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交流模式在普外科危重症患者晨晚间交接班中的应用
2016-12-27陈文霞
陈文霞
(海门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 海门 226100)
SBAR交流模式在普外科危重症患者晨晚间交接班中的应用
陈文霞
(海门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 海门 226100)
目的分析探讨SBAR交流模式在普外科危重症患者晨晚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1日~2014年2月21日期间在晨晚间交接班中采取常规管理,以此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3月1日~2015年3月1日期间在晨晚间交接班中采取SBAR交流模式,以此作为实验组,并对比分析两组的交接班平均耗时、问题发生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实验组的问题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交接班平均耗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交流模式在普外科危重症患者晨晚间交接班中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提高护理效率,缩短护理交接班耗时,减少问题发生率,并有利于患者护理满意程度的提高,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SBAR;普外科;危重症;晨晚间;交接班
近几年,SBAR交流模式在晨晚间交接班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在晨晚间交接班中可以有效减少问题发生率,缩短交接班平均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本文为进一步探究SBAR交流模式在普外科危重症患者晨晚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特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1日~2014年2月21日期间在晨晚间交接班中采取常规管理,以此作为对照组,并分析2014年3月1日~2015年3月1日期间在晨晚间交接班中采取SBAR交流模式期间,以此作为实验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的交接班平均耗时、问题发生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来评价管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1日~2014年2月21日在晨晚间交接班中采取常规管理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3月1日~2015年3月1日在晨晚间交接班中采取SBAR交流模式作为实验组。
实验组男2 7例、女2 3例,年龄2 3~7 8岁,平均年龄(51.22±10.32)岁,均为普外科危重症患者。对照组男2 6例、女2 4例,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52.47±10.31)岁,均为普外科危重症患者。
本科共2个病区,共27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护士的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为(27.09±2.14)岁,其中包括6例主管护师、8例护师及13例护士,工作年限1~25年。
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普外科危重症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均衡性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数据资料可用于研究对比当中。
1.2 方法
对照组在晨晚间交接班中采取常规管理,护理人员按时进行交接,根据护理文书进行护理工作。实验组在晨晚间交接班中采取SBAR交流模式。
1.3 观察指标
交接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交接班平均耗时、问题发生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哪一组的交接班平均耗时、问题发生率越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越高,表示哪一组的管理效果越好。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问题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交接班平均耗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护理管理效果比较表(±s)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护理管理效果比较表(±s)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护理满意度评分(分)组别 n 问题发生率[n(%)]交接班平均耗时(min)实验组 50 1(2.00)* 7.33±1.45* 89.32±10.26*对照组 50 7(14.00) 13.45±1.63 73.26±10.71
3 讨 论
普外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大,因此,做好护理交接班工作,及时处理患者的紧急情况极其重要[1]。目前,如何在晨晚间交接班过程中针对性的传递患者信息,进一步保障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已成为临床护理探讨的重要议题[2]。
近几年,SBAR交流模式在晨晚间交接班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受到了众多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3],SBAR是一种标准化、结构化的交流模式,该沟通交流方式可以帮助护士迅速了解患者的完整信息,并在了解信息后进行系统的传递,减少不必要的混乱,可有效提高护理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和安全的护理服务[4]。
实施SBAR交流模式应做好以下交接[5]:(1)病情交接:接班护士及时认真的了解交班者所传达的护理信息,如有疑问及时提出,双方做好确认。(2)治疗交接:交接班过程中主动了解长期治疗、临时治疗及特殊时间段治疗患者是否有自备药等。(3)护理交班:及时查看各类管道,确定管道的有效期、固定情况及管道通畅情况等,观察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是否出现破损、红肿等。(4)特殊交接:对于特殊患者、隐私性较强的患者在床边完成交接后应再次进行详细交接,认真查看患者,做到病情、治疗和护理三清。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交接班平均耗时、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SBAR交流模式在普外科危重症患者晨晚间交接班中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提高护理效率,缩短护理交接班耗时,减少问题发生率,并有利于患者护理满意程度的提高,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1] 来玲玲,邵红玉.SBAR交流模式下急诊三级患者部门交接单的设计和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3,12(2):165-167.
[2] 蓝 莹,祝海香.英国病情交流SBAR模式在护理晨交班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9):599.
[3] 徐双燕,姚梅琪,周海燕,等.标准化沟通方式在医护间沟通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48-49.
[4] 刘 霞,韩雅琴,王怡华,等.SBAR沟通模式在CCU护士病情汇报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7):55-56.
[5] 沈蕴之,蒋 红,黄 莺,等.个体化现况-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688-692.
本文编辑:刘欣悦
SBAR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general surger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te morning successio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HEN Wen-xia
(Haimen people's hospital of general surgery,Jiangsu Haimen 226100,China)
R473.6
B
ISSN.2096-2479.2016.08.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