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与融资成本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2016-12-28张璞
张璞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400047)
内部控制审计与融资成本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张璞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现阶段已经发展为由第三方鉴证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度,通过阐述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运用信号传递、信息不对称、预测风险三种理论学说,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与融资成本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融资成本
一、内部控制审计理论
我国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来源于2010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注册会计师受企业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内控审计评价以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在内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分析企业风险控制目的设置的合理性,评价开展风险评估范畴的全面性、风险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风险应对策略的科学性,评价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置的内部控制措施的科学性和控制效果的有效性,审核企业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的科学性,以及内部控制部门是否合理运转。现从业务性质、针对基准时间和业务对象等方面对内部控制审计进一步剖析。
(一)审计业务属于鉴证服务行业的一种,根据鉴证所提供的保证程度可分为有限保证鉴证、合理保证鉴证
审计师在执行鉴证业务时将业务的风险水平控制在平均可接纳程度以下就被称之为合理保证,以合理保证为前提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并采用积极方式发表意见,与之相比,有限保证也要求对风险水平控制在平均可接受程度下,但却采用消极的方式提出鉴证结论,消极方式往往以没有证据证明缺陷的存在来进行结论。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包含审核业务和审计业务,其中的审核业务所提供的保证为有限保证,审计业务提供的是合理保证,因此,审计业务比审核业务提供的保证水平更高。依据《指引》规定,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实施合理保证的审计,也就是高水平的保证。
(二)按照是否与财务报表相关,内部控制又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为保障与企业财务报表相关信息真实性、全面性、重要性所运行的内部控制程序,并且与安全资产管理和维持财务报告客观可靠而建立实施的内部控制,称之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基于财务报告以外为目的而实施的内部控制,被称为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通常是指为合理保障财务报告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以及社会环境等关乎企业是否满足合规、实现经营目标的控制。
(三)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具备有效性的意见表达
有效性指企业为实现既定的内部控制管理目标而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流程、执行成果最终能否达到初始预设目标水平的评价方式。因此,对被审计单位暴露出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应持谨慎性的态度予以分析,并依照原因与企业管理层积极沟通,改善内控有效性并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是Stephen.Ross在1977年依据MM理论提出的,假设企业管理层对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充分了解,但投资者对此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投资者只能依靠管理层输出的信息间接评价企业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作为主导信息的一方,企业管理层为了减缓由于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他们往往倾向于披露利好信息作为与投资者“沟通”的传递信号,进而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随之出现逆向选择问题,促使投资者采用相对平均的价值来作为评价对象的投资价值,所以对那些内部控制管理优异、经营状况好的企业就更有动力去披露企业优秀的一面,向所有潜在投资者传递出企业未来走势良好的信号,告知市场,企业具有被投资的价值,进而吸引投资者对企业的资金投入。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2010年以前普遍不被上市公司的管理经营者所关注,原因在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所耗费的成本是不容忽视的,为控制管理成本大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并不高,但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有经济后果,正是因为忽视了经济后果带来的机会成本,导致未能向市场传递出内部控制有效的信号。企业管理层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向市场和投资者传递出信号,理性的投资者会对其分析,认为披露信息的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更好,企业管理更加到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就是向市场传递出的信号,当这一信号体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被审核为标准审计意见时,就是给投资者释放的积极信号,增强市场对企业的信心和看涨趋势。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其实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发展得出的进一步探讨,对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解释为: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缺乏信息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Joseph E.Stiglitz、George A.Akerlof和Michael提出的,他们认为在市场中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会向信息较少的一方传递可能使自己获利的信息,而信息贫乏的人员需要努力从信息多的人员那里获得需求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想要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经济危害,就需要第三方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信息调和,这就是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代表的政府。
对于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产生的后果,翟林瑜(2004)对比研究两种不对称性,分别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和不同信息接收量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型,发现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间的不对称增加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判断所花费的时间和获取资讯的精力,降低了市场效率。在证券资本市场不同投资者往往拥有不同的信息量,对上市公司的实际运营管理情况有着各自的判断,在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任何信息都可能在传递中被放大影响,这就需要上市公司主动向市场披露自己所掌握的企业内部信息,消除原本的信息不对称带来公司市值的波动起伏,当投资者接收到上市公司传递的利好信号,会增强投资者对这家企业的价值预估和投资信心,促进交易市场股票换手率的提高,增进市场效率完善资本市场。因此,内部控制审计是降低企业和外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手段之一,内部控制审计以独立第三方的立场,客观评价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保证了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企业经济的危害。
四、预测风险理论
研究企业资本资产定价问题时,通常采用预期收益率与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来判断资产的均衡价格,这就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共包含了十三项假设前提,其中一项是假设所有投资者可以及时免费的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在真实交易过程中,投资者与被投资方信息完全对称几乎是不可能达到,就是说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总是比投资者得知更多企业实际信息,意味着投资者在面对不完全知晓的企业股票的同时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由于风险与预期收益率总是成正比,投资者必然会提高心理预期要求更高的回报率,由于运用了预测风险来诠释资本定价,因而被统称为“预测风险学说”。运用预测风险理论研究资本成本与信息披露的是Barry和Brown在1985进行的实验,在吸收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更为简洁的资产定价模型,投资者需要依据上市公司所公开公告的信息对该只股票的回报参数进行评估,并且同时针对两种不同的股票而言,一种是信息披露充分,另一种则相反。研究结论证实投资者对回报参数的预估值与披露信息量成反比,这意味对风险水平的预测会导致预计回报率产生变化。传统风险学说首次将信息这一概念引入资本定价的计算之中,在此基础上预测风险理论又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和更新,丰富了信息不对称对于资产定价的影响。
X.zhang(2006)把预测风险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通过对比在信息不确定情况下,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对预期股票收益率的不同影响。最终他的结论证实:在投资者对消息反应不敏感的前提下,对于信息不确定性程度高的企业来说,利好消息会导致收益率的上升,利空消息则会降低预期报酬率。
五、结语
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行为,代表了该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透明度高,并且由于内部控制审计能帮助管理者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漏洞,进行相应的弥补修改,提升企业管理运作水平,投资者在此时对企业股票的未来风险预估则会下降,进而降低未来收益回报率,与此同时企业就更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融资资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56-60.
[2]宋常,田莹莹,陈茜.内部控制自愿披露、披露成本与融资需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91-102.
[3]吴益兵.内部控制审计、价值相关性与资本成本[J].经济管理,2009(9):64-6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7-0105-02
收稿日期:2016-04-22
作者简介:张璞(1989-),女,武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