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文关怀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革新方向

2016-12-29任碧芳

知识文库 2016年4期

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来以后,国内学术界也加大了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结合人文关怀理念充分落实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及如何把握新时代下的工作方向。

大学生,特别是新时代发展下的90后在校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实效性,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关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事关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更事关大学生价值的实现。但是,当下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仍存在诸多缺憾,这不仅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亦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本文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应当结合人文关怀理念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它对大学生及对社会的价值。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科学内涵

实效性就实质而言,属于价值属性问题,是一种效用尺度、价值尺度,主要是评判某种实践活动满足主体相应需要的程度及实现主体相应目的的程度。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这一特定活动中考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一定的特殊性。

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首先指大学生思政教育各要素的有效性,即各要素在担负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中相应功能的积极属性;其次指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过程中各要素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应效能,从而能促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目的的实现所表现出的积极属性;再次指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结果与目的之间的实现程度,通过大学生思政教育结果与社会、受教育者及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的持续展开这三者形成的价值关系表现出来,表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结果对这三种价值关系中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1]由此可看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政教育要素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政教育结果的实效性三个方面。大学生思政教育要素的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中间环节;大学生思政教育结果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政教育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判断、评价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基本依据。

二、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存在的缺憾

人文关怀理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首次明确提出来以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亦提高了对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视,并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以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现阶段,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存在的缺憾可以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1.部分大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求以大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大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有别于以往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以教师为主体、大学生为客体的传统关系。正因为传统关系的长期存在,使得部分教师仍未转变传统观念,仍未适时合理地调整自己在思政教育中的角色,仍未把大学生视为主体。大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确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成败。只有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实际思想状况,才能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更有实效性。

2.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弱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大学生能否自觉的吸收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以满足自身发展、自身价值实现需要。主体意识强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更深刻,对自身的价值追求更高,对自身的发展更有益。不少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使用思政教育中学到的理论方法,这表明部分大学生未自觉将思政理论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或已经内化但未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使用它以达到自身的目的,其主体意识仍较弱。

3.部分大学生主体素质较低

部分大学生主体心理素质较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又一重要素质。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大学生是否有胆量、有信心、有毅力去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现代社会就业难度增大、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的心理问题亦越来越多。现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较小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刺激大学生的学习,但是超出一定范围就会影响身心健康,进而影响自身发展。

4.部分大学生主体能力较差

大学生的主体能力指大学生自身的思考力、应变力、创造力、适应力、行动力等各种能力的总和。大学生主体能力是与大学生主体素质紧密相关的,而且亦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主体能力较好的大学生,能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能随机应变的处理问题,能积极的进行创新,能快速的适应新环境,能有效的解决问题等;相反,主体能力较差的大学生,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易不知所措,容易从单一角度思考问题,不擅于发现新问题,不擅于创新,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等。绝大多数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社团举办的创新大赛仅有少数人参加,突出的创新成果少之又少。部分大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易片面化,易钻牛角尖,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的思考力、行动力亦比较差。调查显示,高达一半的大学生只是偶尔或不参加集体活动。参加渗透着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集体活动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更能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然而,这些只是偶尔参加甚至不参加集体活动的大学生,其交际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主体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总体说来,部分大学生的主体能力仍较差。

三、人文关怀理念下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综合性、长久性、延迟性等特点,要增强其实效性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原则、生活化原则、以文化人原则,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各要素、活动目标、活动过程等方面全面的探索积极措施,以增强其实效性。

1.增强人文关怀理念

人文关怀理念强调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关心人的需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求回归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要求相吻合,坚持人文关怀理念有利于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人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调整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重社会价值轻大学生个体价值的现象格局,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知识的接受与内化,最终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增强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继续发展。[4]具体的,首先要形成从上而下的共识。高校领导层要增强对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视,在制定学校办学目标、教育培养计划、年度工作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时,要重点强调人文关怀理念,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从领导层上引起全校师生对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视。其次,要增强宣传力度。利用校园广播,按时播报有关人文关怀理念的知识,尤其是有关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知识或者事例。利用校报,刊登有关人文关怀理念的知识或者事例。利用校内网络平台,比如学校论坛,宣传人文关怀理念。此外,可定期举办有关人文关怀理念的讲座和辩论赛,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参与进来,形成全体大学生参与的局面,营造良好人文氛围,使人文关怀理念得到增强、深入人心。

2. 制定更合理的目标

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育目的为其教育活动的开展确立了根本方向,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是检验其实效性的重要尺度。但是教育目的相对教学过程来说是根本性的、抽象的要求,我们在具体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时应制定更合理的教育目标,以利于对其实效性进行阶段性评估,推进其实效性的增强。其教育目标从发展阶段分,可分为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及近期目标三种。这三种目标有各自内部的发展结构、发展方式,但三者之间不是孤立存在、毫无联系的,从时间及发展阶段看它们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近期目标是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目标发展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基础积累阶段;中期目标是其中间发展环节,指导并制约着近期目标的制定及实施,提供着长远目标实现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受长远目标制约;长远目标是其发展的最高目标,反映其发展的总趋势,从根本上规定了另两种目标的方向和性质,支配着它们的发展。因此,应将这三种目标相结合,制定更合理的教育目标。

3. 提升教师人文素质

教师是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主体,居重要地位。教师要有效进行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增强其实效性,首先必须使自身具备优良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教师人文素质是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格、修养、价值观念等达到的程度。提升教师人文素质,不仅利于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利于培养出一支精良的、高素队伍,以促进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增强其实效性。

总结而言,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人文关怀理念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视界,人文关怀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因此,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政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学术界应当结合实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契合,使理论更好地为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服务。

(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