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中部地区小麦钾肥肥效试验研究
2016-12-23马新平江苏省灌云县土壤肥料站222200
刘 敏 张 玲 曹 环 丁 燚 马新平 (江苏省灌云县土壤肥料站 222200)
灌云县中部地区小麦钾肥肥效试验研究
刘 敏 张 玲 曹 环 丁 燚 马新平 (江苏省灌云县土壤肥料站 222200)
为研究一定氮、磷肥施用水平下小麦钾肥的施用效果,探讨合理的钾肥用量,完善灌云县中部地区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特进行了小麦钾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每667 m2施氮(N)量为23 kg、施磷(P2O5)量为4.5 kg的水平下,每667 m2钾肥(K2O)用量为6 kg时,小麦每667 m2有效穗数(48.5万穗)、每穗粒数(35.3粒)、每667 m2产量(理论产量659.48 kg、实收产量528.67 kg)、增产率(62.4%)、每667 m2纯收益(1 121.81元)均为最高,且高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因此,灌云县中部地区小麦生产每667 m2最佳钾肥用量为6 kg。
小麦;钾肥;肥效;灌云县
钾肥是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需大量元素之一,一旦缺钾,小麦会出现植株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差、茎秆矮小、叶片呈蓝绿色且软弱下披,严重时发生整叶枯死等症状,直接影响小麦的经济产量和品质[1]。灌云县位于江苏省北部,东邻黄海,辖12个乡镇,耕地面积达9.33万hm2,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速效钾含量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不同乡镇村组之间差异较大[2]。下车镇白岘乡地处灌云县中部地区,其土壤速效钾处于中下等水平,近年来,由于氮、磷肥施用水平的提高及施肥的偏向性,土壤中的钾素得不到补充、库源减少,导致小麦产量徘徊不前,因此开展小麦钾肥肥效试验势在必行[3]。
本试验在氮、磷肥施肥水平一定情况下,对小麦钾肥肥效进行了研究,了解了灌云县中部地区小麦的最佳钾肥施用量及钾肥对小麦的增产作用,以期达到用最少肥料产生最高经济产量的目的,同时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块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4-2015年设在灌云县中部地区下车镇白岘乡恒春村一大户旱茬麦田内进行。该田块经度为119°21’9”,纬度为34°19’16”,土壤基础地力为pH7.8、有机质含量为47.03 g/kg、全氮为3.0 g/kg、有效磷为48.06 mg/ kg、速效钾为231.4 mg/kg,全盐含量为0.88 g/kg。
1.2 试验设计
供试小麦品种为“烟农19”,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66 m2。小区间单独设立排灌水沟,防止串水、串肥,四周设立保护行,保护行不施肥。
2014年11月17日进行播种整地翻耕,当日将氮肥的45%与全部的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7~8 d后出苗,促蘖肥于2015年2月16日灌水时追施,拔节孕穗肥于3月20日施入。采取统一的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1.3 测定项目
本试验于2015年6月11日进行田间测产,分别测定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等指标;2015年6月18日测定小麦千粒重,计算小麦理论产量,2015年6月20日通过实打实收,确定小区的实际产量;通过对比增产率、增收纯收入等参数,优化测土配方技术参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增产率(%)=(处理区产量-无肥区产量)/无肥区产量×100%。每667 m2增收纯收入(元)=(处理区产量-无肥区产量)×籽粒价格-(处理区肥料成本-无肥区肥料成本)。
表1 小麦钾肥肥效试验设计每667 m2施肥量(单位:kg)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钾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从表2可知,不同钾肥用量处理对小麦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都有所影响,但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无规律性。在氮、磷肥施用水平一定情况下,随钾肥用量增加,有效穗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于K6水平达到最高,每667 m2有效穗数为48.5万穗,较习惯施肥处理每667 m2多2万穗;每穗粒数随钾肥用量的增加也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K6水平每穗粒数为35.3粒,较习惯施肥处理增加3.5粒。
表2 小麦钾肥用量与产量结构关系
2.2 不同钾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知,不同钾肥用量对小麦的产量有所影响,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于K6水平达到最高,小麦每667 m2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分别为659.48、528.67 kg,分别较习惯施肥处理分别增加94.6、39.5 kg。
与无肥区实收产量相比,K0、K3、K6、K9、K12水平下小麦的增产率分别为49.5%、55.6%、62.4%、48.9%、48.3%,习惯施肥处理增产率为50.2%;
2016-05-17
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