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以齐鲁银行金融票据诈骗案为例
2016-12-28冯慧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冯慧(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以齐鲁银行金融票据诈骗案为例
冯慧
(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和加快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开始转变经营方式,由传统的贷款业务转向多元化业务组合,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处在较低水平,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防范风险的管理机制。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2010年齐鲁银行金融票据诈骗案作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齐鲁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齐鲁银行;风险管理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以齐鲁银行金融票据诈骗案为例
发生在齐鲁银行的金融诈骗案是近年来比较典型的由于操作风险管理漏洞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多城市商业银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该案件发生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内部原因主要是指公司治理结构有缺陷,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外部原因主要是金融监管还存在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总资产规模与存贷款总量
齐鲁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08—2012年齐鲁银行总资产规模基本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09年和2010年的增长速度达到23.8%和39.8%,是快速增长的两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两年期间,犯罪嫌疑人刘某某揽入多家大型企业的巨额存款,开始大量利用虚假的存款单据进行金融诈骗,使得该行2009年和2010年存款总量和贷款总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然而受到该案件的影响,齐鲁银行2011年总资产及存贷款总额均比2010年有所下降,到2012年末开始恢复到2010年的水平。
2、贷款管理
案例中犯罪分子采用虚假存单进行质押骗取银行贷款,说明齐鲁银行在贷款风险的衡量和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这里对齐鲁银行2008年到2012年的贷款情况和贷款的客户集中度情况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进行分析。
从齐鲁银行五年来的贷款情况来看,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五年来齐鲁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都高于行业平均值,2010年受到该案件的影响,齐鲁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达13.97%,2011年虽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9.56%,到2012年出现大幅下降,达到1.15%,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0.81%;从不良贷款总额来看,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具体分析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看出,齐鲁银行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金额从2010年开始一直处在较高水平,到2012年开始下降,但是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总额仍然高于案发前的水平。
从齐鲁银行五年来的贷款客户集中度情况来看,齐鲁银行贷款总额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是偏高的不良贷款比率和总额反映出贷款质量仍然存在问题,此次金融票据诈骗案件的发生也警示齐鲁银行要加强对贷款风险的衡量和管理,在贷款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也要保证贷款的质量。贷款客户集中度指标持续下降,既是对贷款风险管理的肯定,同时也要看到还存在的不足之处,要继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引入境外投资者来降低国有股的比重,改善股权结构。2004年齐鲁银行引入澳洲联邦银行作为投资合作伙伴,当时澳洲联邦银行持有股权比例为20%,是齐鲁银行的第一大股东。而从2009年开始,当地政府开始通过收购其他投资者的股份来增加国家股的持股比例,到2010年国家股占比达到23.54%,已经超过了澳洲联邦银行的持股比例。国家股是有政府部门或财政部门控制的股份,国家股占比过高会弱化公司整体的治理能力。这是因为政府部门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而其他中小股东又缺乏实际控制权,使银行内部的治理机制无法达到有效的制衡。
4、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应以合理的组织结构为依托,从组织结构的设置来看,齐鲁银行不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那么就要进一步分析风险管理机制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实本次案件的发生早有预警,普华永道在2010年初出具的齐鲁银行2009年审计报告中称:“贵行部分贷款及承兑汇票业务,由第三方共计48亿元人民币的存款作为质押。我们从独立渠道获取的上述业务借款人2008年度财务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与贷款规模不能匹配,且与贵行信贷业务系统中的信息存在较大不一致。”报告中还提到,审计方注意到由担保人提供的存款质押的合法性也存在疑问。出现这样的结果,作为齐鲁银行的监事会理应查明银行内部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防范风险的进一步扩大。然而,齐鲁银行的做法是由管理层更换了外部审计机构。监事会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从而导致案件最终发生。
5、外部金融监管
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在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过程中,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往往把重点放在规模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对于区域性的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不足。城市商业银行与政府关系紧密,地方金融监管机构难免会受到政府的压力,从而放松了监督管理力度,而且在监管的层面上对于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方面的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除此之外,本次案件中齐鲁银行2009年的审计报告中就有提到银行第三方存单质押存在问题,但是齐鲁银行却拒绝接受该报告强行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相关规定,负责审计的审计师在发现异常情况或者被审查的银行拒不接受意见时,应该向商业银行上级监管部门报告,本案件被隐瞒到了2013年,可见监管部门确实存在失职。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定位不清,盲目扩张现象严重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十分迅速,有些城商行依托当地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迅速成长,并加入到上市银行的行列。有了这样成功的例子,许多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选择走“扩张—上市”的道路,于是包括齐鲁银行在内的许多城市商业银行不再满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而是开始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扩展经营范围。但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本来就处在比较低的水平,随着规模的扩张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城市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们忽略了对风险管理能力的加强,导致城市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面临更大的风险考验。
2、股权结构不合理
一是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倾向于小团体利益最大化。一般情况下,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部门隶属于最高管理层,这样一来,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风险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二是存在政府行政干预。政府的行政干预可能会使公司开展一些风险较大的业务,因为即使出现损失,政府也会进行补救,这样的“政府保护”加剧了城市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的行为。三是国有股占比过高。国有股占比过高使真正的所有者无法对高层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一旦出现高层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所有者的权益时,所有者并不能阻止该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加剧了公司的风险。
3、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甄别系统、风险报警系统、风险决策系统及风险避险系统。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近几年来才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相关机构和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风险管理技术不成熟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市场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这些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实现风险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金融产品吸引投资者,进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但衍生金融工具是把双刃剑,因为受到来自金融衍生市场、现货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其带来的风险比传统金融工具更加复杂。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1、优化股权结构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具有地域性特征,普遍存在当地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就是政府占有较大比例的股权,齐鲁银行也是如此,由此带来的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容易导致政府过度干预问题,不仅不利于银行自身的发展,对其他投资者的权益也造成损害。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将股权改革落到实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实现股权结构多样化,形成各利益方的有效权力制衡。
2、完善组织结构与制度建设
随着市场波动对金融交易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静态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开始采用新的动态管理策略,不再单纯地依靠财务报表分析进行风险的衡量和管理,而是引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等理论构建新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国外商业银行普遍结合数学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如针对市场风险的VaR计量模型,适用于量化信用风险的CreditMetrics模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缺少这种深度的数理分析,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风险管理改革,实现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的有效结合。
3、培养组织文化,发挥文化的潜在影响作用
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的日常活动,具有内生性、人为性的特点,因此,只有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合理的操作流程,才能防范风险的发生。为了使规章制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银行应重视员工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提升,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员工违规行为的问责力度,依据自身情况引入适当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如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并定期进行操作风险的评估。此外,银行还需设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个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任务和责任,并使每个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创造出一种具有风险意识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志、唐双宁:与哲学相伴的金融家[J].小康,2009(3).
[2]韩曙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对策探讨[J].济南金融,2002(10).[3]赵明月、李勇:三座大山压顶,银行转型在即[J].中国经济周刊,2014(Z1).
[4]郭梦霞: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12).
[5]葛艳辉: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
[6]韩光道: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
[7]王晨、关颖、黄潇雨:后金融危机时期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纵横,2010(2).
[8]鞠鹏:浅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5).
[9]李妍君: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分析[J].时代金融,2014(6).
(责任编辑: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