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传承传统文化
2016-12-29王红景
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文化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之中去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在阅读学习中积累语言,在神话故事中感受神奇,在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感受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神奇和美妙。
一、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意义或者故事。如“囍”字的来历,传说与宋代的王安石有关。王安石23岁那年进城赶考,在马家镇稍歇。偶见马员外家挂的走马灯上闪出“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的对子,显然在等人对下联。王安石见了不由得拍手连称:“好对!好对!”站在一旁的管家马上进去禀告员外,待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聪明,便传来面试,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想起马员外家的上联,于是信口对上:“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他对得又快又好,主考官赞叹不已。王安石考毕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帮助,便信步走到马员外家。员外请他对对子,王安石信手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员外见对得又巧又工整,马上把女儿许给他,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原来,走马灯上的对子,是马小姐为择婿而出的。结婚那天,正当新娘新郎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马员外大喜,即命重开酒宴。王安石则喜上加喜,带着三分醉意,在红纸上挥笔写了一个大“喜”字。写毕犹未尽兴,便一气呵成又写了一个“喜”字,两个“喜”字紧紧相联,合成一个硕大的“囍”字,命人贴在门上,并高声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从此,贴“囍”字的风俗便逐渐形成了。
再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创造的“瞾”字,日月当空照,展示了武则天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又如: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恭……原来古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通过此,学生不但对汉字产生了兴趣,还会对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从而乐于学习。学生们在学习 “三顾茅庐、名不虚传、危在旦夕、一臂之力、七步成诗”等成语中明白了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在“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南辕北辙、亡羊补牢”等成语中悟出了寓言故事的道理。孩子们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又增加了很多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巧妙学习语法
语文学的是语言和文学、文化。把一句话的意思表达好,表达的准确、完美是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例如:清朝的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可总是打一仗败一仗,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他不得不上书皇上表示自责之意,其中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有个幕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样改后,皇上不仅没有责备,反而还嘉奖了他。同是几个汉字,只是语序发生了改变,意思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屡战屡败”突出了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次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能力的极大不信任。“屡败屡战”突出了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次次战败,但是次次卷土重来不肯认输。
再如,我们经常说:“清晨,太阳出来了”。假如我们用比拟手法,换一个角度,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清晨,太阳伸出光的手臂,轻轻地将夜的帷幕拉起。”比较一下,是否有了美感呢?
汉语承载着数千年的灿烂文化,当学生对它的语言魅力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以后,便有了探究的兴趣。老师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汉语语法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从中体会汉语语法学习的乐趣,必定水到渠成。
三、品读文章,体味做人之道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遗产。《三字经》中不止有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它更是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还有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学生原来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但当我们教学完古诗,再次回头来重读关于陆游的资料时,学生便由了更深的体悟。若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古人立志奋进的决心,明白古人积极进取的斗志,吸取文言文中体会古人思想的精髓。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智者对社会的热诚奉献或作理性的探究;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士君子的高风亮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主义精神;于是艰难困苦中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古人语言来激励自己的斗志;失败沮丧时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则表现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人生的各种际遇中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则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学生们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蕴含,对民族文化充满了兴趣。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教师由“不得不教”到“不需要教”的角色转变,由“牵着学生走”到“学生独立自己走”。让语文教学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真正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河南省嵩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