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现金流与收入间关系的探讨
2016-12-29杜渐
杜 渐
(武汉力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50)
经营现金流与收入间关系的探讨
杜渐
(武汉力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50)
摘要:随着我国财务日益国际化,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日益突显其重要性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进行经营成果分析存在严重的缺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在财务分析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纵观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经营现金流于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探索中日益成熟,但是在理论研究中却并没有显著进步,导致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关系探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失去平衡与协调。鉴于此,本文旨在实践基础上探讨经营现金流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益于实践与理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改进建议
随着我国对财务报表的日益重视,现金流量表逐渐成为报表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逐渐成为经营成果的重要分析渠道。但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赊账”,即为应收账款作为资产的一部分不断的增加,但是货币资金,尤其是银行存款与库存现金,却并不见增加。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分析经营成果良好,但是现金流量表却出现入不敷出的结果。鉴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这种现象,本文试图探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可以直接服务于三表共同对经营成果的分析,期望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财务分析有所助益。
一、经营现金流与收入概述
经营现金流在报表中主要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中。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报表,主要说明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准确的反映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三个部分,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项目投入等现金流,但是投资活动现金流分析是综合当前现金流与未来现金流进而分析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债务筹资、权益性资本等现金流。在正常发展的企业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比例较大是合理的。收入主要体现为报表中的利润表。利润表是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为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提供了数据支持。总之,经营现金流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探讨在本文中主要体现为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关系探讨。
二、经营现金流与收入间关系探讨
经营现金流(现金流量表)与收入(利润表)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就是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一方面二者具有相同点,均是报表,且提供全面的、真实的、有效的、可靠的会计信息,二者在计算口径方面和内容方面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另一方面二者具有不同点,一是编制基础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利润表的编制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二是编制的目的不同,利润表的编制目的是分析企业经营的业绩,而现金流量表编制的目的是分析企业现金流量情况。虽然二者之间有所不同点,但这只是看待企业经营成果的角度不同,综合考虑二者均是在为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提供可靠资料。
其次就是现金流量与收入之间差异的原因,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等导致的,一方面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购置需要企业巨大的现金流,但是这些并不能短期内体现为收入,这就直接导致了二者的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大量资产的价值并不能计入当期损益,只有一部分可以依据计提原则或者配比原则计提折旧或者摊销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企业的应收账款等方面的原因,这也是当下我国企业导致现金流量与利润表之间的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会采用信用延期或者信用放宽政策进行收入的增长,企业的销售收入都以应收账款的方式挂在账上,而没有直接转化为现金流,应收账款在增长,而现金流入却不变,也就是说利润表在变化,而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变化,这样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资金周转率降低、回款率不高等问题,进而形成了现金流量与收入间差异的“马太效应”;三是准则对收入与经营现金流入的界定,《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规定,企业要采用直接法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进行列示,同时要在报表附注中将企业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收入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即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也就是主要指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流入,而现金流入量中还包含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这直接导致二者之间的转化存在不一致性,因此造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
最后利润表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与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债权人等在利润表基础上进行决策时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利润是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而收入与费用的会计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利润偏差。这实质上就是以上所说的二者之间的会计基础的不同造成的。总之,企业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关系探讨远不止这三方面,但是这三个方面导致了其他方面的差异性。
三、经营现金流与收入间关系改进建议
1.关于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改进与分析的建议
关于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改进与分析的建议是经营现金流与收入之间关系改进的有效策略之一,而且二者的比较分析对报表使用者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对企业利润表进行改进,建议将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改为经营活动利润,将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损失)及财务费用三项放在经营活动利润后,将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作为经营活动费用放在经营活动利润之前。其次是对现金流量表的改进,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不再以净利润或者利润总额为起点,而是将经营活动利润作为起点,这样就保证了两份报表的一致性,也减少了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编制。以上两方面的建议主要基于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一致可比性分析的。最后在现有的应收账款分析中很少有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具体现金流量表中的应收账款增加应该计算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收账款(这里不考虑预收账款、应付销售退回款等),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比较分析中,可以采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之比,也可以采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该比例越大则利润质量越好。总之,关于企业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改进与比较分析是国家制定会计准则以及报表使用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进行比率比较
进行比率比较也是当下进行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关系探讨与改进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也是解决二者会计基础不一致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使用销售商品与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比率(现金回收率),这个比率直接就反映了现金的回收情况与商品的销售情况,若这一比率较高,说明销售商品收回的现金较多,这一比率完全可以作为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评定因素,企业是否可以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现金的回收率大小。但是主营业务收入在这一比率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坏要分析营业收入。同理,主营业务收入可以换做主营业务成本等,这样可以分析成本是否制约企业的发展等。其次要使用经营活动现金流与净利润之比,这一比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利润质量的高低,若这一比率较低,则可能可能会存在虚利润等。但是这一比率的使用存在前提条件,即这一企业是盈利的,否则无法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比率的计算中的净利润不计筹资费用与投资收益,这样才能与现金流量表保持一致。总之,进行比率比较也是检验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后续还可以探索更多的类似比率计算进行检验。
3.保住“面子”,过好“日子”
保住“面子”,过好“日子”是做好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法宝之一。“面子”在以往相关文献中主要指的是利润表,“日子”主要指的是现金流量表。首先要保住“面子”,提高企业的利润,一是要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与全员成本管理,进行成本节约的宣传与鼓励,调动企业员工节约成本的积极性,学习我国石油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将成本预算计入绩效评价过程中;二是对新产品成本进行压缩,一方面要对新产品的方案效率化,减少新产品生产成本的不必要增加,例如方案误差,对其采购等环节进行市场调查等,减少库存成本,另一方面要对新产品的技术升级化,目前虽然不是低成本战略的时代,但是在许多行业仍然在进行低成本竞争,只有创新技术,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其次要过好“日子”,确保企业的现金流量,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要重视现金流量的分析,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对其筹划方案进行优化,降低现金流量风险;二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资活动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主要部分,适度的筹资活动能够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畅通企业的流量通道;三是强化对财务人员的培训,要着重对其现金流量表予以重视,因为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现金是密不可分的,培训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总之,“面子”与“日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有了“面子”并不代表能过好“日子”。
四、结语
本文将经营现金流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探讨转化为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关系探讨。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是财务管理与分析中的重中之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应该更加重视二者间的关系,但是理论研究却很少对此展开研究。本文考虑到我国企业“赊账”现象普遍,试图在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间寻找二者的对应关系,以便于企业持续发展。在文章第三部分着重提出了三方面的改进建议,但是限于篇幅与时间的限制,并不能涵盖全部,因此建议后续研究可以在问题-建议结构中予以完善,以为企业财务管理或资金管理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霸树芬.透视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分析企业经营状况[J].新经济,2014(Z1),102.
[2]张忠慧,崔鹏.净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差异原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07),176-177.
[3]洪家泰.浅谈如何利用现金流量表进行企业财务成果分析[J].会计师,2015(1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