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课走班制下学校教学管理探索

2016-12-24陈柏良

中小学校长 2016年7期
关键词:科目教研考核

陈柏良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本着先行先试、稳妥推进的原则,上海、浙江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中率先开展改革试点。一年多来,“选课走班”成了教学管理中的“高频词”,绍兴市高级中学在破解新问题中迈出坚定的步伐。

一、分类选课的指导、组班与实施

新高考制度打破了高一结束之后文理分班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选课走班,即上海方案中,将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考科目外,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6门学科中任选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浙江方案中,将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考科目外,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学科中任选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未选的科目,学生将其作为学业水平考试(下称“学考”)科目,这样各校就按照学生选课情况,分设选考班和学考班进行走班教学。教学管理必须对这种新的教学常态作出呼应。对此,学校成立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建立了生涯规划教育制度,配备了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要求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专业倾向以及报考大学专业科目限定要求,用“学己所好,考己所长”的理念选择高考选考科目,同时,学校充分挖掘本校资源,每学期举办百名优秀校友、家长进校园开设职业生涯宣讲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职业岗位体验活动,通过组织生涯社团、生涯实践日、生涯访谈等方式。为学生确定人生规划、为选课选考提供重要资源,以减少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在组班上。学校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实施了“122”分类分层的组班策略。即1门学科,设2个班级类别(选考类班级、学考类班级),同时选考类班级数如果有两个及以上时,则按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分为A层、B层(A层为一般水平,B层为较高水平)的选考班级(如选考A班,选考B班),学考类班级不分层,平衡编班。学校通过一年多的分类分层走班教学,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在学业上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体现了高考改革的“选择性教育思想”,全校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态势良好。

二、教师资源的调配、使用与管理

教师是教学管理中最核心的要素。选课走班对学校目前的师资数量和结构均带来挑战,在选课走班制下。学校不同的课程设置与不同的师资安排,会影响学生选课的数量,比如高一理化师资强一点,学生学得扎实,学生将理化作为选考科目的人数相对就会多一些:相反,高一某学科的教师整体执教能力偏弱,学生选课人数相对就会少一些。此外,按照浙江方案,7门学科中任选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学生选课会出现35种不同的组合,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理科班(物理、化学、生物)和文科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减少,增加了较高比例的“两理一文”和“一理两文”的混搭班,对学校师资的调配带来了一定困难。

每年10月和4月的学考和选考考试结束后,各校都会有部分教师因教学任务完成而需要流动到其他年段任教或安排新的岗位工作。因此,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数量和结构,合理统筹和调配三个年段的师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在具体实施中,科学评估各学科任课教师团队的整体执教水平,均衡调配3个年段的师资,较好地保证了学生选课的稳定性,避免了学生选课的潮汐现象。同时,为积极应对某些学科教师阶段性紧缺和过剩现象,学校灵活安排各年段的开课科目和课时,如高二思想政治、历史学科,选课的学生比以往设文科班时要多一些,该学科教师首先满足高二、高三选课走班需要,这样在高一时这些学科的教师就会紧缺,对此,学校采用高一减少这些学科的课时,待高二10月份或4月份这些学科学考结束后,再调配教师到高一任教,适当增加高一这些学科课时的方式处置;又如高二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选课的学生如出现比以往设理科班时要多的现象,学校则采取同样灵活的方式。同时,学校大力提升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能力。积极鼓励教师承担一科双岗任务,在出现学科教师过剩的情况下,安排教师开发开设了选修课程,满足学校课程实施的需要。

三、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开展

选课走班后,给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学科教研活动受到了时间和内容的制约。

从时间上看,主要是学科组内教师开设公开课受到制约,由于同一学科、同一行政班级内,有的学生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将其作为选考科目,面对同一学科不同的选课情况,学校采用“学考班”和“选考班”同步走班上课的方式,这样,同学科教师因为同时在不同教学班上课,无法相互听课教研。对此,学校的解决策略是:学科组若有教师开设公开课,则将公开课的开设地点安排在学校录播教室,开课过程自动完整摄录,开课后,学科组全体教师观摩开课视频,并在学科组长的组织下开展说课、研课活动,进行教学点评与互动,并由组长撰写课堂教学评议表,交学校教科室留档。

从内容上看,由于学考和选考的教学要求不同,组内教师任教的班级类别也不尽相同,给确定学科教研主题带来困难。对此,学校的解决策略是:教研的重点内容为集体备课,每次教研活动各安排一位选考和学考教师进行主备发言,重点对不同班级类别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和指导,解决学考和选考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对于学科组内的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课改项目的研究、专业阅读与交流等其他教研活动,则在走班教学之外进行组织与开展。同时,学校对教师办公室的安排,则采用同年段同学科教师相对集中的方式,以方便同学科教师的日常交流与研讨。

四、质量目标的设置、测定与评价

选课走班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机制需要重建和完善,学校实施备课组和班主任双团队制教学质量目标考核机制。

对于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采用的是目标数增量和平均分增量的方式进行考核,即分班后分别设定这三科各班的原始优秀目标数、良好目标数和合格目标数,设定方法:优秀目标数=全年段该科成绩前10%的学生数x1+该科成绩位于前的学生数x0.8+该科成绩前的学生数x0.6+该科成绩前的学生数x0.4+该科成绩前的学生数×0.2,按分数段比例折合优秀目标数,体现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良好目标数:全年段前60%的学生:合格目标数:全年段前95%的学生;期末统测后按照最接近的个数划定各类对比目标数,统计增量进行赋分考核;平均分增量则采用公式(见下页)测定考核:对于学考科目和“7选3”的选考科目,学期初,学校按不同班级类别设置教学质量的目标要求,其中选考学科按等级个数增量方式跟踪考核,与浙江省高考对选考学科按比例赋分方法相衔接,学考学科则按照成绩等第百分率指标进行考核。按照浙江方案中的考试时间节点,学校对4月份、10月份的学考和选考中的学考等第进行统计考核,这个考核体现备课组团队,设学考奖;另一方面,对选考比例赋分的成绩进行统计,与语文、数学、外语高考分合在一起,统计出班级高考成绩总分分数段情况,这个考核体现班主任为核心的相关任课教师团队,这一考核与浙江省2017年按照考生高考成绩总分划段分批填报志愿相对接。

备课组和班主任双团队制质量目标的考核评价。能够保证选课走班后的课堂教学质量,凝聚班主任和备课组教师的合力,从而能有力促使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健。

五、常规管理的传承、改进与创新

选课走班后,上课教师传统教学常规(主要指备课、上课、改作、辅导、考试五个环节)的落实也面l临着挑战,由于选考班、学考班的学生平时分散在各个行政班中,分学考班、选考班授课后,教师碰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平时作业的收交与批改,及平时对学生的答疑与辅导。对此,学校的解决策略是:来自同一行政班的学生编班时座位安排相对集中,任课教师制定一个小组长负责作业的收交和批改后的下发,这样来自于同一行政班内均设一个小组长,负责与任课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包括做好上课前的点名工作:而平时对学生的答疑与辅导则由行政班中原相应学科的任课老师和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共同承担,配合解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校通过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满意度调查、备课组团队考核与评价等手段,促使教学常规更好地落到了实处,保证了选课走班的教学质量。

对于日常考试的组织也碰到了新问题,按照浙江方案。除语文、数学、外语外,其余7门学科学考时间均为60分钟,考试范围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内容,满分为70分:若作为选考科目,则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考试时间再延长30分钟,满分为100分。对此,学校的解决策略是:语文、数学、英语按照以往方式组织考试,“7选3”科目,在未完成必修内容(学考要求内容)学习之前,则按照90分钟的考试时间和满分100分的要求命制试卷,组织考试:在已完成必修内容,并已按照学考班和选考班分类开始实施教学之后,组织考试时,则将学考考生和选考考生分别设在2个不同的区域应考。试场相对分隔,避免干扰,学考结束后响铃一次,同时广播播报“学考结束,选考考生继续考试”,半小时后响铃一次结束选考。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的轴心工作,在选课走班成为教学新常态的今天,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有不少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惟有边思考边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前行,在实践中总结改进,才能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才能使学校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的大潮中持续稳健,不断攀升新高度。

猜你喜欢

科目教研考核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高考“新科目”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