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儒家思想中的精神性之初探

2016-12-29邵静

知识文库 2016年4期

近几年精神性和健康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精神性和健康的出版物在最近30年增长了688%。当人们面临一个慢性的或危及生命的疾病时,精神性可作为一个重要支撑(Stefanek et al. 2005)。已有研究表明,精神取向是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Sawatzkyet al. 2005; Koenig et al. 2001),特别当人们面对负面生活事件(如,慢性或威胁生命的疾病)时这种关系尤为强烈(Smith et al. 2003)。

1精神性的界定

1.1 精神性界定的目标

精神性应当采用一个涵盖多个维度的,全面的定义。一个广泛的定可以被用来制定精神性的各个方面。实证研可以进一步评估理论上提出的各方面的效度,有助于澄清概念。很多研究者力图寻找的一种精神性的定义,是可以反映不同宗教或世俗背景人们的体验的,也可以反映当前(中西方)文化的,因为很多人是基于个人经历和见解的基础上,来探索生活的深度和意义的,而不是基于外部的规则、规范和期望(Heelas 2005)。当前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寻求一个内部的神圣联结,而不是与全能的外部力量的联结(Heelas 2000)

1.2 精神性定义

综上所述,我将精神性定义为,一个人为之奋斗的,且一种与自身所联系的、与他人和自然所联系的,以及与超经验事物所联系的体验。概念分析(Dyson et al. 1997; Cook 2004; Chiu et al. 2004; Reed 1992) 和质性研究(Hungelmann et al. 1985; Fisher 1998, cited in Gomez and Fisher 2003)表明联通性是精神性的一个必要元素。

联通性包含的各方面,对每个人都起作用。

1)与自我的联通可以通过一些方面表现出来,如,真实性、内在和谐/内心平静、意识、自我认识和体验、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Elkins et al. 1988; Young-Eisendrath and Miller 2000; Hungelmann et al. 1985; Howden 1992; Mahoney and Graci 1999; Chiu et al. 2004);

2)与他人和自然的联通性,与同情心、关爱之心、感恩之心、好奇心有关;

3)与超验事物的联通性包括与人类水平之外某物或某人的联通,如宇宙、超验实在、更高的权利或神。该主题有关的方面是敬畏,希望,神圣,卓越的崇拜和先验经验(Cook 2004)。

2儒家的精神性

儒学的源头在远古三代,奠基于西周的礼乐文明,根植于中华名族的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之中,是中国人传统文化和社会的精神之所体现。

儒学精神性的内核,可以概括为孔子的“仁学”精神。“仁”就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是人的本质规定性。现今很多人一直以来思考的是自己在说什么,忽略了自己内心在想什么,“仁”就给人以内在的一个规定,又由内而外推及到我、物、天、地及其关系的反思,即孟子所说的人异于禽兽的那么一点点的差别。“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凸显的是人对自身道德的反思,对内在规范的思考,是与自我联系的体现。“仁”又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生命的感通,又是“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价值理想,这种价值理想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等“忠恕”之道作为主要内涵。这可以推广为人与人之间,乃至国家间、民族间、宗教间、文化间的相接相处之道,乃至人类与动植物、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

可见儒家在肯定人自我的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像西方的各个宗教学派那样,陷于人类中心主义或上帝至上的漩涡,而是谨慎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超验主义的关系,甚至人与自我内在都有丰富的思考,这正是儒家源远流长的原因,更是适合于现代精神心理学内涵的原因,儒学的精神是最符合精神性心理学所一直追寻探索的内核精神。

2.1 人格境界之精神性(与自我联通)

儒家在讨论人的问题时,从来都是从内在层面探讨的,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提醒世人时刻把握自我,这与精神心理学强调与自我的联通性是完全一致的。孔子将人格的境界分成三个层次:圣人(理想的至上境界)、贤人(现实的理想境界)、君子(现实的道德境界)。这三种人格境界有一个进阶的含义,贤人和君子在显示生活中人们是可以达到的,是可“见”到的人格榜样,但是人们与理想的圣人确实有时空阻隔的,是通过气的感应、心的沟通,只能“听”来体认。这种体认看似是外在的,但实际上确实发自于内在,“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皆可以为禹”,说明凡人具有圣人的潜能,圣人其实在人们的心中,只是有的人对此听而不闻,不愿意感应自我,与高层次的精神相联通。圣人是理想化的人,这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心中理想化的自我或超我,这只是一个完美的概念,是一个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对圣人、贤人的追求促使自我层次的提升,这便是自我生命意义的追求。

2.2 创造之精神性(与他人和自然联通)

精神性的第二个方面提到人与他人、自然的联通,这就不得不指出人与周遭可接触人或事物的关系。儒家把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这样的地位不是与自然等事物相对立或高高在上的,而是将人作为自然和谐的一部分。 “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这里讲出了儒家对人存在作用的诠释,人作为万物之灵,有着其他生物或事物所不具有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能够贯通世间天地所有,上天赋予的这样的一种能力,绝不是为了低级地满足生存之需,人类需要反思生存之外的意义,那就是追寻”至诚“,尽人的天赋,皈依自然,通过灵性的影响和教化,在发挥自己本性的同时,启发他人,再进一步让天地万物发挥自己的本性,这样才可以达到”天命“,从而天地人并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另外,孔子还提出圣人的概念,“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有操守的君子是现实的人,而圣人是理想的人,孔子 视“圣”和“仁”为同一境界,或者说仁者的境界以“圣”为最高。“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大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孔子认为至仁的圣人,要帮助他人,使得他人的生活过得更好,让他们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通达自己的生命,强调不是代他人通达、代他人挺立,而是引导民众,不是外在强加,而是创造一种环境,发人深省。

2.3 天人合一之精神性(与超验事物联通)

上面提到精神性的联通性第三方面是与超验事物的联通性包括与人类水平之外某物或某人的联通(如宇宙、超验实在、更高的权利或神。该主题有关的方面是敬畏,希望,神圣,卓越的崇拜和先验经验)。这样的一种体验很类似于宗教提到的相关内容,儒家对此也是有不少的讨论。

首先,对民间小传统的信仰,孔子有言“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即不对鬼神迷信轻易表态,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 。其次,孔子保留了对“天”、“天命”的信仰与敬畏,肯定了“天”的超越性、神秘性。孔子言“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经·大雅·烝民》)”为“知道”之诗(《孟子·告子上》),肯定了天生育了民众,是人的源泉,认为人所秉承的常道是趋向美好的道德,即天赋予了人以善良的天性。

孔子这里所指的“天”,是创造人、养育人的超验存在,人与之的联系有多方面,人对这样一个超验性存在饱含敬畏,“天”同时又给予人以善良的天性,力量的源泉。这样的一种理念无疑是极具宗教意义的,但是这样的宗教精神被儒学内化了,转化为一种道德精神,儒家对超验事物的理解不如西方那样简单,对于这样一个可以说难以形容的抽象事物, 不应当简单定义为一个全能的神,在儒家的世界,我们认为的是“天”这样的天没有一个明确的形态,不是像上帝那样一个人形,而是一种伟大的存在的可能,我们肯定有这样可能的事物的存在,饱含敬畏之心,对生命和能量的起源充满感激,有善良的信仰,支撑生命的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