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都”义同义复词看《汉语大词典》的瑕疵
2017-02-23谢广平
谢广平
摘 要: 表“全都”义的同义复词,古汉语里有三十多个。但其中大多数《汉语大词典》都没有收释;有八个已经收录的也存在例证偏晚、释义不确等问题。修订《汉语大词典》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关键词: 全都 同义复词 《汉语大词典》 瑕疵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迄今为止收词最多、质量最高的一部大型中文词典。该书收释了不少表“全都”义的同义复词,如“悉皆”、“皆悉”、“咸皆”等,值得肯定。但是,该书还是忽略了大量的“全都”义同义复词;即便那些收释了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拟从词目失收、书证偏晚、释义不确等方面对此展开讨论。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词目失收
1.咸尽。《汉书·楚元王传》:“及秦惠文、武、昭、孝文、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臧,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汉书·严助传》:“今王深惟重虑,明太平以弼朕失,称三代至盛,际天接地,人迹所及,咸尽宾服,藐然甚惭。”《晋书·王濬传》:“岂惟老臣独怀战灼,三军上下咸尽丧气。”《旧五代史·梁书·王师范传》:“先掘坑于第侧,乃告之,其弟师诲、兄师悦及儿侄二百口,咸尽戮焉。”
2.咸共。《后汉书·梁统传》:“初以位次,咸共推统,统固辞曰……”《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公卿惜邕才,咸共谏允。”《晋书·贾重传》:“侍中任恺、中书令庾纯等刚直守正,咸共疾之。”谢灵运《会吟行》:“列筵皆静寂,咸共聆会吟。”元好问《拙轩铭引》:“至于汲黯之戆,绛侯之讷,石建之醇谨,卓茂之迂缓,班超平平之策,阳城下下之考,咸共嗤点,以为不智。”
案:“共”有“全都”义,如《礼记·内则》:“少事长,贱事贵,共帅时。”郑玄注:“共,犹皆也。”鲍照《代白头吟》:“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3.咸悉。《三国志·魏书·刘晔传》:“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三国志·魏书·牵招传》:“招通河西鲜卑附头等十余万家,缮治陉北故上馆城,置屯戍以镇内外,夷虏大小,莫不归心,诸叛亡虽亲戚不敢藏匿,咸悉收送。”《祖堂集》卷一:“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并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太平广记·神仙四十六》:“(刘商)少好学强记,精思攻文,有《胡笳十八拍》,盛行于世,儿童妇女,咸悉诵之。”《太平广记·酷暴一》:“被告之人,问皆称枉。斩决之后,咸悉无言。”
4.尽悉。《太平经·丙部之七》:“是也明其俱不能尽悉知究洞极之意,故使天地之间,常有余灾,前后讫不绝,但有剧与不耳。”《太平经·庚部十三至十四》:“故但为子举其端首,不复尽悉言之也。”《聊斋志异》卷二:“乃以齿序:别驾四十有一,为长;诚十六,最少;讷二十二,则伯而仲矣,别驾得两弟,甚欢,与同卧处,尽悉离散端由,将作归计。”
5.都皆。《汉书·韦贤传》:“初,高祖时,令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庙。”《金史·循吏传·武都传》:“县素多盗,凡奸民尝纵火行劫、椎埋发冢者,都皆廉得姓名,榜之通衢,约毋再犯,悉奔他境。”《新元史·志第四十九》:“奉礼赞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都皆再拜。”《西游记》第八十八回:“那王父子都皆悚惧,众官员个个心惊。”
6.都尽。柳永《郭郎儿近拍》:“砚席尘生,新诗小阕,等闲都尽废。”王仲甫《蓦山溪》:“挂冠神武,来作烟花主。千里好江山,都尽是,君恩赐与。”沈端节《江城子》:“览镜沈吟,膏沐为谁容。多少相思多少事,都尽在,不言中。”
7.悉共。《太平经·丙部之十三》:“是故天下无大无小,轻易冤人者也,悉共见治也,而怜助服者也。”《无量寿经》卷上:“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三国志·魏书·仓慈传》:“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宋书·何尚之传》:“睦父子之至,容可悉共逃亡,而割其天属,还相缚送,螫毒在手,解腕求全,于情可愍,理亦宜宥。”《梁书·陈伯之传》:“及伯之乡人朱龙符为长流参军,并乘伯之愚暗,恣行奸险,刑政通塞,悉共专之。”
8.悉同。《宋书·礼志二》:“于是诏书下其奏,所适无贵贱,悉同依古典。”《宋书·乐志二》:“杂歌悉同用太庙词,唯三后别撰。”《南齐书·郁林王》:“凡逋三调及众责,在今年七月三十日前,悉同蠲除。”
案:“同”有“一起”义,与“全都”义极近。《易·睽》:“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韩非子·扬权》:“亏靡有量,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
9.皆共。《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又季氏之族有淫妻为谗,使季平子与族人相恶,皆共谮平子。”《汉书·刘辅传》:“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后汉书·张衡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三国志·魏书·杜恕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是时,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而康独缘妃嫱杂在其间,故于时皆共轻之,号为阿九。”
10.皆略。《后汉书·郎顗传》:“明年,西羌寇陇右。皆略如顗言。”《三国志·魏书·杨阜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謐《列女传》:“故为康从事,同等十余人,皆略属超,阴相结为康报仇,未有间。”《新唐书·礼乐志二》:“至于坛埳、神位、尊爵、玉币、笾豆、簋簠、牲牢、册祝之数皆略依古。”《宋史·宋敏求传》:“敏求家藏书三万卷,皆略诵习,熟于朝廷典故,士大夫疑议,必就正焉。”
案:“略”有“全都”义,杜甫《戏题寄汉中王》诗之三:“鲁卫弥尊重,徐陈略丧亡。”浦起龙《读杜心解》引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王安石《贵州虞部使君访及道旧窃有感恻因成小诗》:“握手更谁知往事,同时诸彦略成尘。”
11.皆俱。汉桓谭《新论·祛蔽第八》:“夫古昔平和之世,人民蒙美盛而生,皆坚强老寿,咸百年左右乃死,死时忽如卧出者,犹果物谷实久老则自堕落矣,后世遭衰薄恶气,娶嫁又不时,勤苦过度,是以身生子皆俱伤,而筋骨血气不充强,故多凶短折,中年夭卒。”《初学记·武部》:“郑记王赞问曰:‘举于旌首,当皆以皮邪,尽之也?郑答曰:‘皆俱举皮置于首,不尽。”《通典·刑法六》:“即罪重害,及疑似处少,不必皆须满三者,囚因讯致死者,皆俱申牒当处长官,与纠弹官对验。”
12.略皆。《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诸雩旱不雨,略皆同说。”《汉书·孙宝传》:“时,帝舅红阳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略皆开发,上书愿以入县官。”《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三国志·蜀书·郤正传》:“性澹於荣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三国志·吴书·胡综传》:“凡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之所造也。”
案:周掌胜先生已经指出该词《大词典》失收,但他提供的最早例证为《全晋文》卷一百三十四习凿齿《又与谢安书称释道安》,偏晚。
13.全都。《西游记》第三十七回:“明日拿妖,全都在老孙身上,只是要你三桩儿造化低哩。”《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黛玉道:‘依我说,拿了笔砚将各色全都写了,拈成阄儿,咱们抓出那个来,就是那个。”《镜花缘》第九回:“小弟起初吃了朱草,细想幼年所作诗文,明明全都记得。”案:该词习见于明清小说,且《现代汉语词典》已收,《大词典》亦当收。
14.总皆。伯3270《儿郎伟》:“四方总皆跪伏,只是不绝汉仪。”伯2133号《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佛有他心尽见伊,若干心数总皆知。”顾况《闲居怀旧》:“今日思来总皆罔,汗青功业又何如。”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又有‘紧急鼓者,讹为‘锦鸡鼓,总皆虏乐也。”《警世通言》第八卷:“邻舍都来看时,只见:两部脉尽总皆沉,一命已归黄壤下。”
案:“总”有“全都”义,如杜牧《赠别》诗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王安石《除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以上十四例,例证较多,限于篇幅,没能一一列举,当为同义复词。
二、例证偏晚
1.咸皆。见《大词典》第2826页,最早例证为《百喻经·婆罗门杀子喻》。
案:例证可提前。《汉书·陈万年传附子咸传》:“少府多宝物、属官,咸皆钩校,发其奸臧,没入辜榷财物。”《后汉书·儒林传下·包咸传》:“显宗以咸有师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赏赐珍玩束帛,奉禄增于诸卿,咸皆散与诸生之贫者。”《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晋书·刘寔传》:“在朝之士相让于上,草庐之人咸皆化之,推贤让能之风从此生矣。”《宋书·武帝纪上》:“吾徒咸皆富贵,则檀不应独殊。”
2.尽都。见《大词典》第4683页,最早例证为《水浒传》。
案:例证可提前。《元朝秘史》卷七:“乞百姓掳了,头口、家业尽都与了你。后又同追不亦鲁(舌)。”《琵琶记》第十七出:“田园尽都典卖,并无些子余剩。”
3.尽皆。见《大词典》第4683页,最早例证为《三国演义》。
案:例证可提前。《魏书·南安王桢传附子中山王英传》:“英候其稍近,以奇兵掩之,尽皆擒获。”《北齐书·孝昭帝纪》:“因取所御杯尽皆坏弃。”《隋书·礼仪志五》:“若用此辂,给于太子,革木尽皆不可,何况金象者乎?”《洛阳伽蓝记》卷四:“晋朝四十二寺尽皆湮灭,唯此寺独存。”
4.悉皆。见《大词典》第4293—4294页,最早例证为《百喻经·三梨打破头喻》。
案:例证可提前。《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中二千石下至黄绶,贬秩赎论者,悉皆复秩还赎。”《后汉书·班超传》:“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三国志·吴书·蒋钦传》:“权叹其在贵守约,即敕御府为母作锦被,改易帷帐,妻妾衣服悉皆锦绣。”《晋书·高祖宣帝纪》:“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5.皆悉。见《大词典》第4838页,最早例证为《后汉书·应奉传》。
案:例证可提前。《太平经·丙部之二》:“夫治不调,非独天地人君之过也,咎在百姓人人自有过,更相承负,相益为多,皆悉坐不守实所致也,以离去其实,远本反就伪行,而不自知。”《太平经·丁部之十六》:“是故古者圣贤上士皆悉学,昼夜力学而不止者,亦睹见天地教令明也,故不敢自易为非也,不敢自轻易而不力学也,故得长吉而无害。”《太平经·己部之一》:“皆悉在方,其禁畏人者,以其所上罪变怪轻重罪之,复加故罪一等。”
6.一总。见《大词典》第46页,最早例证为《水浒传》。
案:例证可提前。赵长卿《好事近》:“不羡八千椿,不羡三偷桃客。也不羡他龟鹤,一总为凡物。”
另“一皆”一词,《大词典》例证偏晚,周掌胜先生已经指出并提供了新的最早例证,这里不再多言。
三、释义不确
都总。见《大词典》第6188页,义项一释为“总是”,仍未达一间。“都”、“总”义同连用,为“全都”义,释义中的“是”字多余。正因如此,才有“都总”、“是”连用之例,如张榘《满江红》:“经济妙,谁知得。都总是,诗书力。”且最早例证只为宋毛滂《蝶恋花·听周生鼓琵琶》,可提前。如俄藏符盧格编96号《双恩记》:“仪貌顿蒙抛瘦悴,衣装都总换尘埃。”伯2193号《目连缘起》:“慈母告目连:‘我为前生造业,广杀猪羊,善事都总不修,终日咨情为恶。今来此处,受罪难言。”伯2193号《目连缘起》:“目连见其慈母,饭食都总不餐。”
参考文献:
[1]郭在贻.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汇校.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3]周掌胜.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书的编纂.中国语文,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