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治疗观察
2016-12-26郭朝阳
郭朝阳
【摘要】 目的 探究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冠心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经股动脉(TF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 研究组患者给予经桡动脉(TR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手术成功率为94.74%, 高于对照组的78.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穿刺时间为(4.9±1.3)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7±1.7)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4.5±4.7)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5.9±4.3)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造影剂量为(139.5±24.5)ml,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70.5±22.3)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采取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冠心病;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45
冠心病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介入治疗因疗效好、创伤小等优点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为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两种途径介入法[1]。本院以76例冠心病患者为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两种不同途径介入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来本院心脑血管科进行临床治疗的7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8例;年龄51~76岁, 平均年龄(67.5±5.5)岁;病程1.1~9.5年, 平均病程(4.3±1.8)年。
研究组中男22例, 女16例;年龄50~77岁, 平均年龄(67.1±
5.3)岁;病程1.5~10.1年, 平均病程(4.4±1.9)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后, 给予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法进行临床治疗, 即对患者经股动脉进行穿刺。患者平卧, 选择右侧的股横纹以下1~2 cm处作为手术穿刺点;使用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采取Seldinger法斜向近端20~45°进行穿刺。成功穿刺后, 置入6F或7F的股动脉鞘管, 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治疗结束后把鞘管拔出, 用手指压迫穿刺点, 等没有明显的出血现象时逐渐释放, 采用无菌纱布包扎伤口。手术后, 对患者的术侧进行制动18~24 h, 然后逐渐减压。研究组患者则给予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法进行临床治疗。术前实施双侧桡动脉Allen试验, 选择在短时间内恢复血供的一侧进行手术。术中患者平卧, 手术侧上肢外展30°, 消毒并置于支架上。掌横纹向上1~2 cm搏动最强处作为手术穿刺点。用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以Seldinger法在桡动脉处斜向近端20~45°穿刺, 置入5F或6F桡动脉鞘管。利用鞘管缓慢注射5000 U肝素, 以防患者出现血栓。患者远端肢体出现发热并麻木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拔出动脉鞘管, 利用血管压迫器压迫穿刺点, 时间控制在15~30 min, 包扎伤口。手术后6~8 h实施完全减压。
1. 3 观察指标 根据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标准[3],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穿刺时间、造影剂量、手术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冠心病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4.74%(36/38), 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为78.95%(30/38),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冠心病患者临床手术指标和造影剂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时间为(4.9±1.3)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7±1.7)min;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4.5±4.7)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5.9±4.3)min;研究组患者的平均造影剂量为(139.5±24.5)ml,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70.5±22.3)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 低于对照组的26.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经股动脉、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法属于治疗冠心病的常用途径。经股动脉具有操作方便、成功穿刺率高等优点, 但是股动脉所处位置较深, 与静脉、神经毗邻, 易发生假性动脉瘤、血肿等并发症, 且术后卧床时间较长, 存在排尿困难、腰疼等情况[4]。
经桡动脉位置浅、易接触, 穿刺成功率较高, 桡动脉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与血管, 外侧桡骨茎突较容易压迫止血, 前臂、手掌处同时由尺、桡动脉供血, 不会出现缺血情况, 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止血迅速及卧床时间短等优点[5, 6]。
本次临床研究, 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于冠心病患者采取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安全性高, 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钱志宏, 何国平, 杨丽萍, 等.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术的临床比较. 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8):1141-1143.
[2] 隋向前, 黄进宇, 严燕月, 等.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1(7):486-487.
[3] 王岩. 老年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15):129-130.
[4] 李兴升, 陈庆伟, 王志刚, 等.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诊治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对比.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1, 8(4):259-262.
[5] 杨溢, 陆秀红, 刘伟, 等. 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行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对照研究.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33):43-44.
[6] 冷利华, 黄文胜, 汪念东, 等. 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临床军医杂志, 2014, 42(5):451-453.
[收稿日期: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