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2016-12-23宋超张铭钟
宋超+张铭钟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始终将生命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着重从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和社会生命教育三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把追求个体生命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词】生命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动尊重和珍视生命教育,是中共中央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以人为本”就是在以人的幸福生活为目的的前提下,以人的生命、人的终极发展为本。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层面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和每一阶段人生生涯进行关注和规划的课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和感知生命的过程,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实践的过程。
高校教育要关注人性的完善和人的价值实现
当前,受就业和社会各界期望所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过多地注重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弱化教育的精神性,这是很不科学的。众所周知,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即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关注人性的完善和人的价值实现,以及尊重和关怀他人的生命。教育除了提升人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但受物质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对教育赋予了较强的工具性色彩,在学校教育中,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被淹没在“有用的教育”这一实践大潮中,缺少了“人之为人”的教育,缺少了对生命尊严的认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为了应对这种物化教育,生命教育成了应对异化教育的利器之一。生命教育包括生命安全、生活态度、生活技能、生理调适,以及培育人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内容,它与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可以说,在目前所有高等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生命教育方面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
引导大学生把追求个体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有机协调起来
人的生命诞生时仅仅是一个肉体自然生命的存在,只有随着人的第二次生命力——精神生命的诞生,“人”才真正诞生,人还在肉体与精神生命之间摇摆。①诚然,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人有生理需求,也有精神需求,为了获得和满足需求,人必然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一种精神境界,要处理好“人与自己”“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三层关系,涉及到的是三大领域:自然、精神和社会,相应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包括三方面的教育。
第一,重视自然生命教育。每个人出生后就具有自然生命,自然生命要适合社会发展,离不开某种环境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环境。马克思认为,人有能动的自然力、生命力,以天赋、才能和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但是,这些存在物是被动的、受制约的。可以这样理解,人类是自然存在物,在对天赋、才能和欲望的认知和作用下成为对象性的人,塑造某种形象;反过来说,人通过认知和作用才能直观自身,并面对现实的自我形象回答“人是什么”。那么,教育在其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使人认知、改变自己并作用于自然的途径与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了解大学生的生命成长及需求动机,培养大学生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理念,并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中去满足、升华、规范人们追求快乐与幸福的本性。
第二,关注精神生命教育。黑格尔说:“人的本质是精神的。”人是有思想的,人的生命活动是受一定思想指引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洞悉了以物质为基础的生活活动本身的含义,并把这种认知变成自己行动意志和活动意识的精神性对象。人的精神生命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在个性层面凸现了个体独特的内在世界与生命理念,在共性层面凸现了人的价值追求,是衡量人存在的深层标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引导、提升人的精神生命,如何唤起生命的超越意识和激发生命的发展动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学生的精神性发展,关涉人的精神建构。
第三,聚焦社会生命教育。从教育对象来看,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更是生活在一定现实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人”。一个自然生命体的人要发展成为具有社会生命体的人,就必须在其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通过社会遗传这个过程和途径获得。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然是实现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其价值除了体现在社会进步与发展层面,还体现在对人的作用上,即关注人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思想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而生”的意义,通过系统性理论与概念的揭示,帮助大学生深刻把握生命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理解生命原本是一种社会关系下对自己的承诺,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教会大学生在经济社会中学会“何以为生”的本领,引导大学生把追求个体生命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有机协调起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注重整体性和动态性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凸显倡导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课程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命不只“在学习中生长”,还要“在学习中成长”,成为一个能认识自我、尊重他人、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人。一方面,让大学生把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有效促进生命价值作为自己的任务;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个体生命的自主性。关于人的生命的自主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发展要经历三种基本形态:群体主体、个人主体、自觉的类主体”。 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培养人的生命自主性引导人探录人生的真谛,培育大学生在生命追求过程中坚持社会的价值取向,实现个体自由的自觉活动。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尊重生命和激发高尚精神世界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所涵盖的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将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从生理层面、生活领域引领到深层次的价值层面和社会领域,阐释生命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至上性,并开发生命价值实现的活动,其终极意义在于推动大学生生命的渐次发展。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法治精神等内在于主体的尊重生命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体验层面注重传授道德、爱国、法治、社会规则和制度规则,克服内在服务于人的生命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工具性思想,侧重介绍与阐释人类对待生命的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注意从生态文明视野下对尊重生命的传统美德加以理解,并把生命教育贯穿于我国文化思想传承与社会生活发展的各个层面。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整体性和动态性。生命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蕴含多重实践方式的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一个整体在个体生命成长与其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中系统展开,在开放和实践过程中寻找个体生命的完整性,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去体验、感悟生命的意义。实践性、生成性、平等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教育教学的要义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在于社会生活,重点在于将生命教育中所包涵的文化心理、价值期待等渗透到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生活理想、人格养成、规则遵守、人际交往和价值实现等过程中,不断帮助大学生超越其自身自然和生理生命的有限性,对所生存环境中的其他主体保持必要的理性,既要在人类认知和心灵方面对其他生命保持尊重和关照,也要在生态系统中维护自身与大自然的可持续动态平衡。
(作者均为西安科技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责编/潘丽莉 孙娜(见习) 美编/ 宋扬 王梦雅(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