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治疗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
2016-12-27高倩云曹玲丽冯丽嫦
高倩云,曹玲丽,冯丽嫦
(中山市人民医院妇科,广东 中山 528403)
气压治疗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
高倩云,曹玲丽,冯丽嫦
(中山市人民医院妇科,广东 中山 528403)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和实验C组,各70例。A组术后按传统方法嘱病人家属经常按摩病人双下肢及活动足关节的方法,B组实施仿生物电刺激的方法,C组术后使用气压治疗。比较三组疗效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C组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0.95%,A组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5例,发生率7.14%,B组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2.85%,三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压治疗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能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术后尽早的康复并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气压治疗;仿生物电刺激;妇科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5%[1],约45%的晚期卵巢癌和外阴癌术后会出现DVT[2],患病后如不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治疗,患者可能出现患肢部分或完全功能丧失而致残,严重时甚至并发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因而对于预防妇科肿瘤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十分重要,必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为了研究气压治疗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影响,本文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选择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和实验C组,各70例。A组宫颈癌32例,子宫内膜癌35例,卵巢癌3例,年龄38~58岁,平均年龄(38.23±5.63)岁,B组宫颈癌30例,子宫内膜癌33例,卵巢癌7例,年龄37~61岁,平均年龄(38.78±6.31)岁,C组宫颈癌40例,子宫内膜癌29例,卵巢癌1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37.51±7.72)岁,麻醉方式均为全身麻醉,手术方式为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03例,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68例、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39例。比较年龄、手术时间和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A组给予常规护理,术前进行DVT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我们医护人员应重视DVT的发生,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和理解力,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后果和预防措施,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重视并积极主动配合。
1.2.2 对照B组按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实施仿生物电刺激,术前如同对照组一样进行DVT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方法是应用PHENIXUSB8神经肌肉刺激仪,采用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模式术后第1天~第5天进行仿生物电刺激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每次治疗25~30 min。
1.2.3 实验C组使用气压治疗
1.2.3.1 健康宣教
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使用气压治疗,术前如同对照组一样进行DVT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使用气压治疗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气压治疗的目的、原理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积极配合。
1.2.3.2 方法
术后当天回病房即行首次气压治疗1次,时间2 h,术后第1天起12h/次,2次/d,每次时间1 h。连续使用至术后72 h。治疗压力在45 mmHg(脚踝),40 mmHg(小腿),30 mmHg(大腿),以患者自觉耐受为度。
1.2.3.3 气压治疗的具体操作
接通电源,检查仪器是否完好,将腿套给病人套好,把连接管与主机的气管插座连好。一键式操作,加压参数45 mmHg(脚踝),40 mmHg(小腿),30 mmHg(大腿),连续,梯度,圆周,11 s加压,静脉再充盈检测,20~60 s周期,自动压力调整,交互式加压。调节参数结束后打开仪器进行治疗,时间30 min。
1.2.3.4 观察
在气压治疗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定时巡视患者,注意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认真倾听患者下肢有无疼痛、酸胀不适和肿胀等不适主诉。当患者表现出下肢疼痛或肿胀、活动受限、皮肤温度低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并注意下肢保暖,治疗期间及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若患者出现难以忍受的下肢麻木或疼痛,应立即调整压力参数,或者停止治疗。
1.3 临床表现
患者术后一侧或双侧下肢突发疼痛、肿胀、明显增粗(患肢周径较健侧增粗≥3 cm)、活动受限、皮肤潮红或青紫、皮温升高以及股三角区压痛。
1.4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静脉造影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显著增高可作为LEDVT早期辅助筛查方法。
1.5 疗效判断标准
主要依据病人的主诉、临床表现、特点、体征等,结合D2聚体及彩超检查。两组均依据疗效判断标准于术后第5 d观察及出院后2周电话回访。(1)症状:下肢有无疼痛、酸胀不适、肿胀和活动疼痛加剧。(2)体征:下肢有无明显增粗(患肢周径较健侧增粗≥3 cm)、皮肤有无变色、溃疡和浅静脉曲张。未发生血栓为无下肢疼痛肿胀,皮温正常,无异常感觉,无腓肠肌挤压痛,双下肢对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血栓形成,术后或出院后两周电话回访患者无异常感觉。发生血栓为手术后或出院后两周电话回访患者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肿胀,伴有不同程度发热,腓肠肌试验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静脉血管内血流信号或经MRI检查证实血栓形成[3]。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A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3例,出院2周发生2例,总发生率为7.14%,对照B组患者在住院期间5例,出院2周发生1例,总发生率为2.85%,实验C组在住院期间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出院2周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0.95%,实验C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明显少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而对照B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少于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术后和出院后2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比较 [n(%)]
3 讨 论
3.1 临床研究表明
引起静脉血栓的三个重要素是(1)高凝状态;(2)血流滞缓;(3)血管内膜损伤。我科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麻醉、女性盆腔解剖、恶性肿瘤、高龄和术后长期卧床等高危因素,术后腹部伤口疼痛,下床活动的依从性差等影响患者的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下肢肿胀、淤血及疼痛,DVT的发生率较高,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的患者是并发DVT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引起我们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A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5例,发生率为7.14%,在文献报道的7%~45%的发生率之内,因此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尤为重要。我科通过气压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效果显著,对照B组实施仿生物电刺激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2.85%明显降低,仿生物电刺激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血流,实验C组使用气压治疗发生率0.95%,治疗效果显著。研究表明气压治疗对于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效果显著。
3.2 气压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气囊与患者双下肢进行充分接触,气囊充气后压迫患者双下肢,使肢体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组织受到充分的挤压、按摩。气囊对肢体的压迫作用可增进淋巴循环和静脉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供应量,促进新陈代谢,对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显著增强效果,可有效促进吸收组织渗出液,预防血栓形成。使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增强,从而使血管内出现血浆凝块的几率降低[4]。因此,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的发生经气压治疗后发生率显著降低,可有效且稳定的促进静脉回流。仪器操作较人工按摩简单方便,可有效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且气压治疗力度均匀、有力,不存在力度不均及持续性差的缺点,值得临床推广。
[1] 西 束,沈 锋.深静脉血栓诊治与预防.妇科肿瘤临床决策,2007, l0(2):159.
[2] 黄彦亮.抗凝剂在防治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中的成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3):178.
[3] 刘喜梅,徐 英,何海春.气压治疗仪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43-45.
[4] 莫咪蓉,沈佩娟.气压治疗仪预防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8):2120-2121.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6.08.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