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餐礼仪用语的中日比较
2016-12-29刘畅
本文对日本人的进餐礼仪用语的使用场合和翻译方法进行分析,概括中国礼仪教育的显著特征,提出中国礼仪教育中的问题点,进而深入挖掘产生中日民众心理差异和行为差异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国与日本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差及其在文化视角下的理论依据,旨在为了解日本的礼仪文化并提升中国人的礼仪认识提供参考。
在现今人们的印象中,中国与日本一样,都可以被称为“礼仪之邦”。众所周知,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体现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素质,其与情商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有人甚至把礼仪看作人所必备的一种能力。
日本人的重礼仪思想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以后是否会有往来,日本人会和住在自家附近的人打招呼;日本人的行车礼仪通常会非常规范这一点也令人印象颇深。本文将以日本人的进餐礼仪为例,对中日礼仪观念的不同略作比较。
一、日本人的进餐礼仪用语
日本人的进餐礼仪用语并不复杂,然而无论吃多么简单的东西之前,必然要用的一句寒暄语是“いただきます”;用餐完毕后要说“ご馳走様でした”。这些用餐礼仪并非刻意做给他人看,即使是一个人用餐的时候,日本人仍然不会省略这些程序。一般认为被宴请之后说“ご馳走様でした”是在中国与日本都已被广泛接受的礼仪,当然此时的“ご馳走様でした”翻译成“谢谢款待”是很普遍的。
可是,有一种情况却让不少中国人感到困惑:日本学生在学校食堂中用餐完毕后会向食堂的服务人员说一句“ご馳走様でした”再离开。这种情形的“ご馳走様でした”翻译为“谢谢款待”有些不合情理,译成“我吃饱了”似乎也不太合适。如果综合考虑日本文化因素,就会明白此时的“ご馳走様でした”译为“谢谢”即可。虽然学生与食堂的服务人员事实上是顾客与提供服务者的关系,按照商业化思维,应该由提供服务者对顾客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谢谢惠顾)”,但是日本式礼仪却提倡学生要向服务于自己进餐的人表达感谢之意。
二、中国的礼仪教育
有观点认为,礼仪既是一种行为活动,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在中国人的礼仪教育中,更强调礼仪是一种和道德密不可分的准则。因此,应当像塑造人的道德品格一样地培养人的礼仪规范。中国有些礼仪相关的书上也告诉人们在餐馆用餐完毕应该向服务人员打招呼再离开,只是目前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中国人却并不多见。要形成这种礼仪观念,要求同一社会群体服从共同意志并进行模仿,最终实现文化传递。
尽管日本文化的根基未必有中国文化的深,日本人已建立起了本国的文化自信。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于文化自信的建设却仍处在艰难跋涉的阶段。作为这一问题点的具体表现,仍有不少中国人无法像日本人那样在用餐时考虑到自身行为所体现出的道德意义。更有甚者,有些中国人可能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礼仪教育的缺失。
三、对于传统礼仪之态度的中日比较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传统,古代中国是全世界公认的重礼仪之国。有关古代中国的礼仪研究综述,从下表中可以略知一二。
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进程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不论是乱世还是治世,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崇尚“礼”,礼仪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且日趋务实化。
日本人之所以能切实践行本国礼仪,与其对本国传统文化中合理成分的充分继承是分不开的。其实日本的许多礼仪是受惠于古代中国的影响,也就是说日本一直处于进行文化之“上行拼接”的状态中,然则中国却不然。正因为两国民众间存在这种文化心理的不同之处,相比之下,中国缺乏“上行文化拼接”的经验与民族心理使中国文化的更新向上趋于迟滞。
四、结论
本文根据中日文化比较论的原理,得出日本人的礼仪观比中国人的更加成熟之推论。中国人若能更多认识到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无疑将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从本质上说,礼仪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对他人的体谅与照顾。当今的中国人有必要将对礼仪的理解升华至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这一层面。此举终将对提高国民的人口素质、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发挥出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