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刺头皮运动区及足运感区配合手法治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
2016-12-26张海芳
黄 的,钟 颖,伊 娜,张海芳
(蕉岭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蕉岭 514100)
电针刺头皮运动区及足运感区配合手法治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
黄 的,钟 颖,伊 娜,张海芳
(蕉岭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蕉岭 514100)
目的 观察电针刺头皮运动区、足运感区配合手法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电针刺头皮运动区及足运感区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仅行手法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疗程后2组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明显降低,上肢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明显提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组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明显降低,上肢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 电针刺头皮运动区及足运感区配合手法治疗可减轻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头皮运动区; 足运感区; 电针刺; 手法治疗; 上肢痉挛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脑卒中后的存活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肢体偏瘫等,而痉挛性偏瘫通常在脑卒中发病后3~4周内出现,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肌群强以及下肢伸肌肌群强,常出现上肢屈曲内收、下肢固定伸展的异常运动模式[1]427,其中下肢伸肌肌群痉挛有一定的自愈倾向,但是上肢屈肌肌群的痉挛较为顽固[2],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在临床上常用肉毒毒素针注射、鞘内注射、甚至各种手术等,费用比较高,且专业人员少,在基层医院难于实施。笔者运用电针刺头皮运动区、足运感区配合手法治疗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方法简单,易操作,患者易接受,临床疗效好,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在蕉岭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住院的4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6.3±3.5)岁,病程(21.85±2.35)d;左侧偏瘫9例,右侧11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5.7±3.8)岁,病程(22.36±2.65)d;左右侧偏瘫各10例。2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40例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3]中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神志清楚,病情稳定,均处于偏瘫痉挛期,上肢较下肢严重。所有患者均为上肢痉挛性偏瘫,暂不观察下肢情况;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1级;年龄≤65岁,病程≤3个月。
1.3 排除标准
排除合并头皮感染、癫痫发作、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高血压、肿瘤、肺结核、意识障碍不配合治疗及不能坚持全程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脑卒中三级预防用药,注意各并发症防治,同时行现代康复手法治疗[1]443-447。1)仰卧位下逐一被动牵拉上肢各肌群:①牵拉肩关节的伸展肌群,同时,实施肱二头肌的被动牵拉,以缓解肘关节屈曲的痉挛;②被动的牵拉肩关节内收肌群;③被动牵拉肩关节内旋、外旋肌群;④手部被动牵拉及缓解痉挛,实施被动牵拉手法时患者的肘关节应保持在伸展位,先被动地进行腕关节背屈,待手指痉挛有所缓解后,再进行跨越多关节的被动牵拉,即腕关节背屈的同时,做手指的被动伸展。整个牵拉手法治疗,按由肩到手的治疗顺序进行,每个肌群的牵拉持续约60 s后放松,休息10 s,然后再次牵拉,每个肌群牵拉5次。2)关节负重:治疗师应帮助患者保持肘关节的伸展和患手的手指处于伸展位,患者用自身所施加的重力作用于痉挛上肢的关节,缓解肢体痉挛的同时,避免关节损伤。每次治疗约10 min。3)局部缓解痉挛的手法:①肌腱挤压法,把患者的肘关节略微屈曲后,挤压肱二头肌的肌腱约3 min,缓解肱二头肌痉挛;患者坐位下,把患手支撑于身体一侧,用自身重力作用于患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以及手指屈曲肌群的肌腱,产生挤压效果,引起Golji腱器的兴奋,产生抑制屈曲肌群痉挛的效果。②轻刷法,肩关节外展90°,腕关节固定在伸展位后,通过用手由近端到远端地轻刷刺激桡侧腕伸肌群,诱发患者腕关节的背屈,轻刷20次。③脊柱背部两侧缓慢轻擦法,患者坐位,治疗师用平的手掌在其背部脊柱两侧,由患者头后部到尾骶部,缓慢、连续地略施小部分压力,两手交替进行轻擦,整个轻擦时间约为3 min。以上手法治疗,每天2次,分上下午进行,每次时间控制在30~40 min。10 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 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刺头皮运动区及足运感区治疗。头皮治疗区定位参照《针灸学》[4],先取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前后正中线及眉枕线),然后再分别定位运动区及足运感区,进行电针刺。运动区可分为上、中、下三部(运动区上1/5为上部,中2/5为中部,下3/5为下部)。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常规消毒偏瘫对侧头皮后,选用0.3 mm×45.0 mm一次性毫针分别在运动区上,按上、中、下部依次透刺3针;足运感区透刺1针,共4针。快速进针,进针时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调整针身与头皮平行,沿刺激区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刺入约1.0~1.5寸(25~40 mm);不采用留针方法,采用电针刺方法,针刺后连接低频脉冲电针仪,频率30 Hz,连续波,每次30 min,1次·d-1。10 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 d。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和治疗6个疗程后分别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上肢运动功能。1)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分为0级、1级、1+级、2级、3级和4级,级别越高,代表痉挛越重。2)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0~66分,得分越高,上肢运动功能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疗程后2组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明显降低(P<0.05),上肢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组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明显降低(P<0.05),上肢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明显提高(P<0.05)。见表1。由此可见,头皮电针刺加手法治疗可明显减轻上肢痉挛性偏瘫。
表1 2组治疗前后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和
*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虽然近年来病死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仍较高,其中偏瘫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也是康复治疗的重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常经历软瘫期至痉挛期的过程。西医认为痉挛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运动障碍的表现,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1]426;中医认为痉挛是因为中风日久机体出现阴阳失调,肝肾不足,营卫失和,筋失濡养等所致[5]。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一般重于下肢,西医认为上肢投影区域在大脑皮质中占的比例较大,故其功能损伤更为明显[6]。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是偏瘫康复治疗的难点。在软瘫期,一般采用电针刺偏瘫肢体,促使偏瘫肢体肌张力产生,逐渐进入痉挛期后,应尽量停用体针,避免较强刺激,特别是针刺内侧手三阴经,防止肢体屈曲痉挛更加严重。采用头皮电针刺治疗,是因为上肢以屈肌痉挛为主,依据中医理论认为,上肢功能阴阳失调,即手三阴经在内侧,手三阳经在外侧,阴盛则上肢屈曲明显,因此治疗应刺激外侧,应补阳,手三阳经经过头部,在头部还与各经络相互交叉联系,故刺激头部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避免直接刺激上肢加重痉挛[7]。选取运动区及足运感区治疗,是根据现代解剖学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投影理论来划分的刺激区(中枢神经控制周围神经)为理论依据作为选择刺激区域。运动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是控制对侧肢体的运动中枢,上部控制躯干肩胛区运动,中部控制手、前臂运动,下部控制面颈部运动,三者控制区域的肌肉均是上肢各向运动的重要肌群;足运感区相当于旁中央小叶在头皮上的投影,主要与对侧肢体运动和感觉有关。因此,选择透刺运动区、足运感区可能通过改善皮层通路的功能,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系统自我修复和代偿能力,促进血脑屏障损伤的修复[8]。通过连接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仪,在偏瘫对侧的大脑皮质区域进行电刺激,有正常化皮层内抑制、延长皮层静息期,或者有影响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运动网络刺激产生的广泛抑制效应[9],两者均有降低肢体肌张力的效应,故其比传统头皮留针,更具有刺激性。现代康复治疗手法是西式手法,以脑可塑性理论为依据,是通过反复按照上肢肌群运动反方向不断牵伸,运动刺激,形成反射性抑制,促进大脑功能重组,减轻痉挛,恢复运动功能,是公认的有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运动功能的治疗方法[10]。因此,两种治疗方法结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与治疗师一对一治疗,可在治疗时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继而提高治疗效率,从而减轻上肢痉挛程度,促进上肢功能康复。
头皮电针刺配合现代康复手法治疗,属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能减轻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头皮电针刺配合手法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可在基层医院康复科运用。因本研究的样本数偏小,且受其他治疗措施影响以及观察时间短等,结果有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增加观察时间,深入探讨。
[1] 燕铁斌.实用瘫痪康复[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27.
[2] Zhang W B,Chen X S,Han W.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post-apopiectic limb spasm by puncturing acupoints governor vessel[J].J Acu Tuina Sci,2005,3(5):26-29.
[3] 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1-199.
[4] 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6-179.
[5] 冯晓东,李瑞青,任彬彬,等.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9):843-845.
[6] 刘先国.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08-411.
[7] 刘悦,苏美銮,刘雅玲.针刺拮抗肌群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5):579-582.
[8] 江玉娟,杨玉霞,项蓉,等.解剖定位下头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言语失用症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7):661-664.
[9] 杨远滨,肖娜,李梦瑶,等.经颅磁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31-1135.
[10] 冯晓东,刘飞来,郭青川,等.益阳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1):1063-1065.
(责任编辑:钟荣梅)
2015-10-12
R454; R743.3
A
1009-8194(2016)03-0013-03
10.13764/j.cnki.lcsy.2016.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