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模式构建初探

2016-12-29杨英洵

知识文库 2016年4期

本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分析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以自我管理心理理论为依据,初步构建大学生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模式体系,包括纵向系统的自我认知管理、目标自我管理和时间自我管理;横向系统的情绪自我管理、自制自我管理和社会实践自我管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且逐渐影响各个领域。各国文化之间不断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中国文化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在发生改变,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观念,呈现多元化格局。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多元文化有利于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之外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思维和观念。而大学生是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展者,这就要求大学生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自我管理的内涵

管理可以看做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即在隐含的或明显外在条件下引导或改变自己的行为(Karoly&Kanfer1982, Kan-

fer,Reinecker&Schmelzer1996)。自我管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治疗方式”(Hecht1984),其中个体的价值观、思想、问题解决的策略等因素对于个体行为的引导具有最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的人格特质理论的观点是:人有主动作用,能自治本身,自己管理自己。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自我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的变革和深化,从根本上是一种回归主体的管理哲学。这些学说归根到底都是推崇统一个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二、自我管理的心理理论依据

心理学三大流派分别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一、精神分析认为,自我管理过程的关键就是自我意识控制,自我在现实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来满足本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训练自我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二、行为主义认为,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关系,自我管理的核心就是自我调节,学习者通过激励自己并且强化行为。三、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下而上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将外在的、他人制度的控制下,内化为自我控制和自律。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模式的构建

在心理健康视角下,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整体上要遵循纵向系统的价值取向和横向系统的行为反应,两者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价值取向包括自我认知管理、目标自我管理、时间自我管理;行为反应包括情绪自我管理、自制管理、社会实践自我管理。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纵向系统——价值取向

1自我认知管理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认识主体对自己的言行及特点的感觉和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积极自我暗示的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养成,更好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通过深入、理性、科学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自身的人格特质,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目标自我管理

目标对于人的行为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并产生自觉行为。目标有长期、中期、短期之分,大学生要在认识自我、了解环境的基础上树立职业生涯理念,制定适时的规划,确定近期的大学发展目标与远期的人生发展目标,并以阶段性目标为引导,通过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修正目标,切实指导个体的成长成才,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3时间自我管理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很多时间都是可以由自己把控的,只有从内心认识时间的价值和机会成本,才能改变漫不经心的态度和拖延散漫的习惯。在树立正确时间观念和制定合理目标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将事情罗列成清单,然后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处理,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巴特莱法则”。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横向系统——行为反应

1情绪自我管理

一个人的情绪可以影响一个人工作效率的高低,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败。积极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起到协调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则有破坏崩溃作用。心理学家埃普斯顿的实验结果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与积极的行为变化总是一致的关系。因此,应更多的创造这种关系,引导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2自制管理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接受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某些负面的冲击,使得有些人不能正确处理自主与自律、多元与独立等关系,在行为举止上依赖外部管束和群体压力,自我对是非黑白的判断甄别还未成熟稳定。因此,自制概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作用,增强自觉自主地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

3社会实践自我管理

社会实践在自我管理中有利于缩短“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距。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自身普遍持一种非理性、非客观的理想状态,在理想和现实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在社 会实践中,“理想我”和“现实我”不断碰撞,现实的矛盾刺激迫使大学生将“理想我”从自我中分离出来,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将“理想我”落地,做出合理的修正,达到完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真实自我将逐渐勾勒出来,最终“理想我”和“现实我”合为一体,形成健康人格。

基金项目:东莞理工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DJSZ2005017)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