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16-12-27王帮俊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主体

王帮俊,姚 稳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王帮俊,姚 稳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分析了目前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协同创新基础、个体之间的互动影响以及对环境反应能力、内外部治理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建构了从与之对应的关系联结、互动行为和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的协同创新机制理论框架。进一步,从顶层平台设计、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保证来研究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机制。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引 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创新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新的环境,以多元主体协同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逐渐形成并加速发展。20世纪末,作为连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纽带,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并向着跨区域性、跨国性的形势发展[1]。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作为知识经济活动的主体,为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变化,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技术研发、创新、转移为合作纽带,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和联合机构,开展知识创造、科研开发、技术转移及应用、教育实践、人员培训和咨询服务等协同创新活动,以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2]。相对于传统较为浅层且松散、主要还是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是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也是各个主体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的协调与整合。在各个参与主体的愿景协同引领下,利用创新网络优势,通过搭建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平台,追求一体化的深度协作[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2011年,国家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一系列的文件为行业特色院校参与协同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目标。行业特色院校肩负着行业振兴的使命,肩负着发展国家重点行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使命,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和创新体系的研究如今迫在眉睫。

从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历史看,行业特色院校部分原属于行业办学,后因体制改革,从行业中慢慢分离。行业特色院校与行业的发展保持着天然的联系,具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先天优势。如今,人才与科学技术竞争加剧,在这种新形势下,双方如何搭建起更加稳固的产学研创新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些独立的实体之间,如何整合各自的资源、人力、信息、知识和能力,将各自的优势要素集成起来,起到协同发展的效果?如何通过行业特色院校协同创新来加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更加强化行业院校自身的特色学科优势?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Peter Gloor提出,他指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4]。R.Rothwell和A.Robertson指出合作创新有利于技术性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加。原因主要是协同创新可以使技术性人力资本在技术合作和学习中降低创新学习成本,实现提升技术性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5]。Kahn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企业进行协同创新能够提升产品的研发绩效和管理绩效,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6]。Tushman和O'Reilly指出,创新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战略、结构、文化和操作流程间的协同与适应性[7]。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动因、机理及模式选择等[8-11]。郭斌等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技术特性与知识管理[12]。王帮俊等提出通过完善协同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密切产、学研各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集中筹措创新资源,整合协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导向,有利于提高成果转化率[13]。然而,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对于如何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缺乏研究,尤其是对于行业特色院校从高校研究的角度来提高协同创新的绩效。

二、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现状与存在问题

行业特色院校与行业保持着天然联系,具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先天性条件和优势。行业特色院校部分原属于行业办学,后因体制改革,从行业中慢慢剥离。目前行业特色院校科学研究的主体方向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部委科学基金项目以及行业科学基金项目等。该类项目的成果主要是以发表的ESI、SCI学术论文、申请的专利数量为主要衡量指标;二是为解决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和提高行业总体技术水平的研究项目,如原来各行业特色高校主管部委的基金项目;三为行业内企业委托的横向研究项目。主要是针对行业内企业现行生产中的紧迫的技术问题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四是行业特色院校科研人员自选项目。

一般说来,行业特色院校的科研人员更重视前两类研究项目,原因在于目前的考核指标突出高水平论文和科技获奖等指标的权重。第三类研究项目中也有一部分受到重视,如来自行业内大企业委托的项目,其成功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较大且有可能获得重大科技奖励,但这类课题为数不多。然而目前行业特色院校科研组织更多是以迎合为主,跨学院和学科合作仍然只是应景式的形式合作,缺乏基于攻克影响行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或者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目标导向下与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很难真正产生既具有理论创新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成果。同时,行业特色院校从原行业部门获得的经费支撑也在逐步减少,与原行业部门的企业联系也在逐年弱化,使得行业特色院校与行业内的企业合作程度降低。面对人才与科学技术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各方如何搭建起更加稳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同时发挥和强化行业特色院校自身的特色学科优势,借助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寻求行业内关键共性技术和企业核心技术难题的解决,并得以在行业内扩散。

三、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理论框架

影响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一般意义上可以归结为经济性因素和非经济性因素。其中经济性因素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围绕行业特色院校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凝结在其组织内部的资产、资源、能力、技术等创新要素的专有性;第二类是这些要素的相互依赖程度;第三类是这些要素联系的频率。非经济性因素则主要体现在行业特色院校与其他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互动过程中体现的包括信任、联合制裁、合作文化、声誉等因素。这两个因素之间通过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逐步形成了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结构。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利用协同理论为基础,以创新网络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分析解决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影响以及对环境反应能力,内外部治理等方面的问题。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理论框架

(一) 关系联结机制

关系联结机制是指影响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关系范围、关系强度和关系持久性的主要因素以及彼此的联结关系以及运行过程。行业特色院校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协同关系,协同的前提是要求协同创新各方有其他合作方不具备的生产要素和优势条件,协同的最终实现是合作各方相互选择的结果,形成新的组合,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各个创新主体自身的优势条件作为其他合作方信任的基础。协同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创新成果在行业内转化和扩散,协同的基本前提是基于各方互相需要,各方都能为其他合作方提供各自掌握的创新要素。这种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的关系是协同创新各方维持关系的基础。因此,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生产要素行业内重新整合的过程,只有能提供新组合必需的创新要素,才能在组合中占有一席之地。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形成的过程中以及形成以后,内在动力是寻求更好的发展。只有在内在动力的推动下,外力才能产生作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个主体内在动力来自于各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使命感,促进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同时取得社会效益的事业感。这种内在动力有时是潜在的,但是激活之后,便可以迅速发展,形成巨大的助推力。

(二) 互动行为机制

互动行为机制是指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契约与利益沟通、信息交流与共享和冲突控制与协调机制等。该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 加速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转移

信息流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共享,创造价值增值。科技信息是知识信息的一种,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科技信息流动一般是无目的、自发随机的。与信息流动不同的是,知识转移是知识的拥有者有目的、有方向的转移。知识的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相互了解,通过谈判、协议、合同等形式,实现知识转移的目的,达成共赢。协同创新成果是行业内知识转移的源泉,并且起着核心作用。只有确保信息流在行业内的高效流动,才能促进信息共享,促进知识转移。

2. 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需求,促进信息流动,提高行业科学研究与开发水平

目前由于科技信息的流动效率低下、流动范围狭小,导致行业特色院校科研项目的重复研究、水平低下,造成了极大的财力和人力的浪费,阻碍了协同创新的发展。提高科学研究与开发中的信息流动效率,加大信息流动范围,不仅可以避免行业特色院校科研项目的重复研究,避免科研工作人员的重复工作,更加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集中资源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提高创新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

3. 优选创新主体,分配协同创新资源,规避创新风险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淘汰的过程。重复低下的科研成果是不应在行业内得到推广和发展的。同时,各个参与主体进行协同创新的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的程度可以随着有效信息的获取而降低。成功的科研主体需要不断地获取新信息,一方面,获取信息能力强的科研主体在竞争中具有优势,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资源配置的能力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可以吸引其它创新要素向创新活动集合,并对各类其他信息与开发资源进行整合。于是,信息流动就具有筛选研发主体、提供科学研究开发资源配置依据的功能。

(三) 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保障机制是指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相关政策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完善市场体制,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氛围。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是协同创新的必要条件,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杜绝垄断和乱用职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努力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2. 加强围绕行业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效益不显著,大部分企业不愿进行投资,这也是市场机制失灵的地方。这时,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对关系到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通过加强引导,采用税收等政策鼓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协同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3. 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开展依赖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尤其是行业协会应通过建设行业内的信息创新利用平台,组织科技信息交流活动,为企业和行业特色院校以及科研机构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4. 加强行业创新文化建设与宣传。协同创新的开展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激发社会不断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欲望。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行业文化环境,增强尊重知识创新、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为协同创新打造良好的行业文化基础。

5. 组织协同创新主体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强化与行业内外以及国际之间的创新合作,发挥协同创新网络之间的更深一步合作,形成跨行业、跨区域和国际间的创新平台,这样更加有利于创新成果和创新资源在行业内的流动与应用。

四、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机制

在理论概念模型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目前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创新现状,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需求,协同创新发展,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将行业特色院校发展成为促进我国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基地。通过行业特色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组织模式创新以及制度保障落实来实现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应的关系联结、行为互动、制度保障等协同创新机制。

(一)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实现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各个主体间顶层平台的设计。需要从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层面,确立行业特色院校协同创新的总体规划、阶段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计划等顶层平台设计。

在行业特色院校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平台肩负着创新活动设立、活动进行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媒介的使命,它促进产学研各方协同。协同平台包括有形的平台和无形的平台,有形的平台指的是网络组织的信息平台,无形的平台指的是网络组织的管理平台和业务平台。行业特色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基于业务平台、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之上,三个子平台为行业特色院校协同创新主体间协同提供支柱,如图2所示:

行业特色院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是基于业务平台的协同,如目标协同、资源协同、文化协同和知识协同,各个子平台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业务平台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业务管理和工作流程管理,在行业特色院校协同创新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信息平台通过知识库的共享、文件数据共享、创新资源共享以及业务和流程共享,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所需要的资料、资讯流通管道,实现标准接口与网络安全。该平台是行业特色院校协同创新各主体间业务沟通交流的保证,是将各主体联系起来的黏合剂,是业务平台和管理平台的桥梁。管理平台通过协议、规则、网络文化和协同管理的管理软件,运行于管理硬件设施实现即时通讯、信息发布和资源管理,使得各个参与主体遵循协同创新规则。通过各个子平台的支撑和信息沟通、交流和互动,使得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个主体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联结、行为互动和制度保障机制得以实现。

(二)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

建立创新的组织模式,突破制约行业特色院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行业特色院校与外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探索建立包括行业协同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组织形式,构筑起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保障,实现组织协同。

协同创新中心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个跨领域、跨学科、跨学校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二,要探索一种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企业作为课题的提出者和参与者,行业协会在中间发挥桥梁作用,通过学术委员会在国内和全球招聘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骨干研究员和其他研究员,组成围绕项目方向的研究团队,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第三,除了少数科研管理人员外,减少固定人员数量,人员尽量采取聘任合同制。因此,这对行业特色院校来说,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建立一种新的具有优选和退出的人事考核和聘任制度机制。

(三)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和保障措施

为了达成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和稳定,研究建立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信任机制、利益获取分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措施等。完善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规划和法律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过程以及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1] 陈劲.协同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3] 王帮俊,杨东涛.产学研协同创新界面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10):22-27.

[4] Gloor P A. Swarm creativity: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5] Rothwell R,Robertson A.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1973(3):204-225.

[6] Kahn K B. Interdepartmental integration: A definition with implications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6, 13 (2):140-155.

[7] Tushman M,O’Reilly C.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4):8-30.

[8] 丁堃.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0(6):42-53.

[9] 夏红云.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4(6):6.

[10] 李京晶.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11] 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7-23.

[12] 郭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8(4):29-30.

[13] 王帮俊,周敏,吉峰.基于“三螺旋”理论模型的煤炭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平台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9.

WANG Bang-jun,YAO Wen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is,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their responsive abilitie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external governance etc.,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framework cove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rresponding links, interactions and system guarantee was established. Furthermore,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fo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as studied from the top platform desig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earch organization models, its relevant security systems and measure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2016 - 05 - 26

2016 - 09 - 01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IA120155); 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项目编号:B-a/2013/01/006)。

王帮俊(1975-),男,博士,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学研协同创新。

G322

A

1009-105X(2016)06-0064-05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16年11月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主体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论碳审计主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何谓“主体间性”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