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Miller金字塔原理的置管培训降低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2016-12-29陈利芬唐鹏琳周雪梅侯秋秀莫雄飞郑锦萍

护理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机械性置管静脉炎

于 瑞,陈利芬,唐鹏琳,周雪梅,侯秋秀,莫雄飞,郑锦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静疗护理

基于Miller金字塔原理的置管培训降低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于 瑞,陈利芬,唐鹏琳,周雪梅,侯秋秀,莫雄飞,郑锦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机械性静脉炎是指血管内异物活动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炎症的发生[1],多发生在早期,这与PICC穿刺、送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刺激有关[2],因此,这就要求操作者具有多方面专业能力[3]。最新《静脉治疗技术操作规范》规定PICC置管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者完成。Miller金字塔原理是由美国医学教育家Miller G E提出的,被用来培养和评估医学生标准化的临床能力,他认为学习过程由知识积累到临床实践训练的能力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第1层是专业理论知识(knowledge),第 2 层是应用能力(competence),也是对第1层知识的融会贯通,第3层是操作表现(performance),第4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际表现(action)[4-5]。自 2013 年起,本院根据 Miller金字塔原理,对PICC置管人员的理论及实践能力分层进行培训,有效降低了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现将此培训模式具体做法及对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4年12月经过2种不同培训的护士分别留置PICC的患者。纳入标准:住院患者;年龄≥18岁;置管前局部皮肤无红肿、硬结等异常。采用传统方法培训的护士置管325例为对照组,参与Miller培训的护士置管305例为观察组,2组所用导管均为巴德4 Fr Groshong导管,置管侧肢体活动状况均正常,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 置管人员情况 2011年7月—2012年12月参与传统培训18名,年龄(38.5±2.83)岁;工作年限(17.44±4.72)年;本科 11 名,大专 5 名,硕士 2 名;护师8名,主管护师及以上10名。2013年7月—2014年12月经过Miller培训14名,年龄 (36.63±4.78)岁;工作年限(18.00±3.62)年;本科 9 名,大专 4 名,硕士1名;护师7名,主管护师及以上7名。2组置管人员为不同批次人员且来自不同科室,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培训方法

1.3.1 对照组 置管由经过传统培训人员进行,培训过程分为理论培训、临床实践。理论培训内容包括静脉输液相关解剖学知识、PICC相关影像学基础知识、药理学知识、PICC置入及维护知识,授课结束进行试卷考核;临床实践由持证护士指导,要求掌握PICC置管及维护知识,并能独立置管,即予置管操作考核后发证。

1.3.2 观察组 置管由经过Miller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士进行。Miller金字塔原理认为临床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金字塔每一层能力的培养都是为第4层铺垫,强调临床工作环境中的实际表现。根据此原理,新的培训方法增加了模型训练及考核,同时强化临床实际工作的培训,具体如下:第1、2层培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融会贯通能力,内容及方式同对照组。第3层培训—操作表现,首先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标准化程序视频观摩,之后进行1 d的模型练习,分小组进行,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的PICC专科护士负责指导练习,然后进行模型考核,考核分数80分以上,准予进入临床实践培训。第4层培训—临床工作环境中的实际表现,临床实践3~6个月,由静疗专科护士负责带教,先由老师指导下置管2例,然后独立置管3例以上,才予临床实践考核,严格按照评分表打分,综合考察操作技能、人际沟通、健康教育等能力,并对其表现及时做出反馈和指导。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增加了第3层培训,同时在临床实践时,限定临床实践时间及置管例数,严格临床实践考核要求,更强化第4层的培训。

1.4 监测指标 分别记录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情况及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例数。(1)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例数/PICC置管例数)×100%。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travenus Nursing Society,INS)分级标准判断[6],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的长度大于1英寸(2.54 cm)。(2)一次性置管成功指1次穿刺并送管到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3)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指在置管时导管末端位置未到达上腔静脉,如异位至同侧颈内静脉、同侧腋静脉、对侧无名静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PICC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表2 2组机械性静脉炎及置管情况比较(例)

2 结果

由表2可知,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P=0.01)。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312例(96.0%),观察组为303例(99.3%),统计分析显示,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7.57,P<0.01);而 2 组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发生分别为5例、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多层次循序渐进培训可降低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导管型号、材质、非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是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7-8],本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所用导管型号、材质相同,穿刺静脉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ewenthal等研究认为[9],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与PICC置管过程中尝试次数呈正相关,而在本研究中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2组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的发生率为0.6%(2/305)低于对照组的1.5%(5/325),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后的处理通常是重新调整尖端位置,在此过程中难免增加导管对置入血管管壁的摩擦,进而增加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风险。Miller培训增加了模型练习及考核,同时制定临床实践要求,强化临床实际环境中的操作练习及考核。Miller金字塔原理认为理论教学不能被替代,实践教学也不能被减弱;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也认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临床技能的训练就要经过模仿、操作娴熟和规范化及多项操作的协调。观察组较对照组增加的第3层模型练习及考核,全面评估了操作者临床能力并对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导,而第4层临床实践的强化训练中,要求培训护士除完成5例次的PICC置管操作,还要求综合考察患者评估、人际沟通、健康教育等能力的培训及考核,因此,第3层作为临床实际操作的过渡是不可缺少的,第4层为最高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经过这种多层次循序渐进的培训,提高了PICC 1次置管成功率,并在一定程度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进而降低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3.2 多形式综合培训方式可提高PICC置管操作技能 本研究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在1946年提出,通过“听讲”学习方式学习的内容2周后只能留下5%,而“示范”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实际操作则可以达到75%,学习效果最好的是“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Miller培训方式包括理论授课、模型训练及临床实践,既有“听讲”、“示范”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实际应用的方式,多形式的训练方式提高了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Miller培训的前2层在于提升置管护士静脉输液相关解剖学知识、影像学知识、血管通路器材的选择等;而后2层侧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尤其强调第4层—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际表现,观察组规定了临床实践时间及操作例数、制定了严格的临床实践要求,使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置管穿刺技能、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技巧、对患者的指导、置管后的教育指导;通过4层综合训练,提高护士的置管能力,进而提高PICC临床应用水平。

[1]陈红琢,刘薇群,屠 庆,等.非化疗药物致输液性静脉炎机制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627-629.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1.06.043.

[2]王 敬.肿瘤患者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1.DOI:10.7666/d.y2043934.

[3]姚 晖,朱建英.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J].护 理 学报,2012,19(5):12-15.DOI:10.3969/j.issn.1008-9969.2012.05.004.

[4]Bordage G.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Effect on Physician Knowledge[J].CHEST,2009,135(3 Suppl):29-36.DOI:10.1378.

[5]Miller G E.The Assessment of Clinical Skills/Competence/Performance[J].Acad Med,1990,69(9 Suppl):63-67.

[6]Infusion N S.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2011,34(1 Suppl):1-110.

[7]李宏轩,丰 荣,张 蕊,等.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报,2013,20(22):21-23.

[8]李全磊,颜美琼,张晓菊,等.不同PICC导管对并发症发生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390-395.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3.05.001.

[9]Loewenthal M R,Dobson P M,Starkey R E,et al.Th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A Prospective Study of Its Natural History after Cubital Fossa Insertion[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02,30(1):21-24.

Effect of Miller’s Pyramid-based Intubation Training on Reducing Incidence of PICC-induced Mechanical Phlebitis

YU Rui,CHEN Li-fen,TANG Peng-lin,ZHOU Xue-mei,HOU Qiu-xiu,MOU Xiong-fei,ZHENG Jin-ping

目的探讨基于Miller金字塔原理的培训对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为患者PICC管道的长期、高质量使用提供保障。方法由经过传统培训的置管护士留置PICC的患者325例为对照组,Miller培训置管305例为观察组。分别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Miller金字塔原理的PICC置管培训有效减少了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PICC;Miller金字塔原理;机械性静脉炎

R472 [文献标识码]B [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2.059

2015-11-10

于 瑞(1988-),女,河南周口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陈利芬(1963-),女,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主任护师。

吴艳妮]

猜你喜欢

机械性置管静脉炎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心理护理对机械性眼外伤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的影响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