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客户端在现场新闻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华社客户端为例

2016-12-26匡文波

传媒 2016年22期
关键词:新华社客户端传统媒体

文/匡文波

新闻客户端在现场新闻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华社客户端为例

文/匡文波

新华社客户端从1.0到3.0,几乎每次改版都有核心竞争力创新。新华社客户端1.0版是主流媒体推出的第一个新闻客户端;2.0版提出“门户客户端”的概念,建成全国最大的党政频道集群;而3.0版本共进行了176项技术改进和系统性创新。在幕后更有一个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4G传输和智能识别等最新技术创新的客户端平台。

在当前受众碎片化的时代,以微博、论坛、朋友圈等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快速兴起,舆论空间多元化、社会思潮多变,使我们面临的社会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化。传统纸媒衰落,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受限,使得本应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声音边缘化。加之过度提倡“用户思维”,使得部分用户数量极大的微博、门户网站、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出现迎合低俗趣味、猎奇、虚假谣言等内容,不免令人想起19世纪末发生在美国的“黄色新闻潮”,严重影响社会生态环境。而新华社作为国家级新闻通讯社,应当有能力更有效地传达中央的政策指示,并肩负起引导主流舆论、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责任。

为凝聚受众注意力,国内主流媒体均在尝试数字化转型之路。截至2015年底,主流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数量达到231个,其中新华社发布、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的下载量均接近或超过亿级规模。在笔者所做的相关研究和文献分析中发现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中面临以下四大难题:一是新闻内容呈现形式同质化;二是客户端用户体验不佳;三是界面设计雷同,功能设置不足;四是盈利模式不清晰。而以“内容为王”作为支撑的传统媒体,其新闻内容及呈现形式的同质化问题则成了客户端差异化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对此,澎湃新闻客户端以“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政论新闻突出客户端特色;而人民日报客户端则以“做有品质的新闻”突出其过硬的内容质量。面对新闻客户端的差异化运营,新华社客户端3.0给出了一个更加漂亮的转型答案——现场新闻直播。

在传统电视媒体中,采用直播手段,社会效果会显著增强。新闻现场直播,作为传播手段来看,更直接、更迅速,更能得到电视观众的认可,因此也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随着受众注意力向移动端转移,视频直播也必将由PC端、电视端向移动媒体终端转移。如国内热炒的花椒直播平台,截至2016年6月,在成立仅一年时间内,日活跃用户突破500万,月活跃用户突破1000万,移动端视频直播前景看好。新华社首创的客户端现场新闻直播,正是结合了这一发展趋势。客户端现场新闻是指运用最新的移动网络技术,在新闻现场实时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要素,通过各种报道样式,把新闻现场实时地、全方位地、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新闻采编工作也由线下生产转移到在线生产,同步播出。如此,丰富、即时的现场新闻纪录,将引领客户端新闻纪实的新变革。

传统媒体客户端发展现状

传统媒体客户端下载次数呈现出巨大的两极分化趋势。除以人民日报客户端为代表的个别知名度高的媒体外,大量地方性媒体新闻客户端在传播力、影响力、舆论引导力上影响范围非常有限,相应的用户数量和下载次数仅仅是在“刷存在感”。用户下载数量在百万级以上的新闻客户端仍屈指可数,下载数量达到十万级的新闻客户端数量为15个,万级为38个,而千级以下的新闻客户端达到167个,约占总体比重的72% ,这也就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传统媒体客户端在消耗媒体资源的同时,运营效率低下,距离用户规模化尚有较大的距离。

传统媒体客户端与互联网门户类、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之间竞争激烈。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等媒体客户端以其先进的技术实力和深刻的用户洞察,积极改进客户端用户体验。搜狐新闻客户端的视频化新闻、腾讯新闻客户端的社交化新闻、今日头条的精准推送服务、网易新闻强交互性等优势功能已经培养了用户全新的阅读习惯。这也使得大部分单纯凭借“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客户端难以争得一席之地。来自Trustdata大数据监测机构的调查发现,逾九成用户每日仅打开一款新闻客户端,只有1.2%的用户每天打开2款以上的新闻客户端,马太效应愈加明显。此外,在231个传统媒体客户端中,用户评分低于10分的客户端数量占比高达61%,传统媒体客户端对用户的吸引力不足,用户黏性一般。

新闻内容趋于同质化,且部分传统媒体客户端的内容生产是将纸媒新闻资讯复制到移动端。传统媒体客户端井喷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新闻资讯的大量增多,大部分以发布新闻资讯为主要内容的媒体客户端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此外,单纯“搬运”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资讯不仅使新闻客户端内容同质化,还降低了新闻客户端的时效性,而实时更新的特质正是新闻客户端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使得新闻客户端缺乏竞争力,无法形成用户黏度,品牌忠诚度更无从谈起。

界面设计雷同,功能设置不足,用户体验不佳。部分新闻客户端由于媒体财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UI设计不成熟,缺乏交互式设计元素。例如,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评论功能受到部分限制,跟帖功能不完善。相较之下,网易新闻客户端的评论跟帖功能,使得精彩的网友跟帖可以被点赞,置于评论顶部,方便网民查看并“盖楼”。部分地方性传统媒体存在“随大流”的现象,在未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便匆忙推出新闻客户端,造成用户装机后出现闪退、死机等情况,遭到用户卸载。

传统媒体客户端尚未形成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2012年12月15日,新闻集团推出的全球首份独家iPad电子报《The Daily》正式宣布关闭 ,似乎就预示着新闻客户端盈利之路异常艰辛。除了设置“付费墙”以外,植入广告仍是新闻客户端商业化探索的主要方向,这也造成了新闻客户端盈利模式单一的现状。当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习惯于免费获得网络资源,新闻客户端一旦产生收费门槛,用户数量也会随之下降。以网易新闻和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市场化新闻客户端正在探索更多样化的收入来源,例如,今日头条借助互动营销和风险投资拓展营收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3.0版:寻求突破

新华社客户端从1.0到3.0,几乎每次改版都有核心竞争力创新。新华社客户端1.0版是主流媒体推出的第一个新闻客户端;2.0版提出“门户客户端”的概念,建成全国最大的党政频道集群;而3.0版本共进行了176项技术改进和系统性创新。在幕后更有一个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4G传输和智能识别等最新技术创新的客户端平台。目前新华社客户端在现场新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华社客户端首创的“现场新闻”类稿件,是一类全息化、直播态的融合型信息流。新华社客户端每日均会更新大量现场直播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内、国际热点新闻事件同步直播。新华社客户端基于阿里巴巴云计算服务后台,能够有效支持在线视频直播的流畅度、清晰度和用户访问量。以2014年3月的马航事件为例,“我在现场”关于马航报道累计访问量超过1200万人次,高峰时段,达到每秒1.2万人次访问量。对于影响力较大的新闻事件,除了现场直播以外,还配有卡片式事件流程图介绍,通过时间节点的划分,介绍事件发展态势,使用户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把握新闻事件发展的始末。

新华通讯社拥有强大的内容采编团队。目前,新华社全社有3000多名记者,分布在全球的180多个国家,时刻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为用户播报全球信息。只需一部智能手机,用户便可随时随地收看全球热点事件的现场直播画面,真正做到与新闻现场零距离接触。当前新华社客户端已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最权威的新闻发布平台,全国重大新闻的首发率达到80%以上,各省、市、县地方频道签约3109家,是最大的党政频道集群。全国各地的用户都可以通过新华社客户端了解当地生活、服务、热门话题等信息。新华社客户端结合自身的内容优势,真正地实现了全球信息和各地区新闻信息最为全面的垂直供应,这也成为新华社客户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华社客户端成为新闻现场直播、录播平台,也是聚合公民UGC新闻内容生产的渠道。新版新华社客户端既是展示平台,也是采集终端。如今遍布全球的新华社记者在视频资料的采集方式上,由大型化向轻便化、移动化转型。以往直播需要调用大型直播车、海事卫星、专业级摄影、录音设备才能完成一项直播任务。如今,记者通过安装新华社客户端的智能手机,利用平衡车、水滴摄像头、手持云台等设备,就能够机动、灵活地进行现场事件直播,实现在线式采编发,前方记者即拍即传,后方编辑边审边发,通过多层次采集、多角度呈现、多维度解析,形成在线采编、同步播出的“小前台,大后方”格局。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随着网民们广泛地使用社会化媒体,众包新闻逐步兴起。面对公民新闻对专业新闻媒体的挑战,主流新闻媒体应该主动积极地加以引导和利用,使得公民新闻成为主流新闻媒体内容的有益补充。在UGC内容生产方面,新华社客户端也做出了突破性的设计。通过一台已安装新华社客户端的手机,经过认证的用户就能够参与发起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现场直播,并经编辑部加工后形成新闻产品。在新闻生产流程中引入受众参与,将大大拓展新华社的新闻采集网络,弥补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时效性和丰富度上的不足,也可提高用户的客户端使用频率。

新华社客户端成为承载VR新闻、无人机视频直播的端口,未来将有更多开放的可能性。2016年被称为VR发展的元年,VR视频直播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紧张气氛、多变的视觉画面体验、灵活自主的观看视角、精彩的幕后行动。最重要的是,有现场感、沉浸感。VR新闻使用户以一种参与式的角度加入到新闻中,能够体验沉浸式的新闻现场,在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上丰富用户对新闻事件的感受。例如,在今年3月举办的全国两会上,新华社首次在两会报道中使用VR直播产品,对两会“部长通道”进行了360度全景直播,用户通过新华社的VR眼镜即可360度观看两会现场的情况,获得了参会代表和民众的点赞评价。

除了VR直播外,无人机新闻拍摄也成为当前业界讨论的热点。新华社专为无人机拍摄组建了专业团队和官网频道。在今年7月安徽、江西、武汉等地突发水灾过程中,用户即可通过新华社客户端,看到无人机航拍画面,了解灾难现场的情况,对整体的水灾情形有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无人机直播能够在记者无法到达的灾难现场,完成拍摄任务,大大拓宽了视频直播的拍摄视野。2015年8月12日发生在天津港的爆炸事件,就是摄影记者首先运用无人机拍摄了第一手爆炸现场的画面信息,并刊载于《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等主流媒体,将灾情的总体情况以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呈现给读者,受到网友和纸媒读者的极大关注。视频直播新技术层出不穷,但都需要基于移动APP平台,因而新华社客户端也需要不断改进、升级。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论断,移动手机终端已经成为用户“身体器官的一部分”。而基于移动端的新闻客户端也将成为用户首选的信息获取入口,尤其是在移动直播现场中的应用。随着网红直播、VR直播、游戏竞技类直播视频的兴起和发展,4G网络的普及和流量费用的降低,利用手机收看即时的直播画面将成为用户日益频繁的习惯。新华社客户端既是资讯汇总的入口,也是内容资源收集的平台,更承载着VR新闻、直播新闻、互动式新闻开发的可能性。建议新华社下一步调整传统思维,在保证严肃性新闻比例的同时,更多地以人情味、趣味化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在界面操作上改善用户体验,加强用户评论跟帖功能,强化用户之间的横向连接,做更具备用户黏性的新闻客户端,以软性思维引导主流舆论,弘扬社会主旋律。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新华社客户端传统媒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