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纹枯病、穗颈瘟的效果及应用技术

2016-12-23唐小飞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农业服务中心226300张夕林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2263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病穗率病指吡唑

唐小飞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农业服务中心 226300)张夕林(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 226300)

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纹枯病、穗颈瘟的效果及应用技术

唐小飞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农业服务中心 226300)张夕林*(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 226300)

为进一步明确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纹枯病、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及其应用技术,为该药剂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于2015年8月在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等地进行了相关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穗颈瘟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纹枯病、穗颈瘟效果明显,适期用药1次对纹枯病的防效可达80%以上,对穗颈瘟的防效可达90%左右;其每667 m2经济有效的用药量以用吡唑醚菌酯70 mL为好;防治纹枯病用药适期掌握在穴发病率5%左右,防治穗颈瘟用药适期宜掌握在水稻破口5%~10%,兼治水稻纹枯病,在穗颈瘟发生较重的情况下,吡唑醚菌酯提倡用药2次,即在第1次用药后隔5~7 d再用1次药。

吡唑醚菌酯;水稻;纹枯病;穗颈瘟;防治效果;应用技术

纹枯病、稻瘟病是水稻生长后期的两大主要病害,对水稻安全生长和产量品质影响严重。在水稻生产上,对这2种病害的防治一般都是选用各自对路的单剂进行混用,或选用复配剂进行防治。新型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不仅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对纹枯病防效显著。为进一步明确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纹枯病、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及其应用技术,为该药剂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15年8月在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等地进行了吡唑醚菌酯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穗颈瘟的药效试验,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吡唑醚菌酯(凯润)EC(德国巴斯夫公司),75%肟菌酯·戊唑醇SC(拿敌稳)(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75%三环唑WP(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5%己唑醇EC(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防治纹枯病试验设处理(每667 m2用量):吡唑醚菌酯50、60、70 mL,拿敌稳15 mL,己唑醇80 mL,不用药对照,共6个处理。

防治穗颈瘟试验设处理(每667 m2用量):吡唑醚菌酯50、60、70 mL,三环唑25 g,不用药对照,共5个处理。

以上各处理均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26.8 m2,每667 m2用水量为60 kg。

穗颈瘟试验各处理均于8月26日(水稻破口5%左右)第1次用药,同时每667 m2加吡虫酮30 g+甲维茚虫威12 g,兼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隔5 d(8月31日)对各处理小区面积的50%进行第2次用药,方法同上。

药后3 d内基本无雨,对药剂的防病效果没有影响。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常规移栽,前茬为小麦,土壤肥力和水肥管理水平中等偏上。

1.3 调查与记载

药前调查纹枯病发病基数(见表1),每小区定点50株水稻,药后7 d、14 d调查纹枯病发病情况。穗颈瘟于药后45 d病情基本稳定时调查,每小区调查200穗的病穗数和严重程度。计算防病效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表1 多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的药前基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

病穗率防效,药后7 d,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50、60、70 mL处理的病穗率防效分别为69.05%、82.18%、86.15%,其中以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70 mL处理的病穗率防效为最高,与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50 mL处理间病穗率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60 mL处理间病穗率差异不显著,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60 g处理与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50 mL处理间病穗率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见表2)。药后14 d,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50、60、70 mL处理的病穗率防效与药后7 d相似,分别为74.05%、81.93%、82.52%,其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递增,但3个处理间病穗率防效差异不显著(见表3)。

表2 多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株率防效(药后7 d)

病指防效,药后7 d,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50、60、70 mL处理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1.15%、82.78%、88.18%,其中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70 mL处理与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50 mL处理间病指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60 mL处理间病指防效差异不显著,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60 mL处理与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50 mL处理间病指防效差异也达显著水平(见表4)。药后14 d,3个处理的病指防效与药后7 d接近,病指防效分别为77.10%、85.33%、86.51%,3个处理间病指防效差异不显著(见表5)。

综合比较药后7 d、14 d吡唑醚菌酯的病株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纹枯病每667 m2经济有效的用药量以60~70 mL为好。

表3 多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株率防效(药后14 d)

表4 多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指防效(药后7 d)

表5 多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指防效(药后14 d)

与对照药剂相比,药后7 d,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70 mL处理的病株率防效为86.15%,与每667 m2用拿敌稳15 mL处理间病穗率防效差异不显著,但与每667 m2用已唑醇80 mL处理间病穗率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70 mL处理的病指防效为88.18%,与每667 m2用拿敌稳15 mL处理间病穗率防效差异不显著,但与每667 m2用己唑醇80 mL处理间病穗率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药后14 d的防效也基本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是防治纹枯病的理想药剂,值得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推广应用。

2.2 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穗颈瘟的效果

2.2.1 用药1次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6、7),吡唑醚菌酯防治穗颈瘟效果明显,适期用药1次,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50、60、70 mL处理的病穗率防效分别为85.41%、86.18%、88.9%,病指防效分别为80.1%、81.29%、90.04%,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递增,但3个处理间防效差异均不显著。综上,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穗颈瘟每667 m2经济有效的用药量为70 mL。

表6 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穗颈瘟的病穗率防效(用药1次)

表7 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穗颈瘟的病指防效(用药1次)

与对照药剂相比,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70 mL防治穗颈瘟的病穗率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88.9%、90.04%,虽均比每667 m2用75%三环唑25 g处理高,但差异不显著。

2.2.2 用药2次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8、9),用药2次的每667 m2用吡唑醚菌酯70 mL用药2次防治穗颈瘟的病穗率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85.01%、93.54%,与用药1次相比,病穗率防效相仿、病指防效略高,但差异不显著;其他药剂用量处理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由此说明,在穗颈瘟发生较重的年份,吡唑醚菌酯防治穗颈瘟提倡用药2次,即在第1次适期用药后隔5~7 d再用1次药。

表8 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穗颈瘟的病穗率防效(用药2次)

表9 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穗颈瘟的病指防效(用药2次)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纹枯病、穗颈瘟效果明显,适期用药1次对纹枯病的防效可达80%以上,对穗颈瘟的防效可达90%左右,该药剂值得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吡唑醚菌酯防治纹枯病、穗颈瘟每667 m2经济有效的用药量以70 mL为好。吡唑醚菌酯防治纹枯病用药适期掌握在穴发病率5%左右;防治水稻穗颈瘟宜掌握在水稻破口5%~10%,兼治水稻纹枯病,在穗颈瘟发生较重的情况下,提倡用药2次,即在第1次用药后隔5~7 d再用1次药。

2016-05-24

*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病穗率病指吡唑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基于病穗率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等级气象预测模型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与防治适期确定试验研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的预测模型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