使烹饪材料具有跨地域性,转基因食品的问世,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使中国的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融合贯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的烹饪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培养新型的烹饪技术人才刻不容缓。

二、合作教学法的内容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是一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明确的分工为主要的方式,共享资源、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以达成共同学习的目的。为了增进学习的效果,学生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本位评核以及小组之间的比赛。

(二)合作教学的作用

合作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了平等的学习机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动机更为强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自在潜力。

三、合作教学法在中职院校烹饪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作教学法与烹饪教学相结合

合作教学法的教学观念具有前瞻性,差生转化又是他的研究优势这就验证了合作教学法在中职院校烹饪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可实行的可能性。对于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烹饪技术和课堂中观察分析能力的提高,合作教学法比传统的烹饪教学法更胜一筹。合作教学法可以达到预定的烹饪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一度认可,因此合作教学法与烹饪教学堪称是完美的结合。

(二)合作教学法在中职院校烹饪教学中的应用的实践证明

为了实践证明合作教学法与中职院校烹饪教学的完美结合,随机选取了扬州市第七高级中学有烹饪课程的两个班级,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参照班。

两个班级的烹饪基本知识、烹饪专业技能水平、烹饪的基本功和科学理论知识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在实验前要进行这些方面的水平测试。之后做两份问卷调查包括伙伴关系调查:从喜欢不喜欢中选出符合自己意向的选项由此来判断每一个学生的接纳他人的程度和自己被接纳的程度。学习兴趣调查:老师事先对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听讲是否认真以及完成合作学习时的态度这三方面进行星级评定,五星评定为最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的结果与老师的评分相比对进行科学的分析。

实验班有42人,根据42人的学习成绩、性格等分成7个小组。在整个过程到结束小组成员保持一致。小组有自己名字,组内成员分配角色。角色分别为:1.专业技能纠错:在操作过程中纠正所有组成员的错误2.评论员:在竞赛或抽查的作品中评判其他小组的作品3.组织员:负责成员认真程度的监督,课下总结操作和人际关系情况。成员角色2周一次变动,自由选择角色。

实验班的老师教授学生合作教学法的合作技能。主要有形成小组、活动过程基本技能和人际交流技能。这样实验班的合作教学法和参照班传统的竞争性奖励教学法相对比。

实验后两个班级对烹饪基本知识、烹饪专业技能水平、科学理论知识进行测试,测试分数与实验前的分值对比。还要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与实验前的相同。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结果对比。对比发现通过合作教学法上课的学生他的观察能力极其细微,无论是餐具还是烹饪的过程中都面面俱到,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过程中,合作教学法的班级考核成绩比传统烹饪教学法班级的成绩要高出一大截,这就说明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烹饪教学结束后,合作教学法的班级的学生自发的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合作教学法成功的完成了烹饪教学的既定目标。

与传统的烹饪教学法相比,合作教学法应用到中职院校烹饪教学法当中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烹饪学习的热请、研究探索烹饪知识的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下,学生的观察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合作教学法不仅适应了中职院校烹饪教学的需要,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新型烹饪人才提供了实用的教学方式,使未来的烹饪人才有新的观念、新思维、新做法。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