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创新动机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2016-12-27梅悦丽沈崴奕

学理论·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高校学生

梅悦丽+沈崴奕

摘 要:以上海J大学136名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主观性创新动机、交互性创新动机、社会性创新动机、促进创新稳定性的动机和激励性创新动机是构成高校学生创新动机的五大因素。对此,建议从加强大学前的创新教育、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教育、给予创新活动足够的资源支持和建立健全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等五方面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从而更好地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学生;创新动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19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让整个教育界反思如何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才。近年来,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设置创新资助基金、举办创新赛事、强化课堂教学引导等。然而,这些举措大都是强调外部因素的改进,真正有实效性的举措应是建立在尊重创新人才成长内在规律的基础之上的,这也凸显了分析高校学生创新动机这一内在心理机制的重要性。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学生创新动机的调查,探讨其创新动机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基于上述动机理论的文献回顾,借鉴已有问卷,编制了《高校学生创新动机量表》,并进行预测试,以测量量表的语义表达准确性。本次问卷采用利克特型量表(七分度量表)。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高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共22个观测值。

(二)施测

量表于2015年9月至10月期间,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填写对象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上海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J大学的学生(含本硕博),具体要求是获得校级以上专业学术创新类竞赛名次,如ACM竞赛、挑战杯、钱学森杯等,或积极参加国家或省市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基金项目、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或积极参加各类973等科研项目并有实质性成果或工作量的学生。由于问卷填写对象要求较高,该类学生群体在学校中属于少数群体,故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6份,回收率90.7%。其中,男生82人,女生54人。本科生65人,硕士生48人,博士生23人。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

二、研究结果

首先,采用α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α值为0.899,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为进一步探讨高校学生创新动机的结构,本文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经KMO 和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KMO值为0.846,Bartlett的值为1 330.947,显著性水平p =0.000,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通过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得出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构明显表明,组成动机的22个变量分别属于5个动机构成因子,通过对该五个因子重新命名之后各因子包含的变量、变量在该因子上的载荷、因子名称、特征值、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1。

三、分析与讨论

(一)创新动机因子分析

1.主观性创新动机。本研究中的主观性创新动机指的是最终指向和来源都是参与创新的个体的创新动机。其参与创新的意愿来自于自己的主观意向,其创新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也指向对自己发展或成就达成程度的考量。如表1所示,主观性创新动机因子包含10个指标。其中我们发现,“主观性创新动机”在众多动机构成因素中是最能激发高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该因子的均值为5.94,位居首位。而且从各个指标内容、载荷值及均值可以看出,这10个指标是对高校学生创新动机影响较大的指标。其中“成功能让我感到满足”一项均值为6.14,位居第二,可以看出受访者对这项比较认同。

2.交互性创新动机。本研究中的交互性创新动机是指来源于人群交往和制度安排所导致的创新动机。他人的肯定,学分制度的规定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参与创新的个体的创新意愿和动机。如表1所示,交互性创新动机因子包含3个指标。其中,我们发现,交互性创新动机在五种创新动机中均值最低,表明大多数高校学生创新动机的产生与外界的人的交互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可能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内在因素。

3.社会性创新动机。本研究中的社会性创新动机是指个体作为社会人所得到的创新动机,一方面来源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个体作为社会人的奉献意愿或者得到他人指导后所产生的动机;另一方面来源于个体融入社会的立足资本,如今后职业发展所需的准备工作。如表1所示,社会性创新动机因子包含4个指标。

4.促进创新稳定性的动机。本研究中的促进创新稳定性的动机指的是能够使得创新意愿得以存续的动机,如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等。如表1所示,促进创新稳定性的动机因子包含3个指标。其中,促进创新稳定性动机在众多动机构成因素中是较能激发高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该因子的均值为5.61,位居第二。而在该因子包含的3个指标中,“有足够的资源(如经费、场地等),更乐意参加”一项均值为6.17,位居第一,说明足够的资源支持是促使高校学生产生稳定的创新动机的最重要因素。

5.激励性创新动机。本研究中的激励性动机指的是能够激发个体创新的因素,如金钱的激励,以及从小创新行为的习得与延续。如表1所示,激励性创新动机的动机因子包含2个指标。其中,可以发现,大学前的创新经历与创新动机的产生成负相关性。人的发展应当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大学生却普遍认为早期经历对于自己的创新没有太大关系,这一个问题折射出中小学教育中对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开发有所欠缺,使得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阶段性的、跳跃性的。而事实上,连续性的创新活动能够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间断性的创新活动并不能。同时,金钱等短期物质奖励的激励效果优于经历等长期激励的效果,说明物质的激励具有更好的激励效果。

(二)结论

第一,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成就动机,期望获得成长,而创新活动是实现这种需要的有效手段,高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创新项目机会给大学生,引导他们通过自我成就动机去参与到项目中去,在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同时,使得我国的创新事业蒸蒸日上。同时,更加需要强调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不是过分强调组织的荣誉。

第二,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动机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因素,包括:制度的制约(如学分的要求等);老师的鼓励;同学的行为示范。因此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以突破,良性的且具有激励作用的因素和良好的学风,教师的指导与鼓励都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动机的生成和发展。

第三,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人,关怀他人及社会,或者被他人及社会(包括职业的获得、他人的指导帮助、他人的肯定等)关怀都能够使得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创新、科研的动机。鼓励大学生群体多参与对社会或他人有所奉献的创新项目,强化大学生对于创新带来的奉献因素的认识,与本次参与调查的被试一样能够对奉献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全面提高同学的创新意识。

第四,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让这种创新动机长期、稳定地存在。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学科方面的指导,比如教授的参与指导;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科研资金,使其需要有被满足的机会;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认同感,让其对于自己的研究、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更清晰的认知。

第五,激励性创新动机的数据显示了学生对于物质激励的敏感程度要强于精神激励的敏感程度。也可以说,短期激励较之于长期激励更加能够激励学生的创新活动。但是也折射出了一些问题,参与本次调研的被试普遍认为早期的科研创新经历对于现阶段的创新活动并无太大关联。这一方面源自于我国科研创新项目主要或者仅仅存在于高校,而早期的中小学教育中鲜有相关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能源自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创新培养与高校的创新培养的方向不同,使得我国学生的创新是阶段性的而不是延续性的。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的事情,大学前阶段的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8.

[2]杨颉,姜燕媛. 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63-69.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高校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