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农业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升级
2016-12-28徐建
徐 建
推进我国农业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升级
徐 建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虽然农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重不到10%,但它依然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它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它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通过推进对我国农业侧结构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但目前农业的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因此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加快和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断满足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供给侧结构;农业改革;农业效应
一、农业需推进供给侧结构化改革升级
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产品供需已由过去紧张的关系向偏松的关系转变。虽然粮食产量高、库存高,但是粮食的质量偏低、供给偏多,与此同时人们对于高质量的偏好却与日俱增,导致质量低的农产品产量过剩,人们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开始下跌,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由高速向中低速换档的典型时期,如何加快消化过剩的农产品库存量;如何适度规模经营、高效的发展农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和提高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有效需求的农产品的生产,都困扰着我国的农业经济运行和发展。想要高效的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2015年底召开的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力量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积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农业本身弹性较低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同时农业的性质和其他的产业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大,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周期比较长。同时,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其他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石。农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市场供求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如果出现供求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时,农业经济发展将呈现下滑甚至危机。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必须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存在着问题
目前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数量结构失调问题很严重,市场需要的高质量、高价值的农业供不应求,而劣质的、价值不高的产品却充斥在市场中,甚至市场上已经发展到“劣币驱逐良币”的地步。这个时候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化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相加或相减,而是探索找到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调整发展思路,从而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一)农业生产与市场供需长期失衡
粗放型农业的发展方式主要靠大量资本、充足劳动力等量的投入以及扩张。但是这种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在过去经济欠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的环境下,人的消费能力不强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并不迫切,一定程度上繁荣经济促进社会发展。而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回报效率不仅无明显提升,甚至总体还呈下降趋势。由于生产要素不能科学合理的配置,农业增产只能依靠传统的经验方式,依靠长期拼资源、拼消耗,造成了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难以大幅提高。单纯的追求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不断的增产,农业政策和资源要素投入主要倾向于农业生产环节,而对产前产后的环节则投入的要素明显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同时在农业各个产业链环节之间的联动性不足,协同发展效应良莠不齐,导致生产与消费的结构匹配性较差。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粮食的供给迫切需要侧结构改革。
(二)农业发展制度机制需要改革
当农产品产量不足时,国家会通过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民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政府就不得不一再提高收购价格,而没有借助市场的作用。政府如果干预过度则会影响到市场作用失灵。市场调节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在市场机制借助价格杠杆作用下,主导着市场供需在合理的范围内达到相对平衡。现实中存在政府干预效率不高。由于政府干预并不是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短期内可能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但是长期则会使农产品偏离市场,容易引致对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的背叛。因此,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推进农业机制改革,已经显得非常迫切。
四、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一)立足市场供需矛盾调整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培育品牌。
调整供需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供需双方都要把市场作为最重要的依据。在过去农业发展脱离市场真正的需求是片面的追求产量的增长,但是却忽视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生产与消费者、产品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因此要调整并优化供需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产业结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制约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短板,要大力培育老百姓信赖的品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通过政策扶持,严格生产管理,严格产品认证,严格证后监管农业产品品牌,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要加强品牌和质量安全监管。
(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化建设
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须进行宏观调控既要发挥好市场主导作用,同时在市场失灵时要积极发挥政府机制化调控作用。必须将政府与市场紧密的结合一起,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市场对社会资源进行高效配置、竞争更公平、提高经济效率、且有效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作用。同时,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化建设,农产品推进调控目标制定机制化,当前需要更加明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目标,同时避免过去仅仅抓稳产量、促增收;加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价格等领域调控手段的机制化建设,提高政府市场监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五、总结
现代农业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发展的,农业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规律的内在选择,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不仅要重产量更要重质量,真正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有效需求,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无缝衔接。同时国家通过适时调配整顿原有的和制定实施新的政策措施,使农业供求结构适应农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
[1]陈金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不改什么?[J].金融经济,2016,(03).
[2]刘松.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统筹把握六大关键点[J].中国粮食经济,2016,(03).
[3]吴宏耀,祝卫东,罗丹.农业供给侧改革重在粮食安全[J].中国合作经济,2016,(02).
[4]张国强.全面认识和多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共产党员(河北),2016,(06).
[5]张海鹏.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02).
F303.2
A
1008-4428(2016)04-03-02
徐建,男,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