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全程护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医疗护理风险中的应用效果

2016-12-27朱春莉张晓蓉

关键词:危重急诊科全程

朱春莉,张 玉,陈 燕,吴 帅,张晓蓉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无锡 214002)

分析全程护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医疗护理风险中的应用效果

朱春莉,张 玉,陈 燕,吴 帅,张晓蓉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无锡 214002)

目的探究全程护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医疗护理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12月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尾数,将其分为观察组(偶数)49例与参比组(奇数)46例。参比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相对更高、护理满意度也优于参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医疗护理风险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成效,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对于促进患者健康、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全程护理;急诊危重患者;医疗护理风险;应用效果

有研究资料显示,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应用全程护理模式能够较好地防范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文针对这一结论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常规护理与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12月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尾数,将其分为观察组(偶数)49例与参比组(奇数)46例。所有患者均有严重出血、休克或者昏迷表现。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24~83岁,平均年龄(49.4±11.8)岁;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21例、外科创伤14例、重症肺炎4例、脑出血10例。参比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2~85岁,平均年龄(50.7±12.4)岁;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19例、外科创伤12例、重症肺炎5例、脑出血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比组患者采取常规急诊护理干预,严格按照护理部门制定的护理规程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护、生命体征监测、吸氧、饮食和用药等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应用全程护理,从接诊开始严格按照护理计划开展工作,具体如下。

1.2.1 院前急救与护理:在接诊之后,因为人员随时跟患者及家属保持沟通与联系,嘱咐身边的人员不要随意将患者的位置挪动;现场救护人员到达之后立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评估,采取基础抢救与护理措施,例如存在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创伤严重的患者给予伤口包扎和止血处理;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简单的心肺复苏,为患者争取到医院治疗的时间[1]。同时向医院反馈信息,第一时间将患者的信息传达给急诊科室。

1.2.2 分诊:急诊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到通知之后,立刻根据现场救护人员传递的信息使用SOAPIE公式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明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进展症状表现,同时预测病情发展的方向,从而快速进行分诊处理。其中严重呼吸困难、抽出、出血休克的患者为1类重症患者;心肌梗死、严重全身骨折以及高热等症状表现的患者为2类急诊危重患者,这两类患者必须立刻送到重症监护室内抢救。

1.2.3 抢救与护理配合:对患者进行分诊之后科室内不同护士快速开展应对措施,针对呼吸困难的病人给予氧气,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气管切开[2];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同时障碍患者的意识状态以及瞳孔变化等。入院之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针对病情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配合医生进行导管留置,确保一根导管的通畅。准备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立刻准备相关的器材和药物,了解手术室的情况,将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所有数据记录下来,并做好交接班。患者抢救成功或者手术治疗之后需转送到常规的病房进行治疗,在转送之前有相关科室的护士做好联系,尽量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与护士进行转运,期间注意患者的体征和情绪,询问患者的实际感受,重视患者的不适症状与反应,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

1.2.4 病情稳定后的护理:患者通过抢救之后病情逐渐恢复,按照常规护理疗程开展基础护理工作。在观测生命体征的同时了解手术切口与感染发生情况,定时对留置管进行检查,防止导管受压、扭曲和脱落现象的发生[3];针对脑出血等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卧床治疗的患者定时进行翻身和拍背,做好呼吸道的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现象;加强病房中的消毒与清洁,严防二次感染的发生;加强饮食指导,对患者的饮食结果进行调整,多给与具有优质蛋白、高纤维素和热量的食物。此外,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很多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经历了濒死感[4],对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做好安慰和鼓励工作。同时取得家属的帮助,共同配合对患者进行情绪疏导,避免不良情绪对病情恢复造成不利影响。

1.3 观察指标

(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了解两组患者在抢救和护理过程中发生坠床、供氧无效、导管脱落、管道堵塞以及昏迷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2)护理满意度:使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根据得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抢救成功率:在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抢救之后了解两组的救治成功率和死亡率。(4)护理质量评分: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中患者发生坠床0例、供氧无效2例、导管脱落1例、管道堵塞1例、昏迷0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12%;参比组中发生坠床2例、供氧无效3例、导管脱落4例、管道堵塞3例、昏迷1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8、8.30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n(%)]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92%,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n(%)]

2.3 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救治成功48例、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为97.96%;参比组抢救成功40例,抢救失败6例,成功率为8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2.4 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操作技能评分 服务态度评分 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 91.65±3.54 89.05±4.15 90.16±4.08参比组 82.88±3.86 81.67±3.99 81.96±4.37 t 11.551 8.825 9.459 P 0.000 0.000 0.000

3 讨 论

急诊科室中接收的患者大多为病情严重、发展速度较快的患者,抢救和护理不及时很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严重的情况下造成患者死亡,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单要求,从事急诊危重患者救治工作的医护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要求医院对急诊救治的护理模式进行调整,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5]。本文对观察组患者开展全程护理,从接诊到患者病情康复的全过程开展无缝隙护理干预,采取各种手段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已一般急诊科室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更高、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而且患者的满意度更好,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1] 张少丽,瞿 慧,杨庆华,等.压疮督查小组在急诊危重留观病人压疮防治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567-1569.

[2] 李 燕.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一体化救治护理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1.

[3] 邱巧静.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2-63.

[4] 吴国庆,韦 梅,夏 敏,等.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82-684.

[5] 刘 彤.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救活、护理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609,2615.

本文编辑:孙春宇

R472

B

ISSN.2096-2479.2016.08.144.02

猜你喜欢

危重急诊科全程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手工制鞋全程LOOK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