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化的图像形态、叙事与意义生成
——《传统汉字图像艺术》评析

2016-12-26王正林

传媒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话语汉字建构

文/王正林

场域化的图像形态、叙事与意义生成
——《传统汉字图像艺术》评析

文/王正林

作为建构中华文明的基石,传统汉字文化研究已成为学界与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归结起来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汉字溯源的历史研究、汉字形意的阐释研究以及汉字艺术的造型语言研究。在汉字造型语言艺术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书法、篆刻、印刷文字以及民俗与装饰中美术字体等。通常,这些文字载体与艺术语言研究被长期分隔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并以泾渭分明的方式成为难以破解的“潜规则”。由朱永明、钟健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传统汉字图像艺术》一书以独特的视角与研究消解了这一潜在“规则”的限制。该书以跨学科视野与理论方法,深入探讨了人类信息、符号、语言、图像与汉字艺术生成发展关系,将书法、印刷文字与形象化、装饰化汉字艺术共同纳入到宏观的汉字文化演进史中考察和梳理,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汉字艺术宏大博厚的历史积淀,也更为生动具体地描画了汉字艺术的整体形貌。这既避免了传统上汉字艺术研究受制于不同专业领域,受限于观念差异与冲突造成的认知局限,也开拓了汉字艺术整体研究的新模式。

场域化的图像研究理念。该书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运用了场域化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整体把握汉字图像生存的历史环境与土壤,将视野深入到除图像载体形式与意义文本之外的生产形态和传播语境中,并因此建构了系统化的汉字图像艺术研究新思路,也使汉字图像艺术的社会性意义与文化价值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学理论述得以更好凸显。图像传播场域有三要素,按照吉莉恩·萝丝(Gillian Rose)的描述包括图像生产的技术性形态、图像自身的构成性形态和图像传播的社会性形态,而图像的意义表征正是在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中得以生成。这个角度与方法为汉字图像叙事表现及传播策略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作为一部以传统汉字艺术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传统汉字图像艺术》不仅突破传统研究的边界,具有总行性汉字研究的系统性特点,还将形义相生的图像话语艺术研究作为核心理念,朱永明教授明确反对长期以来将形式与意义关系置于变相割裂或二元对立状态的局限性,借助语言学与符号学方法,提出了区别于单纯形式研究的话语艺术研究新思路,不仅关注汉字图像意义的生产与传播,更关注生产中文本的形意相生的艺术语言问题,特别是视觉话语的艺术创造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图像学研究范本。

图像研究诞生于艺术史学科的一个分支,从潘诺夫斯基到贡布里希再到米歇尔,一直致力于融艺术实践与整体社会文化于一体、以寻求图像创作全部真相的工作。今天,学界已经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艺术研究已不能仅仅关注形式和意义本身,还应将图像在传播中的完整形态纳入视野,以更真实、客观地还原图像生产的意图,更合理地解释风格、形式的流变,更精确地阐释图像生发的意义,及其更为深厚的艺术真谛。例如,我们在探讨艺术作品时常常过于关注形式和主题,而有意无意忽视技术要素,但“如果不从技术性的角度考察图像,对图像的所谓研究一定是极其肤浅的;脱离图像技术的图像研究或关于图像意义的阐释,一定是一种游离于图像主体的话语构建,隐藏着过度阐释的危险。”

书名:传统汉字图像艺术作者:朱永明 钟 健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2月定价:68.00元

《传统汉字图像艺术》一书始终牢牢把握图像形态艺术的场域化研究理念,从技术性与社会性形态入手分析汉字图像的艺术构成,从技术与构成角度分析其社会背景与传播效应,从综合三种形态的关系研判中提出汉字图像符号化的语言特征,并最终从形义相生的角度阐释意义的视觉话语艺术价值。不仅运用了符号学、语言学与传播学理论方法,还结合了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恰到好处地强化了学理基础。该书每一章均有专门的篇幅来说明汉字图像生产的媒材与技术,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分析的起点。例如,在介绍文字起源时,作者详细描述了原始人类进行刻绘活动的媒材和手段,指出文字正是经济文化持续发展,材料和技术不断进步催生的。作者希望以此揭示,在人类漫长的文明演化过程中,雕刻和绘制手段与线条和图形表现几乎是并行的文化现象。在“汉字书体形式”这一章中,作者进一步表明,线条因为媒材、工具和手法的不同会产生造型与表情的变化,这为汉字书体的审美追求与工艺化应用提供了可能,也使“视觉的审美和个性化表达逐渐成为引领书写艺术的核心价值”。而在“祥瑞的吉语”章节中,作者另辟蹊径,以“载体与应用”作为本章的主题架构,却建构了图像“意义的生产与交换”的潜在的物质基础与艺术的意义,再次强调了媒材载体与制作工具是汉字图像视觉建构的基础,审美与意涵则贯穿其中。

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叙事。图像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解释图像和诠释其意义,由“观看”走向“读解”。“后形式主义、图像学和符号学,都将艺术的核心问题阐释为‘语言与图像’的问题”。由此,图像的外在构成形态不再停留在形式主义的单一层面上,而成为可以阅读的、叙述性的视觉文本。在符号学中,文本是符号的集合,图像符号语言的概念便随之形成。朱永明教授在他的另一部专著《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中深入论述了图像的视觉语言功能和叙事原理。他提出:“作为功能丰富的视觉传播文本,图像文本自身的形状、色彩、肌理、位置等形式元素可以通过类比与调和关系的不同组织产生变化万千的语素序列,这种兼具形式与意义的符码形式,如同文字语言所具有的‘句法逻辑’,可以建构起复杂概念和叙事抒情的视觉话语形态。”

因为具有完善的组合语法结构、话语表述方法与经验逻辑联系,视觉图像的表征与叙事能力得到极大的释放。在该书中,作者延续了以上的观点,积极倡导符号形式与符号语义相生互补的图像话语艺术观念,开篇就明确指出,文字的书写与图式化,本质是对内容的物化与修辞。物化的形式唯有超越原本的对象,即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并且具备隐喻与象征的创造性类比联想关系,才可能建构起艺术化的样态和价值。正如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所论述的“图像句子”,汉字语言可以通过图像符号语素组合编码建立相当于文字语言的“字词”的表述逻辑。因为“适合于话语的视觉再现也不必是外来的:它们已经内在于词语之中,在描述、叙事‘视野’、再现的物体和地点、隐喻、文本功能的形式安排和特性之中。”在“文本的构成”章节中,作者从汉字艺术文本结构角度,深入解析汉字图像的构造形态与特点,如从意向化笔画、符号化象征、谐音取意、合字回文、图文同构等五个意义建构视角探讨其形义相生的艺术语言特点,还探讨了汉字图像组合中各类视觉词组、语句的语境构造。除了抽象水墨书写与图文结合的形象化装饰寓意,视角甚至触及射虎、离合诗、回文诗、骈文、对联、对仗等各种形式的视觉“文字游戏”,将汉字图像叙事的手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划分。因为建构的意义元素、多姿多彩的结构组合与视觉性的语法修辞手段,为汉字图像多元化的视觉叙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形义共生的图像意义生成。图像意义隐含在符号与符号关系互动形成的视觉文本中,也存在于具体的视觉传播环境里,也只有通过传播,融合了人的社会性的文化情景要素,图像的意义才能得以最终生成。因为意义从来不是对象实体或本质的呈现,它只能是人类自身视角下意义的理解、把握与阐释,其中蕴含了人类艺术中真正的内生价值与灵魂所在。汉字语言系统形式与语义高度的统一性,决定了汉字的形式建构与意义表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形义相生的符号组合所建构的类比联想与叙事模式,是汉字图像结构中最常见的语义修辞与话语艺术手法,也是作者始终倡导的图像艺术研究的真义。

汉字文化的深层意义不仅在于笔墨、构图所营造的视觉形式,更在于其社会性传播的文化、精神价值。优秀的视觉图像形式之所以可能触动人的情感心灵,一定是形式中富含着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意义感悟,这是形义相生的核心要义。“文字图像的创作过程,正是形意关系的建构过程,是用‘线’的字形来勾画,用图的情态语境来‘叙述’和表征”。同时,具有意向性的汉字结体又将表征的意蕴直观化和审美化,凸显其形义共生的视觉艺术的原本真相。这正是作者力图超越西方镜像论思想影响下的形式本体论的局限,打破“形式与意义”或“形式与符号”二元对立研究传统所引证的重要理据。以形义相生的图像话语研究替代传统艺术形式和符号意义相分离的研究模式,并在一个更完整的传播语境中释读、领悟图像话语艺术不可忽视的创造价值,正是本书给予我们的宝贵思想与启示。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动态图像设计中的叙事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SJD76008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话语汉字建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