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2016-12-29王中亚

当代经济 2016年34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南

王中亚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新常态下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王中亚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发展战略性产业的思路是构建“322体系”,即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把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促进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实施“262工程”,即培育出20个重点产业基地、60家骨干企业、200个重大项目。具体对策建议包括: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高端发展;发挥示范效应,提升智能化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动力转换;利用比较优势,推进产业耦合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智能制造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核心技术突破和旺盛市场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战略全局和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引领示范作用,知识技术相对密集、资源能源消耗较少、市场潜力巨大、综合效益可观的产业。2012年8月,河南省将智能终端为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等在内的生物产业,生物质能和太阳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新型合金材料、功能材料和超硬材料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智能电网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十二五”时期制造业培育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支撑带动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升,骨干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产业规模较小、发展层次较低、支撑体系较弱等问题。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开始关注制造业复兴,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给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制造2025》规划公布实施。“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谋划新理念、新路径、新举措。

一、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构建“322体系”

河南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配置、企业主导原则,推进先进技术产业化与市场化应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产业层次的突破口,以智能终端、动力电池、超硬材料、新型合金材料为细分市场的突破口,努力构建“3-2-2”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把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促进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2、实施“262工程”

紧密结合河南产业发展、资源能源、高端要素、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龙头企业重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相关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引进一批集群效应好、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项目,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研发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建成一批比较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研发制造基地。“十三五”时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62工程”,即重点抓好200个重大项目、培育60家骨干企业、打造20个产业基地。

就重大项目而言,“十三五”时期,每年筛选大约40个项目,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和人才政策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力争在5年时间内滚动发展到200个重大项目。就骨干企业而言,每年重点培育10—15户优势企业,采取多元化激励措施,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和集约化发展。将总体发展目标细化分解为年度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评估,力争到2020年末,培育出60家在全国范围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领军型企业。就产业基地而言,从全省现有180个产业集聚区和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中,筛选出20个,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基地。提升产业制造研发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夯实产业发展支撑平台,打造产业发展战略高地。

二、促进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高端发展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低端锁定”现象,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如此。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国资源能源与劳动力成本拥有比较优势,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历来以加工贸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因此,河南应切实转变发展的惯性思维,避免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将发展战略调整到创新驱动、内需拉动上来,切实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要发展高端产业;另一方面,要发展传统产业的高端环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设计研发、售后服务等延伸。聚焦产品研发设计、市场渠道开拓、品牌策划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持续加大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投入。推动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转型升级为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由“河南制造”、“河南产品”向“河南创造”、“河南品牌”转型,激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新动能。

2、发挥示范效应,提升智能化水平

无论是西方发达经济体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还是我国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都十分强调“智能化”的概念。智能化是信息时代制造业的新特征之一。河南应选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率先建立智能化工厂,实现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等全方位智能化,充分发挥新兴企业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要做到生产的智能化,通过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数据管理(PDM)、供应链管理(SCM)等软件管理系统之间的互联,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二要实现设备的智能化,在生产线上布局传感器,将传感器感知获得的信息数据通过工业互联网传送至数据中心,依据云计算大数据展开分析和决策;三要实现供应链管理智能化升级,统一生产加工企业的零部件库存和供应商生产流程,确保企业零部件库存量的最小化,降低库存带来的风险以及引发的生产成本。

3、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动力转换

促进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增强集成创新和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攻关,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突出三方面的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方面,一要完善创新基础设施,除了支持具体项目以外,政府研发资金应单独划出一块,用于企业的创新设施建设,如面向整个行业的、开放式的实验设备与测试设备工程化创新平台;二要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创新产品,尤其是首台套产品,打破市场瓶颈制约,激发企业创新热情;三要成立产业创新联盟,重点解决共性技术,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方面,要持续放松经济性管制,转变原有的注重经济规模的准入导向,激励创业创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稳步增强社会性监管,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安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支持,在管理上应放松管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开放市场;同时,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

4、依托优势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另起炉灶,完全脱离传统优势产业。要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龙头,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产业布局,通过产业间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间耦合互动发展态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状况,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突出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必须统筹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支柱产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未来的方向;另一方面,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就业、人才培养、资本积累等区域发展难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要素储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技术、人才和理念,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竞争力;传统产业则要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及传统品牌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市场、项目支持。

5、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发展空间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策略,推动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鼓励行业领军企业、高端研发机构和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代表的省内重点大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科研基地,不断拓宽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获取渠道。积极借鉴发达经济体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及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探索,迅速提升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制定系统完善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投资领域,优化投资结构,鼓励外资企业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世界500强企业在河南境内设立高水平研发设计机构。同时,引导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骨干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借力发展,借船出海,依托境外丰裕资金、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兼并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

[1] 张于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8).

[2] 李晓东: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机制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5(2).

[3] 王珏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和区位优势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6).

[4] 李晓华、刘峰: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3(3).

[5] 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辨[J].财经问题研究,2011(5).

[6] 孙远远: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7] 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10).

(责任编辑:张琼芳)

2016年度基本科研费项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河南工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编号:16E1006。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南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