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尘肺合并气胸的疗效观察
2016-12-24蒋加雁李雨卢岚吴立琴戴元荣
蒋加雁 李雨 卢岚 吴立琴 戴元荣
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尘肺合并气胸的疗效观察
蒋加雁 李雨 卢岚 吴立琴 戴元荣
平阳县农村村民在矿井中务工者较多,尘肺发病率高,而自发性气胸是尘肺常见并发症之一。尘肺患者往往肺功能较差,并发气胸如不及时处理可直接导致死亡[1]。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气胸的主要方法,既往选择粗硅胶导管,引流效果好,但操作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2-3]。中心静脉导管是近年来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的一种新选择,创伤小,患者易耐受,但其管径细,易堵塞。本研究选择带侧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胸腔穿刺引流管,并在此基础上持续负压吸引,通过与常规粗硅胶导管比较,观察其对尘肺合并气胸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应用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平阳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尘肺合并气胸患者52例,均为男性,均符合尘肺病诊断标准[4]。自发性气胸均由胸部X线检查确诊且肺压缩面积>20%。患者按使用不同的胸腔引流管分为A、B两组,各26例。A组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引流;年龄(50.2±6.3)岁,接尘工龄(14.3±5.8)年;Ⅰ期尘肺10例,Ⅱ期12例,Ⅲ期4例。B组使用粗硅胶导管作胸腔引流;年龄(50.5±5.9)岁,接尘工龄(14.6±6.1)年;Ⅰ期尘肺11例,Ⅱ期11例,Ⅲ期4例。两组患者年龄、接尘工龄、尘肺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如吸氧、抗感染治疗。A组于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以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取穿刺针沿穿刺点进针穿透胸壁,回抽有空气提示已进入胸腔,在钢丝引导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确认导管最佳长度(8~10cm)及通畅情况,连接水封瓶及持续负压吸引。B组按常规外科切开方法置粗硅胶导管,外端接水封瓶,水封瓶内连接管置于水面下1~2cm。
1.3 观察指标 (1)置管期间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5],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2)不良反应(出血、皮下气肿、切口感染、导管堵塞等)发生率;(3)肺复张时间(患者咳嗽及深吸气时水封瓶中无气泡冒出,并经胸部X线检查证实肺完全复张);(4)住院时间;(5)治愈(复查胸部X线肺完全复张或肺压缩<10%,拔管后临床稳定并随访2周肺完全复张)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置管期间疼痛程度的比较 置管期间,A组患者轻度疼痛24例(92.30%),中重度疼痛2例(7.69%);B组患者轻度疼痛8例(30.77%),中重度疼痛18例(69.23%)。A组患者中重度疼痛比例较B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例(%)]
由表1可见,A组患者出血、皮下气肿、切口感染发生率较B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导管堵塞发生率较B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的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表2 两组患者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的比较
3 讨论
尘肺患者由于肺间质广泛纤维组织增生,肺组织及胸膜的弹性降低,合并气胸时易并发胸膜粘连,创口愈合慢,单纯胸腔穿刺抽气往往疗效不佳[6],故常需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对于气胸患者传统使用粗硅胶管引流,操作复杂,创伤大,疼痛明显,患者难以耐受。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小口径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并取得较好疗效[7-8],但多用于没有基础疾病的特发性气胸。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由于管径小,当胸腔内压增高时,易被压迫导致引流不畅,疗效欠佳。本研究使用带多个侧孔的中心静脉导管并连接持续负压吸气,克服了此缺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与B组患者在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及治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与使用粗硅胶导管疗效相近。疼痛是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疼痛往往使患者不能很好配合治疗。本研究结果发现A组患者中重度疼痛比例较B组明显减少,克服了粗硅胶管的重要缺点,更易为患者接受和耐受。同时本研究使用带多个侧孔的中心静脉导管并连接持续负压吸引,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导管堵塞率无统计学差异。分析两组导管堵塞原因:A组主要是中心静脉导管内纤维素阻塞,经0.9%无菌氯化钠溶液冲洗后引流通畅;B组1例患者因血凝块堵塞,另1例因引流管开口贴胸壁,经调整导管位置后恢复通畅。A组患者出血、皮下气肿、切口感染发生率较B组低,可能主要是由于中心静脉导管管径细,切口小,损伤小。
综上所述,带多个侧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及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尘肺合并气胸疗效好,操作简单,患者疼痛轻,不良反应少,可以作为尘肺合并气胸引流治疗的一线选择。但少数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且病情反复,应及时换粗硅胶管引流。
[1] 李颖,肖雄斌,黄蕾.尘肺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30(7):31-32.
[2] 朱雄林,黄严春,章革民,等.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COPD合并少量气胸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21):13-14.
[3] 柳威,吴怀球,张卫东,等.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0):1624-1625.
[4] GBZ 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S].
[5] Miro J,Castarlenas E,Huguet A.Evidence for the use of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to assess the intensity of pediatric pain[J].Eur J Pain,2009,13(10):1089-1095.
[6] 武树海,张苗.中心静脉导管对煤工尘肺并发胸腔积液及气胸的疗效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5,33(1):51-53.
[7] 魏树全,赵子文,钟维,等.小口径导管胸腔引流治疗气胸的疗效与患者耐受性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5):385-386.
[8] 葛新华,滕鸿,韩红燕.多孔深静脉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30例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9):139-141.
(本文编辑:李媚)
《浙江医学》“病例讨论”栏目征稿
根据广大读者的建议,本刊自2010年第7期起开辟“病例讨论”栏目,论文结构分为“病例摘要”和“讨论”两部分,以期通过对疑难、复杂或罕见病例的介绍和讨论,交流临床工作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提高各专科和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进而提高医疗水平。现特向广大临床医师征集相关病例,具体要求如下。
1病例选择(1)疑难病例,特别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疑难病例;(2)诊断明确,但病情危重和(或)治疗棘手的病例;(3)临床较罕见的病例。以上病例均需最终获得明确诊断或成功治疗,且临床资料齐全,并能提供实验室、影像学和(或)病理确诊依据。
2写作格式和要求 (1)病历摘要:分段叙述患者的简要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入院后体检情况、辅助检查结果、入院后治疗方案及病情变化等内容;(2)讨论:分段记录各级或各科或各院医师对该病例的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进一步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分析,若为罕见病,则需介绍目前国内外关于该病诊治方面的最新进展;(3)列出相关的国内外主要参考文献;(4)全文字数在3 000字左右。
3投稿注意事项 投稿时请务必在稿件末页留下第一作者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同时附上单位证明(证明该病例所有资料属实,无一稿两投,无涉及保密等情况)。
本刊编辑部
2015-04-30)
325405 平阳县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蒋加雁、李雨、卢岚);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吴立琴、戴元荣)
戴元荣,E-mail:daiy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