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竞争性制造商的集团采购供应链需求预测信息的共享与激励

2016-12-27周茂森张旭梅

中国管理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需求预测集中式制造商

但 斌,周茂森,张旭梅

(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2.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030)



存在竞争性制造商的集团采购供应链需求预测信息的共享与激励

但 斌1,2,周茂森1,2,张旭梅1,2

(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2.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030)

针对两个竞争性制造商通过集团采购组织(GPO)采购部件时,是否向GPO共享需求预测信息的激励问题,考虑各制造商拥有有限信息、共享部分信息、基于产量竞争的情形,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了竞争强度、信息精度和市场波动对信息共享价值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信息共享激励策略。研究表明:信息共享能够协调制造商间的竞争,当且仅当竞争强度超过某阈值时,信息共享能够增加供应链的系统预期利润,此时,用两部制补偿协议可激励制造商完全共享信息;当竞争强度和市场波动均较大时,通过信息共享激励,分散式决策能够实现比集中式决策更大的系统预期利润。最后,通过算例对研究结论进行了直观考察和说明。

信息共享;需求预测;集团采购;产量竞争;激励

1 引言

集团采购是多个独立的需求企业通过集团采购组织(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GPO)集中进行的采购活动,与单体采购(Individual Purchasing)相比,形成规模优势是集团采购的主要动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发展,集团采购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最为关注的采购模式。例如,台塑集团基于电子采购平台——台塑网,由总管理处统一对旗下100多家成员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采购运作,集团采购比例高达95%。2013年5月,国资委将集中采购确定为促进中央企业集团降本增效、实现保增长目标的重要举措[1]。在此背景下,集团采购成为企业和学者的研究热点。然而,作为集团采购的实施基础,跨企业信息共享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如:需求企业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怎样影响集团采购绩效、如何激励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等。

国内外关于集团采购的研究源自面向消费者市场的网络团购现象,而面向组织市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Kauffman和Wang Bin[2]较早对消费者市场的网络团购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而Anand和Aron[3]最早对集团采购进行了建模研究,针对B2C市场中由卖方发起的团购形式,基于数量折扣和不确定需求,建立了卖方最优团购定价方案的分析模型,并与传统标价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Hu Ming等[4]考虑消费者相继到达的情形,通过建立两阶段博弈模型,研究了报名人数信息的披露机制对于团购网站交易成功率的影响;唐方成和池坤鹏[5]通过构建网络团购双边客户多归属条件下的定价模型,分析了垄断模式和竞争均衡状态下团购网站的定价机制。在组织市场方面,Chen和Roma[6]首次将集团采购引入渠道环境中,针对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竞争性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考虑GPO由零售商发起,基于零售商对称、不对称两种情形,分别将集团采购与单体采购进行了对比分析;Hu Qiaohai和Schwarz[7]针对医疗产品供应链中GPO是否降低采购成本以及合同管理费(CAF)等争议问题,考虑买方同质、GPO由买方发起的情形,通过建立Hotelling模型,对GPO在医疗产品供应链中的角色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Hu Qiaohai等[8]又考虑买方异质、GPO独立的情形,进一步考察了GPO对医疗产品供应链的影响;陈敬贤等[9]针对由一个供应商和两个寡头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考虑正常运作和需求突变两种情形,分别研究了集团采购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上述文献主要考虑集团采购在数量折扣、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规模优势,尚未针对集团采购的信息共享问题进行研究。与集团采购相似的另一个概念是集中采购。集团采购与集中采购都是针对复杂多需求的采购决策问题,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存在差异。集中采购将不同需求企业考虑为一个集中决策的主体,侧重研究需求集中后在采购、物流和运营成本上的优化问题[10-11];而集团采购将不同需求企业考虑为独立决策的主体,侧重研究各参与者的决策均衡与利益协调问题。

本文还涉及竞争环境下的供应链中需求预测信息的共享问题。现有文献主要基于完全信息共享和没有信息共享两种视角展开研究。例如,Ha等[12]针对分别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两条竞争性供应链,考虑了零售商产品的替代性、同一条供应链上的零售商向制造商共享需求信息的情形,分别研究了竞争类型、规模不经济、竞争强度和信息精度对于信息共享激励的影响,并表明,在Cournot竞争环境下,当制造商的规模不经济程度较高时,信息共享能够增加供应链的系统利润;Kong等[13]针对由一个供应商和两个竞争性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基于收益共享契约和Cournot竞争环境,研究了供应商是否泄漏信息对于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并发现,收益共享系数和市场波动较大时,供应商选择对信息保密将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也能增加供应链的系统利润;晏国菀和田盈[14]针对一个供应商和多个竞争性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考虑各零售商生产同质产品,并向供应商共享需求预测信息的情形,对比分析了完全信息共享、没有信息共享两种情形下各参与者的绩效,研究了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现有文献主要基于完全信息共享和没有信息共享两种视角,然而,供应链的现实情况大多是不完全信息共享的情形,因此不仅要考虑是否共享信息,而且还应考虑共享多少信息问题。近年来,开始有文献基于部分信息共享的视角展开研究。例如,Özer和Zheng Yanchong[15]针对在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中,制造商向供应商共享需求预测信息时存在失真的问题,通过行为实验发现供应商对于制造商的信息存在一定的信任水平,因而能够得到部分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任嵌入的分析模型,研究了信任水平对于各参与者决策的影响;张菊亮等[16-17]针对在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相互共享需求预测信息的问题,考虑可共享部分信息的情形,通过分析各参与者的信息共享行为,得出了信息共享不能增加供应链系统利润的结论,并进一步通过收益共享契约实现了完全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协调。上述文献考虑了部分信息共享,但研究对象不是竞争环境下的集团采购供应链。

鉴于此,本文以一个GPO和两个竞争性制造商组成的集团采购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研究GPO对信息保密的情形下,各制造商向GPO共享需求预测信息的价值和激励问题。与现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对完全信息共享、没有信息共享两种情形进行连续化处理,直接考虑部分信息共享的情形。此外,还考虑各制造商产品的替代关系,以研究制造商间的竞争强度对于信息共享价值的影响。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并非研究集团采购的规模优势,而是针对集团采购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协调作用展开研究,以期从信息共享角度为集团采购的绩效优化拓展思路。

2 问题描述

考虑不确定性需求下,由一个GPO和两个竞争性制造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各参与者风险中性。其中,两个制造商均使用由GPO提供的某种核心部件,各生产一种有替代性的产品,面向同一个市场销售。假设该种部件与产品的数量比例为1∶1。由Singh等[18]可知,对于替代性产品,两个制造商更愿意选择产量竞争而非价格竞争,即两个制造商间存在Cournot竞争。因此,借鉴Ha等[12]的方法,将制造商i的逆需求函数表达为:

pi=a-di-γdj, i∈{1,2}, j=3-i

(1)

其中:pi表示制造商i单位产品的市场出清价格,di表示制造商i产量;γ为两种产品的替代程度,也表示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强度,0<γ<1;a表示顾客对产品的认同价值,考虑到不确定性需求,设a的均值为1,取a=1+ε。ε为随机变量,其均值为0,方差为σ2,表示顾客认知差异和环境所导致的价格不确定性因素。假设ε的先验分布为共同知识,而各制造商可通过市场调查或经验数据分别得到一个关于ε的独立观测样本,形成其私有预测信息。因此,各制造商可获得有限的需求预测信息。不失一般性,将GPO的边际成本简化为零;同时,考虑各制造商有相同的运营成本,也设为零。下面将进一步给出本文模型的主要假设。

2.1 需求信息的观测与共享

t=nσ2/σu2

(2)

τi=λinσ2/σu2=λit

(3)

2.2 需求预测的信息结构

(4)

(5)

(6)

(7)

E[Yi|y1,y2]=λiyi+(1-λi)E[ε|y1,y2]

(8)

由统计学原理,还可推导出:

(9)

(10)

E[YiYj]=E[yiyj]=E[Yiyj]=σ2

(11)

2.3 集团采购的发生过程

考察单个销售周期,各制造商在销售季来临前依据需求预测,订购部件、完成产品生产,并在销售季来临时销售所有产品。本文考虑信息共享为长期的决策,即各制造商在销售周期开始之前设置信息共享水平。主要事件与决策顺序如下:

(1)在销售周期开始之前,各制造商决策信息共享水平为λi。

(2)销售周期开始,各制造商i观测需求得到Yi,然后将λin份观测值共享给GPO,因此,GPO获得来自两个制造商的共享信息(y1,y2)。

(3)GPO选择以相同部件价格w向所有制造商供应部件。若制造商不参与,则获得保留利润,不失一般性,将各参与者的保留利润标准化为零。

(4)各制造商i同时决策产量di,并向GPO提交部件订单di;GPO汇总订单,并通过集中采购满足所有制造商的部件需求;各制造商完成生产。

(5)销售季来临,实际需求发生,各制造商i按价格pi出售所有产品;销售周期结束,各制造商i获得利润πi,GPO获得利润πg。其中:

πi=(pi-w)di, i∈{1,2}

(12)

πg=w(d1+d2)

(13)

上述过程包含三阶段的动态博弈,下文将基于GPO和各制造商在销售周期内的两阶段博弈均衡,分析各制造商在销售周期开始之前的信息共享决策,并对信息共享的价值和激励问题展开研究。

3 销售周期内的博弈分析

在销售周期内,GPO和各制造商展开Stackelberg博弈,而制造商间展开Bayesian-Cournot博弈,博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部件价格决策阶段,GPO依据(y1,y2),决策部件价格w;2)产量决策阶段,各制造商i依据Yi和w,同时决策部件订购量di。采用逆推法求解销售周期内博弈均衡。

在产量决策阶段,各制造商i的优化问题为:

(14)

预期到各制造商i的最优反应di*(w),GPO在部件价格决策阶段的优化问题为:

求解优化问题(14)和(15)可得引理1。

引理1 在销售周期内,供应链存在唯一均衡,且GPO和各制造商的均衡策略分别为:

4 信息共享决策与价值

预期到销售周期内的供应链均衡,各制造商在销售周期开始之前决策信息共享水平。在此阶段,各参与者都能对其在销售周期内可能获得的利润产生预期。制造商i的预期利润函数为:

Πi≡E[(1+E[ε|Yi]-di*-γdj*-w*)di*]

(16)

GPO的预期利润函数为:

Πg≡E[w*(d1*+d2*)]

(17)

将引理1中的均衡策略代入(16)和(17),并依据(9)-(11)求解可得各参与者的预期利润。

因此,整个供应链的系统预期利润为:

Πsc≡Πg+Π1+Π2

(18)

为便于理解,分别用上标0和λ表示无信息共享和有信息共享的情形。

4.1 制造商的信息共享决策

由(16),将制造商i的预期利润表达为:

(19)

定理1 制造商不愿共享信息,即λ1*=λ2*=0。

证明:易得,略。

推论1表明,无信息共享时,制造商之间的横向竞争会降低系统预期利润,因而对供应链绩效产生不利影响。信息精度和市场波动虽然对供应链绩效有利,但却也会加剧横向竞争的不利影响。

4.2 信息共享的价值分析

GPO在信息共享下能够产生需求预测行为,从而影响其预期利润,即:

(20)

(21)

依据引理1,信息共享使得GPO产生预测行为,既能直接影响GPO的部件价格决策,又能通过部件价格间接影响各制造商产量决策,从而影响供应链系统绩效而形成信息共享价值。

定理2表明,竞争强度越大,信息共享价值越高,结合推论1可知,信息共享能够抑制横向竞争对系统预期利润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对供应链绩效产生正效应。并且,随着信息共享水平和信息精度的提高,这种正效应将更加显著。

4.3 信息共享的可行条件

5 信息共享激励

依据定理3,当γ≤γ0时,信息共享不可行。为此,本节研究γ>γ0时GPO的信息共享激励策略,并基于系统预期利润分析信息共享的协调作用。

5.1 基于两部制补偿协议的信息共享激励策略

定理1表明,制造商因害怕遭受损失而不愿共享任何信息。为此,要激励各制造商共享信息,GPO则必须补偿制造商的损失。由于信息共享,GPO能够获得需求预测能力,从而产生新增利润,并且,各制造商的信息共享水平越高,GPO的预测能力越强。因此,考虑GPO依据所获得的预测能力大小对各制造商提供补偿支付。依据(21)式,将GPO的预测能力定义为:

κ≡(τ1+τ2)/(τ1+τ2+1)

考虑GPO采取的信息共享激励策略为:首先,GPO向各制造商提供两部制信息共享补偿协议(v,F),即GPO承诺向制造商提供的转移支付为M=κv-F,其中,v表示GPO获得单位预测能力而向各制造商提供的补偿,F为GPO和制造商通过讨价还价而确定的固定转移支付;然后,各制造商选择是否接受协议,若不接受,则无信息共享,各参与者均无新增利润,若接受,则各制造商依据(v,F)同时决策信息共享水平,此时,GPO和各制造商i的新增利润分别为:

(22)

(23)

并且,(v,F)还应满足以下约束:

(24)

(25)

以上约束可保证有效的信息共享激励,其中,(24)式为参与约束,确保信息共享后各参与者都不会遭受损失;(25)式为激励相容约束,确保各制造商具有完全信息共享的意愿。

证明:见附录。

定理4基于补偿协议,给出了有效的信息共享激励策略。该协议下,各制造商愿意共享全部信息,信息共享价值达到最高。各参与者均不会因信息共享而遭受损失,并且,根据各参与者谈判力的大小,信息共享价值可在各参与者间实现自由分配,而不会改变供应链的系统绩效。特别地,如果GPO强势,设置F=Fmax,则能攫取所有信息共享价值,而各制造商仅得到保留利润,反之亦然。

(26)

5.2 信息共享的协调作用

当γ>γ0时,信息共享能够协调各制造商的产量竞争,从而产生价值。为全面阐释这种协调作用,下面参照集中式决策进行对比分析。

集中式决策下,各参与者作为一个决策主体,并实现信息集成。在销售周期内,依据完全信息(Y1,Y2),供应链系统的决策优化问题为:

易知目标函数是凹函数,故由一阶条件得:

因此,在销售周期开始之前,集中式决策下的系统预期利润为:

(27)

分散式决策下无信息共享时,集中式决策的相对优势为:

(28)

由(28)易知,集中式决策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Cd>0,表明能够消除双重边际效应,从而获得整合优势;另一方面,Cf>0,表明基于完全信息的预测行为,更能降低产量决策风险,从而获得预测优势。而由∂Cd/∂γ<0、∂Cf/∂γ<0可知,这两方面优势都会因竞争加剧而减弱。

分散式决策下完全信息共享时,集中式决策的相对优势为:

(29)

其中:A=A0+A1γ+A2γ2,A0=-(2t+3)2(t+1),A1=2(8t2+12t+5),A2=(3t+1)(4t+3),B=4(γ+1)(2t2+3t+1)(2t+γt+2)2。

证明:由(29)式得A12-4A2A0>0且A0/A2<0。故由A=0求得唯一正实根γ1,比较得γ1>γ0。又由∂A/∂γ>0可知,当γ≤γ1时,A≤0,C1>0;当γ>γ1时,A>0,此时若σ2>V,则C1<0。证毕。

定理5的结论也能为集团采购的管理实践带来启示。如果成员企业的产品替代程度较高,且市场波动较大,各成员企业可能对分散式决策下的利润产生更大预期,因而倾向于选择分权式的采购管理模式;反之,如果成员企业的产品差异性较大,且市场较为稳定,则各成员企业更容易接受集权式的采购管理模式。然而,无论是基于信息集成的集权模式还是基于信息共享激励的分权模式,还都有赖于强大的跨企业信息共享能力。

推论2得出了分散式决策占优时竞争强度的临界值γ2,容易验证,γ0<γ1<γ2。参照集中式决策,信息共享对横向竞争的协调作用可作如下阐释:随着竞争强度的提高,当γ>γ0时,信息共享产生价值,当γ>γ1时,信息共享价值抵消集中式决策的预测优势,而当γ>γ2时,信息共享价值还能抵消集中式决策的整合优势,使得分散式决策占优。

6 算例分析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信息共享对于横向竞争的协调作用,运用MATLAB(R2010b)软件构建算例,对研究结论进行直观考察。设参数t=0.5,则有γ0=0.429、γ1= 0.693。 首先,如表1所示,将γ分别取0.20(<γ0)、0.50(>γ0)、0.90(>γ1)、0.99,相应地,σ2分别取0.5(V),分别计算分散式决策下各参与者和供应链系统的预期利润,以及集中式决策下的系统预期利润。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到:1)无论

表1 不同市场波动和竞争环境下的绩效分析

然后,为更全面地考察竞争强度和市场波动对系统预期利润的影响,针对集中式决策、完全信息共享和没有信息共享的分散式决策等三种情形,分别绘制供应链系统利润关于竞争强度和市场波动的变化曲线,见图1、图2。

图1 竞争强度对供应链系统利润的影响

图2 市场波动对供应链系统利润的影响

7 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跨企业信息共享扫除了技术障碍,在此背景下,研究集团采购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问题,对于优化集团采购决策、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一个GPO和两个竞争性制造商组成的集团采购供应链,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竞争强度、信息精度和市场波动对于信息共享价值的影响,得出了信息共享的可行条件,进而提出了信息共享的激励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共享能够协调制造商间的竞争,当竞争强度超过某阈值时,信息共享产生价值,此时,用两部制补偿协议可激励制造商完全共享信息;当竞争强度和市场波动均较大时,通过信息共享激励,分散式决策能够实现比集中式决策更大的系统预期利润。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引入信息共享水平对完全信息共享和没有信息共享两种极端情形进行连续化处理,使得本文研究更具一般性。基于此,本文发现信息共享能够抑制横向竞争的不利影响并使其产生正效应。并且,以往基于两种极端情形提出的信息共享激励策略只能满足参与约束,而本文提出的激励策略还能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另一方面,较多文献研究了集团采购中较容易看到的规模优势,而本文基于信息共享的新视角,发现了集团采购在协调下游竞争方面还可能实现的信息共享价值,对进一步优化集团采购供应链的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研究还可进一步拓展,例如,本文只研究了需求预测信息的纵向共享行为对于横向竞争的协调作用,若结合契约协调机制消除纵向的双边际效应,还可为分散式决策提供更大的优化空间,将是进一步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附录A:

(1) 引理1的证明

采用逆向归纳法,分两个步骤求解均衡。

步骤1:求解各制造商在给定w下的最优反应函数。

依据(14),由一阶条件∂E[πi|Yi]/∂di=0,化简得

2di*=1-w+E[ε|Yi]-γE[dj*|Yi],i∈{1,2}

(A1)

先假定制造商i的均衡决策为di*(w)=αw+β1E[ε|Yi],αw=(1-w)/(γ+2)。因两制造商为对称性博弈,故只需证明dj*(w)=αw+β1E[ε|Yj]是另一制造商j的唯一选择。

将di*代入(A1),可得

2dj*=1-w-γαw+E[ε|Yj]-γβ1E[E[ε|Yi]|Yj]

由(4)式得,

因而,

(A2)

容易验证,1-w-γαw=2αw,且1-γβ1t/(1+t)=2β1,代入(A2)可证得dj*=αw+β1E[ε|Yj]。

步骤2:求解GPO的最优部件价格决策。

将di*(w)代入(15),再由一阶条件化简得

(A3)

又由(3)、(7)和(8)式,可得

因此有

(A4)

将(A4)代入(A3),可求得唯一解w*。进而可得制造商i的均衡策略为di*(w*)。

(2) 定理2的证明

2)求解fγ关于λi的一阶导数:

其中:

ft1=12+8(11-3γ)t>0,

ft2=3γ2+40λ+196-(48λ+82)γ>0,

ft3=12λγ2-(168λ+72)γ+96λ+192>0,

ft4=(20γ2-160γ+72)λ-3γ2-10γ+88,

ft5=(12γ2-40γ+16)λ-2γ2+4γ+16。

由∂ft4/∂γ=40(γ-4)λ-6γ-10<0,可得ft4>ft4|γ=1>0。且由12γ2-40γ+16>-12,可得ft5>-12λ-2γ2+4γ+16>0。因此,∂fγ/∂t>0。

(3) 定理4的证明

依据GPO提供的补偿协议(v,F),各制造商同时决策信息共享水平,其最优决策满足一阶条件:

(A5)

由(A5)联立求解可得制造商i的反应函数:

预期到各制造商的反应,GPO将v设置为

并且,当γ>γ0时,有

[1] 国务院国资委. 邵宁在中央企业集中采购培训班上的讲话[EB/OL].(2013-05-28)[2013-06-06].http://www.sasac.gov.cn/n1180/n1566/n258252/n258599/15375046.html.

[2] Kauffman R J, Wang Bin. New buyers’ arrival under dynamic pricing market microstructure: The case of group-buying discounts on the Internet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 18(2):157-188.

[3] Anand K S, Aron R. Group buying on the web: A comparison of price-discovery mechanism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11):1546-1562.

[4] Hu Ming, Shi Mengze, Wu Jiahua. Simultaneous vs. sequential group-buying mechanism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13, 59(12):2805-2822.

[5] 唐方成, 池坤鹏. 双边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团购定价策略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3, 21(03):185-192.

[6] Chen R R, Roma P. Group buying of competing retailers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1, 20(2):181-197.

[7] Hu Qiaohai, Schwarz L B. Controversial role of GPOs in healthcare-product supply chains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1, 20(1):1-15.

[8] Hu Qiaohai, Schwarz L B, Uhan N A. The impact of 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 on healthcare-product supply chains [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2, 14(1):7-23.

[9] 陈敬贤, 马志强, 孟庆峰. 线性量折扣方案下团购策略对渠道绩效的影响[J]. 中国管理科学, 2014, 22(1):110-119.

[10] Balakrishnan A, Natarajan H P. Integrated procurement planning in multi-division firms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4, 23(10):1795-1810.

[11] 汪定伟. 网上集中采购的捆绑-组合拍卖机制设计 [J]. 系统工程学报, 2012, 26(6):809-816.

[12] Ha A Y, Tong Shilu, Zhang Hongtao. Sharing demand information in competing supply chains with production diseconomie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57(3):566-581.

[13] Kong G, Rajagopalan S, Zhang Hongtao. Revenue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leakage in a supply chai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13, 59(3):556-572.

[14] 晏国菀, 田盈. 供应链中分享真实信息的激励机制[J]. 控制与决策, 2014, 29(1):113-117.

[15] Özer Ö, Zheng Yanchong, Chen K-Y. Trust in forecast information sharing [J].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57(6):1111-1137.

[16] 张菊亮, 章祥荪. 供应商和销售商拥有部分信息的信息共享[J]. 中国管理科学, 2012, 20(1):109-116.

[17] Zhang Juliang, Chen Jian. Coordin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supply cha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3, 143(1):178-187.

[18] Singh N, Vives X. Price and quantity competition in a differentiated duopoly [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4, 15(4):546-554.

[19] Li L. Cournot oligopoly with information sharing [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 16(4):521-536.

Incentives for Demand Forecast Sharing in Group-purchasing Supply Chains with Competing Manufacturers

DAN Bin1,2,ZHOU Mao-sen1,2,ZHANG Xu-mei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China)

With much change of the marke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demand, variety and small batch production mod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main way of manufacturing. In this context, driven by the pressure to control operating costs and focus on core competencies, group purchasing has been drawing heightened attention from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last decade. Although, in the big data age, information shar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essential support of group purchasing, a major challenge is the reluctance of some firms to share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fear of loss. To address this incentive problem, a group purchasing supply chain consisting of one 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 (GPO) and two competing manufacturers is studied. The manufacturers purchase a common component from the GPO and compete in quantity by selling partially substitutable products in a common market. Each manufacturer is endowed with some private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certain demand intercept and is allowed to share partial information with the GPO. A three-stage game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participants’ equilibrium decisions. In the first stage, each manufacturer decides a level of information to share with the GPO before observing the demand, and subsequently, shares the observed demand information with the GPO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ed level.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GPO sets a unified wholesale price of the component for the manufacturers. In the third stage, upon learning the wholesale price, each manufacturer decides his order quantity.Our research mainly contains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Firstly, by solving the model, the impacts of competition intensity and information accuracy on the equilibrium decisions are analyzed. Secondly, we explore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reveal the feasibl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Thirdly, a two-part compensation contract is proposed as an incentive strategy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Finally, the coordinating effe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s shown by comparing with the performance under centralized decision setting, companied with numerical examp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manufacturers have no incentive to share their private information with the GPO in equilibrium. However, information sharing can coordinat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manufacturers. When the competitive intensity exceeds a certain threshold, the supply chain system can be benefited from information sharing. Only then the manufacturers can be incented to share complete information by a two-part compensation contract. Based on this incentive contract, the supply chain system can realize higher expected profit under decentralized decision setting than that under centralized decision setting when both the competition intensity and demand variation are large enough.In summary,in this paper, group purchasing is studied with an informational perspective and a new insight is provided into the coordinating effect of vertical information sharing on horizontal competition. The findings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s on group purchasing.

information sharing; demand forecast; group purchasing; quantity competition; incentives

1003-207(2016)03-0041-11

10.16381/j.cnki.issn1003-207x.2016.03.006

2014-04-06;

2015-03-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2086,71572020);国家863计划资助课题(2012AA040904)

简介:但斌(1966-),男(汉族),重庆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E-mail:danbin@cqu.edu.cn.

F253; F224

A

猜你喜欢

需求预测集中式制造商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欧亚篇)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美国篇)
浅谈需求预测在企业中的应用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济南市物流需求预测
基于灰色模型对上海市电力需求预测分析研究
集中式小区广播在铁路客运车站中的运用研究
受挫的汽车制造商在通向全新未来的十字路口止步不前
全新Mentor DRS360 平台借助集中式原始数据融合及直接实时传感技术实现5 级自动驾驶
高通24亿美元收购芯片制造商CSR
集中互动式多媒体术前宣教在门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