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微信APP为例构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6-12-28

市场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群体微信

吴 琦

以微信APP为例构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吴 琦

日益壮大的中国网民中不乏大量的学生党,高校的研究生是这些群体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教育对象,面对进入人们新视界的微信APP与高校研究生日益匮乏的研究生思想品德,可以转变思路,利用微信APP的优势,重新构建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高校与社会培养更加全面的研究生人才。

微信APP;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继腾讯QQ之后微信APP成为广大中国网民第二大聊天类应用软件。微信APP以其特有的研究理念俘获了众多学生党,这些学生党中不乏我们的高校研究生群体,笔者就如何避免微信APP的消极影响,发挥微信APP的优势进行研究,以期充分、高效地帮助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我国提高研究生德育方面的品质做出努力。

一、研究生使用微信APP的现状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下,网络时代已悄然到来。因特网的发展与壮大,智能手机、手机APP的广泛使用,无论是对工作人群还是学生党,其在娱乐项目的选择上,生活方式上,与别人交往上都会与以前有较大的不同。在《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所发布的数据中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亿,其中微信APP用户数已达4.5亿以上,远超其他手机软件。3G、4G网络、wifi的发展与普及和手机APP的不断革新快速壮大了中国网民的数量。智能手机快速地更新换代,手机用户在硬件与软件都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玩微博、微信、手机QQ等APP的用户已经超过使用台式电脑的人群。

2011年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上网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占24.1%。在6~8小时之间的占22.26%,也就是说46.36%的研究生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可见研究生的生活规律和特点与本科生大不相同。正由于研究生所关注的事物更加贴近社会,所以所受到社会的影响会更加直接。面对这些影响,高校不能够左右这些新媒体对高校研究生造成的影响,但是可以利用其有利影响对高校研究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这也就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和平台。

二、通过微信APP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大多数“90后”的研究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乐于分享生活和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喜欢从手机上寻找最新的新闻事件与聊天看动态。研究生由于学习时间更加自由、更加关注时事动态、人际关系更加广泛等特点,利用微信APP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通过微信APP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个有利因素:

第一,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枯燥、乏味等特点,通过微信APP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校园内外的动态,并增加研究生群体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第二,与传统小范围授课式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微信APP仅仅通过简单快捷的方式发布信息,信息参与度与话题度就比在课程上讨论更具有真实性、广泛性的特征。

第三,与传统简短的授课时间相比,通过微信APP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突破了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老师与学生都可以随时发布相关的话题来参与互动。

但是,通过微信APP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几个不利因素:

第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行为模式等也深受影响。微信APP对研究生群体的学习、思想、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很多同学因为好奇会启用微信中的“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有些同学由于选择信息的能力,是非辨别的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并未成熟,在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驱使下,利用微信APP进行一些钱色交易,给自己、家庭、社会都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第三,微信APP受不法分子利用,使一些女生遭遇到诈骗、强奸等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的自由性,对微信APP的管理难以集中,这些都是通过微信APP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因素。

三、运用微信APP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在微信背景下,在了解微信APP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思路,趋利避害,利用其积极性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优化学校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微信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一)加强规范微信APP,净化网络环境

各高校各学院应发布相应的文明使用微信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加强校园的舆论引导队伍建设,倡导广大研究生群体正确使用微信,强化研究生的公民意识,使研究生群体自觉规范个人发布、传播信息的行为,多发布弘扬主旋律、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引导研究生群体开展文明使用微信系列活动,就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研讨,做出相应的承诺。对于部分在网上传播谣言、发布违法信息的研究生,要进行深刻的教育。同时,高校应该用先进的文化去教育人、感染人、引导人,充分发挥学生典型的示范效应,树立一批优秀学生干部文明使用微信的榜样,通过核心学生干部团队的引导,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新风尚。针对有特殊倾向的研究生,及时加以辅导与心理疏通,避免研究生受到微信的不良影响。通过以上努力,切实把握高校在微信环境下的舆情控制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顺应时代变化适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通过开通微信APP公众号、推送信息等方式,提出相关的话题讨论,不断丰富微信平台上正面的、正确的、健康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通过在网络轻松自由的环境中,用更为鲜活的形式去吸引研究生,开展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地利用微信APP网络平台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让研究生群体充分认识到微信作为一款软件,无论有多强大的功能,都仅仅是一个工具。研究生群体要通过正确、合理地使用,促进学习、服务生活,拓展正常的社会关系。帮助研究生群体在使用过程中,建立自身的互联网思维,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开设网络微信APP第二课堂,引导研究生美好生活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校园讲座,校园论坛等宣传,让同学多利用微信APP这样的多媒体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发布个人身边发生的,自己所遇到的的信息或话题讨论,开发教室以外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能力,微信APP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高校应充分利用其网络资源进行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应该利用研究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向研究生传授微信相关知识。推动研究生群体自主学习,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和研究小组的形式,查阅相关资料,开展讨论,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研究生参与学院或学生组织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管理运营、信息发布,帮助研究生群体了解如何有效发布媒介信息,如何甄别真伪信息,让研究生在实践中摸索如何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微信的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三)构建高校微信APP信息服务平台,精心打造新媒体管理队伍

提高微信功能平台的信息质量,在合理构建各类功能平台的基础上,既要注重信息发布数量,又要注重信息质量。在发布内容上,发布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发布与大学生兴趣爱好相匹配的的社会动态、经验材料、图片等信息。要积极围绕每天的生活热点开设微话题,保证微信的生活化,确保微信内容发布的规律性、活跃性和反馈信息的可参考性。各层次的平台要加强自身信息发布人员及发布内容的监管,杜绝不良信息的发布,若出现不良信息发布,要快速反应,迅速处理,及时引导舆论方向。

把握研究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维护好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构筑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重要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教育,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建设校园主网站,构筑研究生群体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为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使高校校园网真正成为受研究生群体关注的重要媒体,成为研究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

[1]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邢璐.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盖逸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

[4]农丽萍,史新华等.网络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

[5]王佳发.以微博为载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3.

[6]史佳馨.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G643.1

A

1008-4428(2016)04-81-02

吴琦,女,安徽铜陵人,华东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研究生群体微信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微信
微信
微信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