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2016-12-24蔡鹏川康新华雷振苑
蔡鹏川+康新华+雷振苑
[摘要]农村小学往往存在师资短缺、资源匮乏、家校配合困难等实际情况,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进行预防性心理教育;对已经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等做法,成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2012中国教育蓝皮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指出: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有近13%心理健康状况偏低。该调查的青少年中,11~12%心理健康状况偏低,可能有轻度心理问题。3~4%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正常人,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5教育蓝皮书》,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此外,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心理状况非常不容乐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健康心理不仅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的基石。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方法思路
农村小学往往存在师资短缺、资源匮乏、家校配合困难等情况.有的学校教学观念还相对落后.那么,如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每个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确定适合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一是确定一个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达成一种共识,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三是制定一个方案,使其适合农村小学师资的需要与教学资源的落实,促进不断深入推进。四是建设一支队伍。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使全校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技能,形成专职+兼职的师资队伍,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智力支撑。五是培训一批家长,通过培训,使家长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关注孩子成长过程,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六是健全一套制度,建立有关领导、策划、督促、评估等相关措施,与教师绩效考核相联系,形成长效机制。七是形成一种模式,形成适合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关师资建设、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模式。八是总结一套经验,根据教学实效,不断调整思路.不断完善方案,根据贫困地区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时完善措施,总结一套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二)形成发展、预防、干预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即以发展为主导,预防为重点,干预为辅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在农村小学。并非每个学生都有心理问题,也不是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必须进行干预甚至治疗。学校的理念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进行预防性心理教育。对于已经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以上理念的确立.对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指导学校在不同层面、不同群体采取层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
(三)采取科学方法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采用问卷法、走访法、访谈法、观察法、比较法(见表1、表2、表3)等方法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实施动态管理。由于农村小学生受认知、表达能力所限。单凭调查问卷不能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因而农村小学可以根据人数少的特点,通过多种方法,从而细致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的真实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在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更新补充,实施动态管理。同时,检测内容要力求科学客观,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通过各类培训.构建家校共育模式
通过多种培训,如教师培训.家长培训,加强家校交流,构建家校共育模式。教师培训主要包括心理学常识、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解读及新课改通识等。
一是要抓住每年春节、夏收两个家长返乡的节点.对家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文明家庭创建等。通过培训,使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言行、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等对孩子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以此提高家长认识,指导家庭教育,调节教育方式。
二是建立家校定期交流制度。每周班主任和监护人见一次面.双向交流学生在家庭及学校的表现,发现问题,协商解决。每月班主任和学生父母通一次话,交流学生思想状况。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学生。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扫除学生成长盲区,加强家校交流,促进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构建教育整体协同模式
构建理想教育、品德教育、文明礼貌养成、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的整体协同模式。由于农村文化氛围、教育观念、社会风气等原因.学生在理想树立、道德形成、习惯养成方面可能不尽如人意。通过理想教育,为学生竖起人生的旗帜,指明努力的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提高自我要求,以促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施以及班队活动的开展,学习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曙光完全小学《小学生一日常规》,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成长。
(三)构建多维教育促进模式
构建知识普及、实践活动、团体辅导、个体干预、智能训练的多维促进模式。学校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团体辅导等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做心理知识普及,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对于个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做必要的干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智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个智力水平正常的学生往往心理状况是健康的,而一个智力水平低下的学生往往会存在某种心理问题因此,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加强对于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训练活动。
(四)构建心理健康专任教师队伍
为了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构建专职+兼职、班主任+学科教师的师资结构。农村小学由于受条件限制。心理健康专任教师短缺,不能为各班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方式,让1-2名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毕业证。专职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规划与指导,并对学生心理状况做出实时分析.同时培训其他专职教师。班主任是本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监控者,学科教师则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五)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构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分为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细化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主要是课堂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参与、情感体验、认知改变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的具体操作上,教师对照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进行自身评价,学生对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进行自身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