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公共治理的环境分析

2016-12-29石萍萍

当代经济 2016年34期
关键词:建设

石萍萍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当代中国社会公共治理的环境分析

石萍萍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社会公共治理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政策措施对社会公共治理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现有的公共资源供给却仍然没有满足大众的需求,这也是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我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研究制约社会公共治理的原因,并提出了走出社会公共治理困境的方法。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社会公共治理

早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时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社会建设的发展,并提出了新的指导方案,而且方案中涉及到了重点建设社会公共治理的相关事宜。社会公共治理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生活便利,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今,社会公共治理突显出不少问题,社会公共治理的困境在哪里,如何克服并超越困境,实现社会公共治理的顺利建设问题成为当前社会讨论的热点之一。

一、社会公共治理的概念

社会公共治理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学者给出的定义也比较宽泛。但是,首先就是要区分社会公共治理和个人的关系,社会公共治理即要以个人为基础但是又综合了大多数人的需求,规避了极端个人主义(李友梅,2012)。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社会公共治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社会公共治理就是跳出私人领域探讨如何从私人向公众转化的问题;从参与程度来看,社会公共治理是指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达成一致;从参与精神来看,社会公共治理是为维护公共利益为前提的理性活动。因此,社会公共治理就是着重多人参与的公共活动和机制(顾丽梅,2005)。

二、社会公共治理的理论轨迹

治理理论最初被詹姆斯·罗西瑙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魏涛,2004)。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共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到了发展。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实践领域,而公共事务管理的核心就是公共产品的供给,这种供给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谭莉莉,2002)。而为了实现这种资源最优化配置,市场机制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市场机制对于资源的供求非常敏感,决定了资源的流动性,对平衡市场供需关系发挥了巨大作用。1989年,世界银行在其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危机”一词,随后,将危机与发展摆到了重要的议题中。2000年,联合国会议上将全球治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魏涛(2006)认为西方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之中经历了来自政府机构臃肿、社会资源分配失衡等等现实问题,所以在社会公共治理的领域发生了冲突。而治理理论能够统筹兼顾,帮助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从而调节政府、民间个体与机构之间的关系。我国研究者则侧重于公共治理的功能性特征,认为公共管理是运用公共权力维持秩序,同时满足公众需要的手段(顾建光,2007)。由于公共改革进程中慢慢显露出许多当时治理手段的弊病和不完善,公共治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得到关注。早期的研究主要基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性经验,总结出综合的治理体系,但是区域性特点明显,无法服务于更广泛的地区。随着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活跃,研究内容逐渐从单个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研究转向了能够服务于更广泛地区的一般性研究,但由于数据存在跨地区性等特点,使得实证研究无法有效服务于实践(陈丽琴,2004)。国内对于公共治理的研究同时从政府角色、行政网络、公众角色权利等角度将公共治理进行了层级化的研究。由于公共产品属于非利润性的,所以在市场竞争下无法像利润性产品一样获得同样的资源供给,加之,商品性公共产品也会因为垄断而导致效率低下,所以公共性产品也会引发市场机制无法公平发挥效益的现象(孙柏瑛,2008)。新公共管理理论本身发迹于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所引发的政府职能僵化和失效。新公共管理追求经济、效率、效能的管理改革,主张把政府管理引入到新时代的公共管理过程中。新公共服务理论则用批判性眼光强调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应当替代行政模式。新公共服务打造企业型政府,着重对社会事务的协调和保障(吴文勤,2011)。相对于新公共服务来说,多中心治理理论将治理的主体放眼于整个社会,提升了社会组织的地位,主张通过有效合作进行治理,综合政府、非官方机构及公民个体在内的多个层面(陈振明、薛澜,2007)。但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充分调动资源量和种类的同时,也加深了决策过程中的竞争,使得决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各种治理主体进行权力和资源相互合作并相互制约的状态(蓝志勇、陈国权,2007)。多中心治理手段强调了规则的统一性,使得所有的资源支配能实现有效的交换、增值。同时,多中心治理也需要政府权威的保障,限制治理各个主体的行为,通过宣传、统一化价值思想观念,使治理的主体处于相似的思想价值观体系中(昂文才,2014)。

三、造成中国社会建设中社会公共治理困境的原因

我国社会建设社会公共治理表现出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或者制度上不够健全,所以还需要了解制约社会公共治理建设的深层原因。

1、现有制度对社会公共治理的影响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一直在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从多个方面对制度进行完善,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为实现社会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方向,同时也界定了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方向,为社会公共治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技术治理为公共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方向,但是技术治理的应用只能在操作层面上提供一些支持,并未在大的策略上发挥作用。我国中央和地方一直是指导和执行的关系,很多地方上的建设延续着我国的传统治理方式,采用了职权同构和行政分权的组织结构,这种方式无形中将公共空间和利益进行分割。其次,就是制度的某些特性也制约了社会公共治理的建设。很多制度在公众参与度上都有不小的限制,只能参与部分环节,而且方式比较简单,就是一个满意度评价,影响力不够。最后,就是没有系统支持的公众参与制度,一般来说公众参与制度、公共财物核算和政府绩效考评制度会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保证公众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社会建设中去。但是,我国很多公众参与制度本身设计就比较简单,且一些能够联系到公众的单位有无法实现财政上的划拨,不仅不能得到配备设备专项资金的支持,也不能监督对公共部门进行有效的评测,造成了空转的尴尬局面。

2、国家、民众与知识分子之间不同需求的矛盾

虽然社会公共治理代表着社会的共性,但是在现代社会体制下,不同人群的利益必定存在较大的不同,这样群体的需求就会出现矛盾,所以对社会公共治理的认知也就不完全相同。在现代社会,我国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公共治理以及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等,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体制与国家对于社会公共治理的定位不同,事实上,国家性与社会公共治理有一致的一面,就是国家性的本质是社会公共治理的,但是仍然有较大的区别。

四、走出社会公共治理困境的措施

1、网络的应用促进了社会公共治理的成长

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进很多公益性组织不断成长,他们将他人的利益和参与者的利益进行综合,促进了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加强了彼此的理解、关爱,让民众有更多的责任,理解了社会公共治理所带来的价值。另外,很多组织机构运用网络平台组织动员志愿者,从而发挥他们的公益力量,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为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共享了力量。同时,在公益活动中也积极降低了参与者的物质承担,其有自由参与的权利,也鼓励中介阶层和大学生群体积极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他们与其他民众、政府和其他机构沟通的机会,这些组织活动的开展推动了社会公共治理的构建。

2、业主维权组织促进了社会公共治理的培育

商品房小区几乎都有物业管理,业务维权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工作内容,并有可能带动城市社会公共治理的改革。业务维权的动力在于对自身利益和财务的维护,本来属于市场现象,与社会公共治理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国的特殊国情,不仅让业务维权有其市场特征,同时也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参与,这些就导致了维权组织具有了社会公共治理的特征。

3、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倡也加强了社会公共治理的发展

随着环境的污染,居民生活条件也在降低,企业在社会发展中不仅要求要造福于人民,同时还要让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的企业变身为“企业公民”的形象,他们运用自己的商业资源、技术力量和执行力,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的公益事业当中,公共资源的分配结构也就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都改变了传统上对社会公共治理的定义。

此外,公共组织在开展社会公共治理事务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自身的约束,强化功能定位,让社会公共治理在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和制度的指导下健康成长。强化公共权力部门的职责,让他们将公益性组织积极地笼络起来,发挥更大的力量。社会公共治理重点要强调参与度,要建立完善的参与体制,让民众热情地参与到公共事业中来,在社会团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制度上的约束会慢慢变成习惯上的行为,在促进公益性组织成长的同时,会将社会公共治理的行为传播出去,让更多的群体意识到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建设的发展。

[1]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社会公共治理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12(4).

[2] 吴文勤:社会公共治理,现代公共事务治理的价值回归[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3).

[3] 昂文才: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实现社会和谐[J].办公室业务,2014(16).

[4] 谭莉莉: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J].探索,2002(4).

[5] 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评述[J].公共管理学报,2007(7).

[6] 顾丽梅:美国新公共服务理论值反思[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5).

[7] 孙柏瑛、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公共治理的新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5).

[8] 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9] 魏涛: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J].资料通讯,2006(7).

(责任编辑:胡春雨)

淮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淮安市“三新”科技社区平台建设与创新管理服务模式研究,编号:HAR2015012。

猜你喜欢

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工作实效
走好关键“五步” 加强自身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抓好“五化”建设 促进代表履职
规范组织建设强化为民服务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