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应用CT与MRI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6-12-28李艳辉
李艳辉
【摘要】 目的 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癌(ACC)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效果。方法 对14例经病理证实为胰腺A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表现中, 8例患者病灶在胰尾部, 其中3例未见包膜;3例病灶累及脾脏被膜;2例累及左侧胰腺被膜。5例患者病灶在胰头部, 其中1例胰管、胆管均未扩张, 病灶累及门静脉;4例病灶侵入下腔的静脉壁。1例患者病灶在胰头、胰尾部均可见。CT下病灶密度不均匀且低于周边胰腺。增强CT动脉期、门脉期动脉均强化不均匀, 且密度低于周边胰腺。MRI表现中常规T1WI为均匀的低信号。常规T2WI呈不均匀的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为稍高信号, 且呈信号不均匀, 病灶内未见脂肪成分。结论 胰腺ACC在CT、MRI中的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通过总结分析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水平。
【关键词】 胰腺;腺泡细胞癌;磁共振成像;CT;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049
胰腺ACC是较为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该病发病率很低, 临床诊断经验相对缺乏[1]。因而本次分析研究主要是提高对胰腺ACC的CT和MRI认识。现将患者的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4例胰腺ACC患者。14例患者中男12例, 女2例。年龄48~62岁, 平均年龄(53.1±6.8)岁。病程2个月~1年。入院时6例患者主诉上腹部不适, 其皮肤、巩膜均表现为黄染。3例患者主诉上腹部疼痛、食欲不佳。3例患者主诉上腹部疼痛, 且伴有腹泻。2例患者主诉存在严重恶心、呕吐, 且伴有腹泻。肿瘤标志物检查有2例患者出现CA199明显升高。
1. 2 检查方法 CT检查:14例均进行CT检查。扫描前患者饮水1000 ml左右。参数设置:电压、电流分别为120 kV、280 mAs。扫描螺距1.0, 层厚5 mm, 转数0.35 r/s。对准患者上腹部区域进行常规平扫。经静脉注射对比剂100 ml, 速率3.0 ml/s。注射30 s后扫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注射65 s
再进行扫描一次。MRI检查:9例进行MRI检查。参数:T1WI(TR/TE, 205 ms/2.3 ms), T2WI(TR/TE, 6000 ms/89 ms)。脂肪抑制T2WI(TR/TE, 6000 ms/81 ms)。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CT、MRI、手术病理表现。
2 结果
2. 1 手术病理表现 8例患者病灶在胰尾部, 其中3例未见包膜;3例病灶累及脾脏被膜;2例累及左侧胰腺被膜。5例患者病灶在胰头部, 其中1例胰管、胆管均未扩张, 病灶累及门静脉;4例病灶侵入下腔的静脉壁。1例患者病灶在胰头、胰尾部均可见。切除的病灶表现:病灶多实性, 切面呈灰红、灰黄或白色, 质硬, 边缘光整。光镜表现:病灶细胞呈柱状、巢团状。细胞排列呈腺泡状、条索状。胞浆丰富, 嗜酸性颗粒含量较多。细胞和呈卵圆或圆形, 染色体较粗大。细胞核呈分裂象, 间质少。
2. 2 影像学表现
2. 2. 1 一般表现 14例患者中病灶在胰尾部8例, 胰头处5例, 均为单发;病灶在胰头以及胰尾1例, 为多发。形态表现:9例病灶呈卵圆形, 3例呈不规则形, 2例呈分叶形。病灶大小:直径18~85 mm, 平均直径(49.6±11.8)mm。病灶内呈钙化为4例(28.6%)。病灶有包膜5例, 其厚度约为2.0 mm。12例患者病灶为实性, CT可见病灶边界模糊, 且呈低密度。病灶大小与低密度面积呈正相关。2例患者病灶为囊性, 病灶中间可见出血现象。
2. 2. 2 胰胆管情况以及病灶与周边组织关系表现 患者中1例胰管、胆管均未扩张(胰管<0.3 cm, 胆管<1.0 cm);6例患者胰管扩张(>0.3 cm), 宽度不均匀, 呈大小不一串珠状, 最宽段约1.5 cm;3例患者胰胆管扩张(胆管>1.0 cm), 胰管扩张的最宽段约1.4 cm, 胆管扩张的最宽段约2.1 cm, 胰腺体明显萎缩;3例胰管稍微扩张, 最宽段大约0.8 cm, 病灶累及十二指肠;1例为多发病灶, 胰管最宽段约1.2 cm, 病灶累及胃厚壁、肝、腹膜后淋巴。
2. 2. 3 信号、密度表现 CT表现:①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表现, 且显示不均匀, 平均值为43 Hu(36~48 Hu), 低于周边胰腺的46 Hu。②增强CT:动脉期强化不均匀, 平均为72 Hu
(64~87 Hu), 低于周边胰腺的124 Hu。门脉期强化也不均匀, 平均81 Hu(73~92 Hu), 低于周边胰腺的108 Hu。MRI表现:常规T1WI为低信号, 且信号呈均匀。常规T2WI呈稍高信号, 且信号不均匀。脂肪抑制T2WI为稍高信号, 且呈信号不均匀, 病灶内未见脂肪成分。
3 讨论
正常生理状况下, 胰腺由导管、胰岛细胞和胰泡细胞构成。胰腺ACC的病因病机至今未有明确的阐释, 多见于50~70年龄段的人群, 且男性比女性多。胰腺ACC并未表现出特异性, 其可发生于胰腺体的任何部位。其中胰头钩突的发病相对较少, 而胰颈、胰头较多。本研究胰头和胰尾均发病1例, 胰尾发病8例, 胰头发病5例, 与相关报道不尽相同[2, 3]。其可能与病例较少造成较大误差。胰腺ACC发病的临床表现不一, 常见的有腹部不适、皮肤黄染等。胰腺ACC可出现病灶远处转移现象, 转移的部位常见的有肝、淋巴结等。本次入选的病例中, 1例患者病灶累及胃、肝脏以及淋巴结。
本研究显示, 胰腺ACC病灶以实性为主, 少见囊性。而实性病灶密度不均匀, 且密度低于周边的胰腺组织。个别可出现包膜, 边缘平整, 与周边界限清晰。少数可病灶内部伴有出血、钙化现象。病灶体积大小不一, 与其他研究(7.1~10.6 cm)相对较小。其误差可能是本组病例发现较早以及病例有限造成。ACC的病灶如果分化较好, 在CT下其密度表现与周边的健康胰腺组织密度相近。而如果其分化差, 在CT下其密度表现和正常的胰腺组织相差较大。本次入选的病例多为低密度的病灶, 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可出现强化。可见入选的病例多数分化较差。此次研究有4例患者病灶呈钙化现象, 发生率28.6%, 与相关报道的30%相近[4]。相关研究报告, ACC中体积大的病灶可出现低密度的囊性坏死区域[5]。本次研究中病灶为囊性的患者, 其病灶内可见出血现象。本次研究中出现包膜的患者, 其边缘平整, 与周边的组织界限清晰。在CT增强扫描中, 其包膜可见显著强化。病灶包膜的形成与增生以及周围萎缩组织相关, 内有丰富血供, 因而CT增强扫描时可见强化。由于病灶本身生长方向及速度存在差异, 因而出现密度不均匀现象。而在门脉期和动脉期的强化程度存在差异可能和病灶细胞的间质有关。
总之, 胰腺ACC在CT和MRI中具有一定的特性表现, 通过总结分析有助于提升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金花, 谭婉嫦, 刘立志, 等. 胰腺腺泡细胞癌CT、MRI诊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 11(1):65-67.
[2] 常晓燕, 游燕, 陈杰. 累及全胰腺的导管内腺泡细胞癌病理学观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6, 23(5):357-360.
[3] 陈辉, 卢良建, 朱晖.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CT表现. 中国癌症杂志, 2016, 26(3):276-280.
[4] 孙号, 刘吉奎, 林泽伟, 等. 胰腺腺泡细胞癌1例报告.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4, 14(1):108-109.
[5] 史曙光, 王明亮, 汪登斌.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 放射学实践, 2014, 29(2):181-184.
[收稿日期:201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