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夷夏观及其特点
2016-12-29马沈阳张文婷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时近四百年,在这四百年中,主要经历了大秦帝国的覆灭以及唐朝的建立。这段时间被学者称之为重要的历史过渡时期。在这期间,文化发展呈现多样性,其中夷夏之争最为引人瞩目。所谓夷夏之争,主要是指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的争论,其争论点不但集中在夷夏文化的源头,也集中在夷夏文化的特点及归属问题。因此,深入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夷夏观及其特点,对了解夷夏之争的历史以及当代夷夏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前言
以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为标准区分“夷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文 化原型和发展道路各异;二是指其文化发展程度不同。前者指文化的民族性差异,后者指 文化的时代性差异。春秋时期的“夷夏之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并重。夷夏之间文 化的民族性之分主要指族类的认同,包括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夷夏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为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夷夏之辨”的文化现象,并有效推动了夷夏文化的发展。基于魏晋南北朝的特殊性,以及该时期夷夏观的形成及特点,对魏晋南北朝的夷夏观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总结夷夏观的发展历史及演变情况,为了解夷夏观的内容、特点和学术价值提供有力的支持,对促进当代夷夏观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立足研究实际,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夷夏观及其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的夷夏观
魏晋南北朝作为夷夏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形成的夷夏观对后世夷夏文化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夷夏之辨的研究成果,魏晋南北朝的夷夏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魏晋南北朝的夷夏观,肯定了华夏文化的地位
在魏晋南北朝的夷夏观中,将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作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来看待,结合大秦帝国的文化发展现状,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华夏文化及夷狄文化的不同认识,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大秦帝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文化依然是主导文化,虽然在这一时期夷狄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相对于华夏文化的地位而言,夷狄文化的从属特点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华夏文化的附属。
2、魏晋南北朝的夷夏观,认识到了夷夏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华夏文化和夷狄文化的认识,随着地域的划分而更加清晰,虽然在秦朝出现了华夏与四夷地域的二次划分,但是对于华夏文化和夷狄文化差异的认识,并没有得到消除,相反对二者差异的认识更加强烈。这种差异除了文化本身的特点之外,还表现在了对文化发展源头的认识及文化内容的认识。因此,正确认识到二者的差异十分重要。
3、魏晋南北朝的夷夏观,与地域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朝与唐朝之间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伴随着地域差异的消除而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与夷狄的区域划分已经不是十分明显,二者的地域特征在不断融合,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和融合。由此可见,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主要与地域有着密切关系。
三、魏晋南北朝夷夏观的主要特点
基于对魏晋南北朝夷夏文化的了解,魏晋南北朝夷夏观的形成与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魏晋南北朝夷夏观,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特点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夷夏文化的了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夷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地域划分、文化尊崇以及朝代局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夷夏观中,出现了尊崇华夏文化的现象,将华夏文化作为高于夷狄文化来看待。这种做法表现出了魏晋南北朝的夷夏观,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反映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夷夏观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特点。
2、魏晋南北朝夷夏观,具有一定的历史环境特点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言,该时期夷夏观的形成与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夷夏之辨的出现来看,早在夏朝就有端倪。并且随着华夏文化和夷狄文化的传播而逐渐形成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以及文化观点。结合历史研究以及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夷夏观,更多的带有历史环境特点,是当时历史环境所形成的特殊文化观点。
3、魏晋南北朝夷夏观,对当代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夷夏观是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发展的重要交汇点,也是研究夷夏观及夷夏之辨的重要研究节点。考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以及历史氛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夷夏观具有突出的优势,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对当代文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启发,有利于推动当代文化研究的发展。因此,对于魏晋南北朝夷夏观的特点的理解,应将其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启发因素。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为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夷夏之辨”的文化现象,并有效推动了夷夏文化的发展。基于魏晋南北朝的特殊性,以及该时期夷夏观的形成及特点,对魏晋南北朝的夷夏观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总结夷夏观的发展历史及演变情况,为了解夷夏观的内容、特点和学术价值提供有力的支持,对促进当代夷夏观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