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引领学习任务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2016-12-23梅震宇�オ�
梅震宇�オ�
一、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系苏教版初中语文8年级上册第10课。
二、教学设计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确,像寓言、文言故事等篇幅短小的作品,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发展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我们不禁思考,怎样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
近几年,我校以江苏省规划课题《以“项目学习”优化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研究》为依托,倡导语文教师以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为切入口,探索运用“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本案例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三、教学设计主题
1.根据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睿智善辩,机智爱国的晏子。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楚王。本课安排在苏教版8年级上册第2单元“爱国情怀”(主题)内,在《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等篇目之后。它与前面几篇反映“爱国情怀”的文章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故事讲述了中国古人的爱国情怀;二是课文篇幅短小,文言体裁;三是本文主要以“人物语言”来体现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时要尽量抓住本课的不同点,也就是本文的个性特点来组织教学。据此我们把教学目标预设为:了解故事内容,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智慧。即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同时积累一些重点的文言词汇。教学的难点是品味晏子的语言之妙,感受他的睿智与爱国情怀。
2.根据设计理念确定“学习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理论来组织教学,把教学内容中原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为“学习任务”,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合作探究,以此更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
据此,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分两大版块来实施。第一版块,课前预习任务,常规任务:读通课文,读懂生字词(略)。项目任务:晏子出使楚国,受到使者应有的待遇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第二版块,课中学习任务,检查预习任务。重点放在预习中项目任务的交流上。出示本课项目学习任务:面对楚王的“待遇”,晏子是如何应对的?请阐述看法。
四、教学设计案例
1.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老师有个疑问,注释上说他姓晏名婴,为何称为“子”呢?(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姓氏后加个“子”字,是古代对人的一种尊称,像孔子、老子等。那晏子,真的值得尊敬吗?他出使楚国,又受到尊敬了吗?不妨去看看。
出示本课项目学习任务:
项目任务一:晏子出使楚国,受到使者应有的待遇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项目任务二:面对楚王的“待遇”,晏子是如何应对的?请阐述你的看法。
2.自主交流,完成项目任务一
昨天在布置预习时已提示同学们自主思考:晏子出使楚国,受到使者应有的待遇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相信大家一定在熟读短文的基础上思考过了吧。
活动环节一: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活动环节二:班级交流;教师适当板书有关交流内容。
活动环节三:师生互动,得出交流成果。
根据学生互动交流情况,统一下列认识:
晏子没有受到使者应有的礼遇,楚王反而对晏子非常不尊重。
理由是:“晏婴……吾欲辱之,何以也?”(楚王出坏点子)简析 “之”的用法。读出楚王的轻蔑、阴险。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王曰:何坐?曰:坐盗。”(左右出馊主意)简析 “左右”及“坐盗”的解释。
“缚者曷为者也?……齐人也,坐盗。”(君臣上演丑剧)简析 “缚者何为者也”的句式用法。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楚王盛气凌人)简析从“齐人坐盗”到“齐人善盗”,一个“固”字,增强了语气。读出楚王的嚣张。
楚王不尊重晏子。
理由是:(教师顺势插入)楚强齐弱的时代背景的介绍。朗读 “楚王闻之……齐人固善盗乎”,感受楚王的无理与傲慢。
活动环节四:最后归纳,楚王不尊重晏子,仗势欺人,自作聪明。
3.合作探究,完成项目任务二
好,我们已经自主完成本课的第一个任务,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探究本文的难点:面对楚王的“无礼待遇”,晏子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一般能用自己的话或读原句“晏子避席对曰……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来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原文”与“改文”对比,解决难点。
【原文】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改文】晏子对曰:“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删去“避席”,效果有何影响?
删去“婴闻之”一句,效果有何影响?
将“得无……耶”改为“岂……乎”好不好?
“避席”这个动作,看似平常,其实并不简单。面对楚王诬陷,晏子没有面红耳赤的争辩,没有暴跳如雷的怒吼,而是镇定沉着,有礼有节!
删去“婴闻之”一句,不能反映晏子语言的睿智特点。在晏子看来,正是楚国风气不好,才会有“齐人固善盗乎”。说到底,还是楚王不好(晏子没有明说)。这种说话方式很高明,晏子抓住“水土”这两类共有的话题,进行类比,从而争锋相对,化被动为主动(提醒学生留意“其实”两字的翻译)。
“得无”即“莫非”,“岂”即“难道”。“得无”听上去语气委婉点,“难道”好像太不客气。这样说的好处是给楚王面子。显示出晏子说话有礼有节。
学生回顾:晏子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吗?学生都能认可晏子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因为晏子语言艺术高超,说话有理有节,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当之无愧称在姓氏后加一个“子”字。
教师小结:晏子凭借他的语言智慧与机智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在楚王的诬陷面前,晏子没有退却,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沉着应变,通过精彩的反驳,展现了一名出色外交家的风范。晏子不卑不亢,最终以智取胜。
五、教学设计反思
项目引领学习任务,优化语文教学内容,其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项目引领可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上述设计的第一个项目任务,学生容易入手,适合于自主学习,有助于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并使之自觉地走进课文、走近晏子,此其一;其二,学生一旦钻研进课本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思考会深入,再加上交流互动的启示,对于课文的内容以及晏子在楚国所受的“待遇”就能了然于胸。
2.项目引领可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效
实践告诉我们:把教学内容中原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为“学习任务”(即项目任务),有助于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效。就《晏子使楚》而言,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项目任务,了解了故事内容,把握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学生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积累了文言词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为翻译而翻译”“死记硬背”的现状,并能较好地实现“文言结合”这一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局面。
3.项目引领可搭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我们知道,不管新课改推进到如何一个层面,所有方法、目标、要求等最终还是要落到课堂这个主阵地的。事实证明,把项目学习方法迁移到文言文教学中去,有助于搭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以上对《晏子使楚》一文的设计仅是一种新的尝试,它让学生面对的是“项目任务”,要完成它,学生需真正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自主着学,合作着习,探究着思,这样学生的“学”就会贯串始终。所以搭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很是有必要的,也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