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树种子发芽过程中SOD、POD酶活性变化研究
2016-12-29刘仁林
王 娟,刘仁林
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2;2.赣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伯乐树种子发芽过程中SOD、POD酶活性变化研究
王 娟1,刘仁林2
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2;2.赣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SOD和POD是植物适应多种逆境胁迫的重要酶类,在植物有效防御逆境胁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伯乐树种子发芽过程中的SOD、POD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伯乐树种子发芽过程中,SOD、POD酶活性不断升高,其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在胚根、胚芽的活性大于胚轴。
伯乐树;种子发芽;酶活性
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的单种科和孑遗种,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1]。伯乐树零星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地林中[2]。因长期以来破坏严重,现有母树资源稀少,结实率低,天然更新困难,处珍稀濒危境地,先后被列为国家一级珍贵树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5]。
目前国内外对伯乐树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人工育苗、系统分类、化学成分及种子休眠特性上[6]。种子萌发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现象之一,由于伯乐树种子具有深休眠、自然萌发困难、成苗率低等特性[7],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伯乐树种子发芽过程中的SOD、POD活性变化进行测定,为揭示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子、提高种子发芽率、恢复伯乐树种群数量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第1阶段种子:休眠的伯乐树种子;第2阶段种子:胚轴和胚根长度达2~3 cm的伯乐树种子;第3阶段种子:胚芽刚长出新叶之前,胚根和胚轴总长度为4~7 cm、胚芽长度为4~7 cm的伯乐树种子,见图1。
1.2 实验方法
采用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2 实验结果
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第1阶段将休眠状态的新鲜种子直接进行测定,发芽的第2、第3阶段将种子的各个部分用解剖刀取下后分别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如表1、图2所示。
SOD作为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能清除细胞内过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维持活性氧代谢的平衡[8]。由表1、图2可知,SOD在伯乐树种子发芽过程的3个阶段,酶活性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说明种子在发芽的过程中由于呼吸作用、一些积累在种子中的有害物质的代谢活动,及不利萌发环境的影响,导致活性氧的不断产生积累,SOD清除超氧自由基具有显著作用[8]。不论在哪个阶段,胚根中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子叶,胚轴中酶的活性较低。胚根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接触外部环境,生长发育较快,代谢旺盛,故SOD酶的活性也会相应较高。胚轴位于胚芽和胚根之间,并与子叶相连,主要作用是把子叶中储存的物质运输到生长迅速的胚芽和胚根,所以SOD的活性较低。
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第1阶段将休眠状态的新鲜种子直接进行测定,发芽的第2、第3阶段将种子的各个部分用解剖刀取下后分别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如表2、图3所示。
POD是活性较高的适应性酶,能够反映植物生长发育的特性、体内代谢状况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9]。由表2、图3可知,POD在伯乐树种子发芽过程中3个阶段的活性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第2、3阶段胚根中POD的活性最高,其次是子叶;在第3阶段,随着胚芽的生长,胚芽中POD活性也较高。在发芽的第2阶段,胚芽还未明显发育,到了发芽的第3阶段,胚芽得到了迅速的生长,代谢活动旺盛,POD不仅含量上升,活性也不断增强。子叶作为种子储存养料的地方,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也有较强的代谢活动,分解并运输营养物质,因此,POD的活性也维持在较高水平。
表1 SOD活性测定结果(单位:U)
表2 POD活性测定结果(单位:U)
图1 伯乐树种子不同阶段形态图
图2 SOD活性变化规律
图3 POD活性变化规律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SOD和POD二者统称为保护酶系统,并且协同一致,防御活性氧(如超氧自由基)或其他过氧化物自由基对细胞膜系统的伤害,从而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细胞衰老。在伯乐树种子发芽过程中,SOD、POD酶活性不断升高,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通过生成一些代谢物,逐步解除种子的休眠,并为萌发提供有利的营养物质。从图2、图3可以看出,伯乐树种子发芽的整个过程中,SOD和POD的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胚根、胚芽作为萌发的主要部位,酶活性均较强;子叶作为贮藏物质的部分,生命活动和物质转化旺盛,所以这些部位两种保护酶的量相对胚轴多。
参考文献:
[1]张荣京,陈红锋.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J].生物学通报,2009,44(10):7.
[2]傅书遐,傅坤俊.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34(1):8.
[3]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94-195.
[4]于永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J].植物杂志,1999,5:4-11.
[5]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36.
[6]康华靖,陶月良,陈子林,等.伯乐树种子不同条件贮藏下前后生理比较[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30(1): 35-38.
[7]傅瑞树,潘景聪,房丹,等.钟萼木种子贮藏和休眠解除技术的研究[J].武夷科学,2005:21.
[8]张曼,裴康康,孔德政.莲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J].河南科学,2010,28(5):547-549. [9]何学利.植物体内的保护酶系统[J].现代农业科技,2010:37-38.
1005-2690(2016)05-0032-03
S792.99
B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