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三合一”改革: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
——财政部、农业部负责人就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答记者问
2016-12-29
农业补贴“三合一”改革: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
——财政部、农业部负责人就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答记者问
近日,财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为此,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两部门有关负责人。
问:为什么要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
答: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种粮比较效益低,主要原因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受制于小规模经营,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金融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还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效益的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遇到了很大困难。因此,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 “三项补贴”政策,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是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的迫切需要。在不少地方,农业“三项补贴”已经演变成为农民的收入补贴,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却很难得到支持。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对调动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降低。因此,增强农业“三项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能,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
问:2015年农业 “三项补贴”改革试点情况如何?农民有何反应?
答: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为探索模式、总结经验,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5个省开展“三补合一”试点,同时鼓励其他省份根据本地实际,比照试点省政策和要求,自主开展试点。试点省份中,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在全省范围内试点,安徽省选择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成立县级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的6个县开展试点。非试点省份中,天津、上海和河南等3个省(市)自主开展了试点。各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在保持补贴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补贴标准,提高政策效能。
从2015年的试点情况看,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降低了政策实施成本。政策调整后,统一了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审核和发放程序,标准清楚明确,减少了基层多口径、多次核实种植面积的工作量,政策落实更加简便、快捷、有效。另一方面,支持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是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难题。截至2016年4月底,已有13个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挂牌运营。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的第三方评估,“三补合一”后,耕地撂荒现象减少了,农民的获得感增强了,政策实施成本也大大降低了。据对5个试点省、10个县、20个行政村、309户农民的调查数据显示,94%的农户表示接受 “三项补贴”改革,而且农业“三项补贴”资金一次性发放,农民的获得感增强了,政策满意度提高了。
问:2016年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包括哪些内容?
答:在2015年试点基础上,经国务院同意,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支持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鼓励各地创新方式方法,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农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自觉提升耕地地力。
二是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近几年的支持重点是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推动担保业务尽快进入实质运营,切实缓解农业生产“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问: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答:近年来,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但在发展中还面临着各种难题,其中最普遍的困难是由于缺乏抵押物导致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为此,近几年的重点是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中央财政资金统筹用于资本金注入、担保费用补助、风险补偿等方面,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政策性、独立性、专注于农业、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强化银担合作机制,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成长中的烦恼”。
此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按照不超过贷款利息的50%给予适当补助;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提供物化补助等方式,开展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粮食生产托管服务、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问:农民朋友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改革后的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及补贴发放的时间和方式有哪些要求?
答: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不再给予补贴。
中央财政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按照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等因素测算切块到省,由各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补贴对象、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依据可以是二轮承包耕地面积、计税耕地面积、确权耕地面积或粮食种植面积等,具体以哪一种或哪几种类型面积补贴,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自定;补贴标准由地方根据补贴资金总量和确定的补贴依据综合测算确定。
我们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力争于6月30日前将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补贴资金以“一卡(折)通”方式直接兑现到农户。
问:如何确保政策落实,确保改革取得成效?
答: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和农业农村发展大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加强配合、扎实工作,确保完成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各项任务。
《通知》明确,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各省实施方案在报送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前,要与农业部、财政部充分沟通,正式发布后要及时报送农财两部备案,确保符合中央改革方向。《通知》还要求,省级财政、农业部门要切实做好资金拨付和监管工作,督促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做好基础数据采集审核、补贴资金发放等工作。对于骗取、套取、贪污、挤占、挪用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或违规发放补贴资金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财政部、农业部将强化监管督导,研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管理制度,适时对各地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以后年度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及补贴工作经费分配的重要因素。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