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拐点未现

2016-12-28傅勇编辑张美思

中国外汇 2016年16期
关键词:容忍度区域性宏观

文/傅勇 编辑/张美思

Essay 随笔

政策拐点未现

文/傅勇 编辑/张美思

无论是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角度,还是从概念准确性的角度,删掉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表述,都是可以理解的。

每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发布,都会引发媒体和学者的关注与解读。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将之前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表述,改为只提“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最大的关注焦点,坊间一时涌现出各种猜测。甚至有观点认为,删去“区域性金融风险”透露出政策层面增加了对部分风险暴露的容忍度。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只强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是为了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提法相衔接。仔细看原文,这次报告中有三次提到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两次都是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表述后面出现的;还有一次表述为“强化底线思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该表述则是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标题之下的段落里。因此,三次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均与宏观审慎政策直接相关。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最近一次国际金融危机后才真正开始流行起来的,并已落实为主要国家的重要政策,其目标就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有别于微观审慎,针对的是经济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它并不要求每家金融机构保持稳健。经济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来自顺周期性,宏观审慎政策就是通过增加一些逆周期的调节机制,来减少这种顺周期性。

从金融风险的破坏性看,系统性金融风险要远远大于区域性或局部金融风险。在顺周期因素的作用下,在稳定时期,金融系统的资产负债表都很稳健,很容易符合各种微观审慎的监管标准。但一旦出现问题,将会是大面积的风险爆发。因此,对系统性风险的判断,不像个体风险那么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危机后,国际上普遍加强了宏观审慎管理。

正因如此,尽管在由谁负责微观审慎监管上各国有不同做法,危机后各国普遍将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赋予更擅长宏观调控的中央银行。也就是说,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相对应的,只能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不负责区域性、个体性金融风险。这是国际上的统一说法。按此逻辑,当报告强调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时,如果将区域性金融风险也相提并论,是不够严谨的。

因此,不应对此次报告中的文字调整做过多解读。虽然报告只提到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并不代表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置之不理。在中央层面,目前,有关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提法并未改变。只是在讨论宏观审慎政策时更多地强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进一步看,相比系统性金融风险,国内没有关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公认定义,国际上也没有,减少提及这一概念可以避免一些模糊理解。因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极易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区。即便最开始是在某一地发生,最后也有可能波及各地。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金融业务都突破了地域限制,变成全国性的,如e租宝、泛亚金属等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就股票、债券和资管产品来说,其投资者也都是全国性的。因此,有时很难清楚界定什么是区域性金融风险,什么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实际上,有些区域性金融风险也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即便报告只提后者,并不意味着忽视前者。

在经济下行、结构性改革阵痛明显的背景下,出现个别、局部的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市场机制发挥正常作用的表现。这类金融风险不在守住风险底线之列。目前,推进去产能、去杠杆,允许一定程度的风险暴露是题中之义。如果过于强调守住区域性金融风险,同时又没有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明确定义,可能会强化社会关于刚性兑付的预期,带来更多的道德风险。

在笔者看来,这次文字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述金融稳定的目标任务。政策层面从来就没有要求防范化解每一次个体性的金融风险,一直都允许个别风险事件的出现,也就是说,对风险的容忍度并没有出现拐点式的变化。

总之,无论是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角度,还是从概念准确性的角度,删掉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表述,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政策层面对金融风险的容忍度而言,这次个别文字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态度的转变。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容忍度区域性宏观
明清史宏观研究的问题意识
宏观审慎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初中生歧义容忍度与听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宏观与政策
加强跨地域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研究
第28届汤姆斯杯中日羽毛球男单运动员技术运用区域性对比研究
不同歧义容忍度的高中生阅读认知策略使用情况调查
宏观把握 微观提炼——我的楹联创作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