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与对策思考
——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2016-12-28蒋志辉
邓 佳,蒋志辉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与对策思考
——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邓佳,蒋志辉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关系到个人发展、家庭认可和社会的稳定。笔者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基于就业质量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文献等方法,主要从就业率、就业地域、就业性质,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分别从大学生毕业生本身、用人单位、政府和高校四个维度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
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之一是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当前,新疆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就业问题,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目标的基本保证。诚然,近些年,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在南疆三地州实施的“短平快”项目吸收大量的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但在新疆,劳动力供给总体大于市场需求,失业情况堪忧。失业不但会影响个人家庭收入,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少数民族劳动力失业除了上述一般影响外,还容易被“三股势力”等利用,危害国家安全。因此,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问题,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基本概况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以来,新疆高校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20%左右,半年后就业率约56%。由新疆社会科学院连续推出的《经济社会蓝皮书》均指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塔里木大学为例,2009—2014年少数民族本科就业人数2765人,平均就业率71.2%,少数民族专科就业人数362人,就业率平均65.2%。纵观近些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呈现“三增加一下降”局面,即毕业总人数、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增加,就业率下降,这是值得警惕的一种现象。另外,少数民族毕业生男性就业率高于女性,平均高8.6个百分点。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为厘清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基于调研方便与经济,课题组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塔里木大学作为一所二本普通高校,学生总人数2014年达15 653人,其中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32%,生源主要来自南疆地区,约占民族学生总数62%。课题组自2015年1月份以来,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方式、网络方式)、走访座谈和查阅文献等的方法获取所需要的数据材料,调研对象包括2014届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学工处和用人单位。问卷主要内容涉及就业率、就业地域、就业性质,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评价等5个方面。课题组共发放问卷425份,回收有效问卷351份,有效率为82.6%。走访座谈用人单位15家,涵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民企和团场基层等。文献资料主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分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塔里木大学2014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
(二)数据统计分析
1.就业率分析
从整体就业率来看,2014年塔里木大学本专科毕业生3 638人,较2013年增加308人。截止2014年底,就业率为88.4%。汉族本科就业人数2 620人,就业率95.2%;少数民族本科就业人数722人,就业率70.3%。汉族专科就业人数241人,就业率94. 5%;少数民族专科就业人数65人,就业率63.1%。汉族本(专)科毕业生比少数民族本(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高24.9%和31.4%。从不同专业就业率看,少数民族学生主要集中在园艺、植保、动物科学、法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10个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实践性不强,就业率偏低,均在75%以下。从不同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来看,以毕业生最多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为例,2014年的就业率分别为64.4%、63.3%,而其他少数民族,如回族、蒙古族等因为学生数量少,就业率都高达90%以上。这说明我们讨论新疆少数民族就业质量问题其实主要集中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区域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
相对较低的就业率是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随着大学扩招和政府支持少数民族高考生的特殊政策,近些年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随着大学“包分配”制度的取消,劳动力就业市场引进竞争机制,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少数民族毕业生自然处于劣势,尤其是在企业招聘中往往不被看好。这种毕业即失业的状态使得许多家长对读书改变命运的论调产生了怀疑。
2.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由问卷统计得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首选事业单位(含政府机关),占就业单位行业分布的41.35%,其次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33. 65%和14.42%,外资企业占1.92%,其他占8.65%。这种就业去向反映少数民族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参考指标首先是工作的稳定性,其次是找到工作单位的难易度。上述选择体现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理性。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2014年少数民族毕业生事业单位(含政府机关)高达41.35%,这个比例比汉族毕业生高22.35%。究其原因是南疆地区实施的政策性基层岗位多,如特岗教师,没有编制的基层协警、协管等,而大部分汉族毕业生是不会选择在南疆就业。但对于大部分民族毕业生而言,能够在家乡工作是幸福指数很高的一件事。
这种就业单位性质的分布与全国相比是全然不同的。纵观近些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向,选择企业是比例最高的,占比58%以上,其次是事业单位(含公务员),占比15%。自2009年以来,“7.5事件“已影响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不是靠市场,而是靠政府。因为新疆特殊的环境,对双语教育(即特岗教师)、社会维稳力量(特警、狱警、协警等)和基层公务员的需求较大。但是这种需求总会有饱和的一天,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其他的出路。
3.就业区域分析
就业区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孔雀东南飞”、“选择北上广”体现人才流动合理选择,新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出严重。就南北疆而言,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选择北疆工作,但对于少数民族毕业生来说,这种“合理选择”不明显。2014年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地方(南疆)占44%、地方(北疆)28%,兵团(南疆)占11%,兵团(北疆)6%,其他占11%。这种就业区域选择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源南疆地区,而少数民族毕业生往往有很强的“家乡情结”;二是与民族宗教信仰、习惯等有关;三是与少数民族毕业生所居住的区域市场经济意识有关,市场竞争意识薄弱、语言沟通不畅等决定他们不愿意、也没有竞争优势。四是与少数民族毕业生见识少、视野窄有关。从调查问卷来看,9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去过内地,52%的学生没有去过乌鲁木齐。
4.就业满意度分析
此部分是问卷调查的重点,为厘清就业满意度指标,问卷主要从目前整体就业状况、单位晋升机制、劳动报酬、岗位职业培训、就业环境、工作时间和社会保障等7个方面设计问卷。
数据显示,少数民族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状况感到满意占59.8%(含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满意);不满意占40.2%(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其中认为“不满意”中女性占61%,男性占39%,维吾尔族毕业生满意度低于哈萨克族。对单位晋升机制表示非常满意占14.7%、满意占45.2%,不满意占32.5%,还有7.6%的调查者表示一般。关于不满意的原因,55.1%的不满意受访者认为是单位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晋升制度,能否晋升关键看领导的态度;30.3%表示因为单位本身就在最基层单位,缺乏晋升的通道;14.6%认为是自己还没有转正,对未来表示茫然。从月收入来看,选择收入在2500-3500元之间占48.3%,1000-2500元占31.2%,3500元以上占20.5%。对工资收入表示满意占54.9%,表示可以接受占18.7%,不满意占26.4%。选择不满意的主要是基层协管和部分特岗教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参加过岗位职业培训占77. 5%,没有参加培训站22.5%,对岗位职业培训表示满意认可的占57.2%,认为培训只是走过场,不满意的占42.8%。认为就业环境让自己快乐的仅占28. 6%,没有什么感觉的占35.9%,认为上班环境很糟糕的占35.5%。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占65.3%,只34.7%的认为每天都是8个小时;表示一个月加班两天以上有41.8%,不加班的仅占8.5%。其中加班主要基层公务员等,主要在维稳第一线,感觉工作时间长,比较累。有明确知道自己有社保,且项目清晰的占27.2%;知道一点,但具体有哪些项目不清楚占40.3%;不知道社保这回事的占32.5%。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程度越低,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要更有价值,这也印证南疆还处在经济欠发达阶段。至于哈萨克族毕业生整体高于维吾尔族,主要是因为哈萨克族工作区域北疆居多,且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经济学告诉我们,满意度高低与人的欲望成反比,若欲望较低,即使工资低,就业环境一般,也可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少数民族毕业生大部分属于此类。
5.用人单位评价分析
塔里木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力求做到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上得来”。从15个访谈单位的反馈来看,9个单位认为是满意的,6个单位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是面谈,这种结果可能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其中7个用人单位提到希望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加强实践能力培养,5个单位提到要提高汉语水平,增强沟通能力,2个单位说到要加强专业素质和纪律意识培养。
三、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率低、就业单位层次较低,就业晋升机制不通畅,薪酬较低、劳动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等。当前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主要由市场价格来调节,影响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因素主要有劳动供给方、劳动需求方和自由的市场环境。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其就业质量的高低既要取决自己的能力,也取决用人单位的需求数量和市场环境,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必须考虑上述三个因素,具体来讲包括大学生毕业生本身、用人单位、政府和高校。
(一)改进学习态度与方法,提高就业能力
随着高校扩招和自治区关于少数民族学生高考的优惠政策的实施,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更多的学生成绩差,专业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低。因此,首先是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加强专业学习和汉语学习,提升专业和汉语水平;再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在调研中,只有24%的民族学生有过清晰专业规划,其他要么没有职业规划,要么职业规划很笼统,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最后,要开阔视野,增加实践能力。少数民族毕业生普遍见识少,缺乏感性认识,竞争意识差,存在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不少学生就业地点只考虑家乡,其他地方再好,也不愿去。
(二)树立科学用人观,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作为劳动力需求方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即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员工的各方面需求,首先,创造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公平工作、竞争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其次,尊重民族宗教习俗,满足少数民族毕业生生活的特殊需要,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后,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用制度管人,特别是出台相关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促进各族群众一家亲。
(三)加强就业市场宏观调控,出台针对性就业政策
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即促进就业,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既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目标,也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因此,首先政府要加强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及时出台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例如针对企业通过减免税收等的方式鼓励企业招聘少数民族大学生,事业单位招聘时明确民族比例等;其次,调整和优化高校的专业体系,按照不同高校层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按照社会需求原则,发布高校关于增减招生专业目录,发挥晴雨表作用;第三,规范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四)强化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一把手”工程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载体,必须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首先,通过领导重视、就业部门主导、学院具体落实,班主任、导师积极参与完善了校、院、班三级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全员化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形成“责任明确、措施有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局面。其次,加强就业工作考核,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建设。加强就业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明确就业目标,完善就业工作月汇报、周通报制度,确保全校就业信息准确、及时,促进各学院第一时间了解问题所在,制定应对策略,逐步完善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整合就业信息网、微信平台、QQ群、公告栏等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将就业信息传递给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第三,通过加强教学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课程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做好大学生创业引领工作,鼓励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加强学生就业组织建设;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优化就业服务,覆盖重点人群,落实就业“阳光工程”。第四,按照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与用人单位座谈调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参考同类高校相同专业培养方案,听取同行专家意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学校学生工作部(处)领导的座谈,得知民族本(专)科的设置主要是参考每年的专业就业率,如果某个专业连续2年就业率排名靠后,则黄牌警告,如果3年还是靠后,则采取隔年招生方式来督促提高就业质量。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关系到个人发展、家庭认可和社会的稳定。只有个人努力、社会提供有序的环境,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用人观,高校立足社会人才需求特点,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彭清.正确处理新时期新疆人民内部矛盾[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8):55-57.
[2]“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课题组.当代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2013(11):24-28.
[3]赵强.新疆少数民族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38-41.
[4]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9(3):45-49.
[5]黄新平,陈忠林.严峻就业形势下的新疆大学生就业问题思[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9):12-15.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7-0153-03
收稿日期:2016-04-11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410757019)
作者简介:邓佳(1993-),女,湖南邵阳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蒋志辉(1978-)(通讯作者),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