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是“荫”的祖宗
——兼论“林阴道”与“林荫道”的关系问题
2016-12-23黄征周慧
黄 征 周 慧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学林人物】与“林荫道”的关系问题
“阴”是“荫”的祖宗
——兼论“林阴道”与“林荫道”的关系问题
黄 征 周 慧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本文针对近期媒体与某些专家提出来的“林阴道”为“林荫道”之误的说法作了批驳,用文字学的造字原理和汉字发展史“阴”早于“荫”“林阴”早于“林荫”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林阴道”一词不误。
林阴道;林荫道;古今字;异形字;国家标准
近日,笔者听到个笑话:故宫为了感谢警方破案而赠送一面锦旗,上书“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把本想说的“捍卫”之“捍”错成了“撼动”之“撼”,舆论为之哗然。*《人民网》2011年5月13日:《故宫博物院向市公安局赠锦旗 网友不解锦旗内容》。问题还不在用错字,故宫竟然说“撼”字没用错,这自然引来了一片嘘声。
也许受此启发,于是乎全国上下都来找错,果然找出了许多个“错字”,并且得到专家肯定。例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林阴道”,就被有的学生家长甚至专家莫名惊诧地认为是“林荫道”之误,或者如事后经过深思熟虑的说法是意义有别、用得很不恰当的字词。事情果真如此吗?当我们哈哈一乐之后,再考证考证、琢磨琢磨,是否还能乐得起来呢?我觉得未必。字有古今,音有变迁,义有引申:当我们摸清“阴”与“荫”
的来龙去脉、查明二者渊源关系、正本清源的时候,也许就没有人能够笑出声了。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
一、“阴”是“荫”的古字
“阴(阴)”与“荫(荫)”看上去好像都是“古已有之”,以至于十三亿人没有几人能够一眼看清他们的亲缘关系,其实,只要我们一查“家谱”,就会发现:“阴(阴)”其实是“荫(荫)”的古字,而“荫(荫)”就是“阴(阴)”的后起字,二者是古今字关系。所谓“古今字”,我们的定义就是“一对或一组为了区分一字多义现象而形成的古本字与后起字的关系字”,因此,用形象的比喻来说,“阴(阴)”就是“荫(荫)”的祖宗,而“荫(荫)”当然就成了“阴(阴)”的孙子。“古今字”必须是一对或一组互相对照的字,必须是先后产生的、用来区别一字多义现象的字;一个“古字”既可以只有一个“今字”,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今字”,例如“辟”与“避”“僻”“譬”等字都是古今字关系。*参阅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第170-173页。王力先生未能对“古今字”作出定义,但是准确地描述了汉语史古今字现象。为了便于理解,我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在前者为古字,在后者为今字):共供;知智;昏婚;元原;竟境;大太;弟悌;藏臓;弟第;要腰;荼茶;府腑;益溢;莫暮;然燃;原源;受授;任妊。
现在我们就来论证“阴”为“荫”之古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荫,艸阴地。从艸,阴声。【于禁切】”什么是“艸(草)阴地”?《中华大字典》:“荫,艸阴地也。见《说文》。【注】艸所庇也。”《康熙字典》:“《说文》:‘艸阴地也。’徐曰:艸所庇也。”“草阴地”就是草木覆蔽了地面,“阴”就等同于“荫”(“于禁切”,去声),二者谁先谁后已经可以看出来了。对此,清代训诂大师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解释道:“《左氏传》曰:‘若去枝叶,则本根无所庇荫矣。’《楚语》:‘玉足以庇荫嘉谷。’引伸为凡覆庇之义也。……《诗·桑柔》以‘阴’为‘荫’。”因此,“荫”的本来意义就是“覆庇”,我们现在读去声。而“荫”在《诗经》中则用“阴”来表示,说明“阴”字出现更早。再从字形结构来分析,“荫”字是个形声字,从“艸”“阴”声,当然是先有“阴”才可能再有“荫”,“阴”早于“荫”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哪怕只早一秒钟也是早。
不仅从造字原理可以确认“阴”与“荫”谁早谁晚,而且我们通过对《中国基本古籍库》和《瀚堂典藏数据库》的检索,根据数据库查获数据的细心分析,我们还得出下面结论:从先秦至明清“阴(阴)”和“荫(荫、荫)”*“荫”从“广”,与“荫”从“艸”,表示“覆蔽”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属于异体字。长期并用,但在表示“覆庇、遮蔽”等的动词义时多用“荫(荫、荫)”字。“荫”作为名词,用例极少。为了一目了然,我们把所得数据库例证制表如下:
时代yìnyīn备注春秋战国1.夫为人君者,荫徳于人者也。(管仲《管子》卷第十,四部丛刊景宋本)2.桃枣荫于街者,莫有援也。(韩非《韩非子》卷十一,四部丛刊景清景宋钞校本)3.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乘其荜辂,若文轩之饰。(列御寇《列子》卷六,四部丛刊景北宋本)4.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游麋鹿,无所荫蔽也。(辛銒《文子》下明子汇本)1.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况《荀子》卷一,清抱经堂丛书本)
时代yìnyīn备注汉1.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汉班固《汉书》卷三十六,清乾隆武英殿刻本)2.内荫我宗,外及有生(汉孔鲋《孔丛子》卷七,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3.夫孔甲之入民室也,偶遭雨而荫庇也。(王充《论衡》论衡卷第十七,四部丛刊景通津草堂本)4.荫西海与幽都兮,涌醴汩以生川。(扬雄《扬子云集》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广屋荫,惟幄暗;房栊虗,风冷冷。(刘向《古列女传》卷八四部丛刊景明本)三国1.岂腐化之久,之子之孙,始资荫庇,当锡之福。2.奉襄配祀,理义昭然,景纯好异则谓反气纳骨以荫。3.托土荫木,水之壅滞导水沃土。4.先人之荫,或杳或 ;后人之光,可期可瞩。5.或奇长异骨之荫庇孱顽;或豊桧茂松之枝条芟剪。6.安其本而荫其末。7.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若君实庇荫膏泽之。8.君镇抚群臣而大庇荫之。9.木有枝叶犹庇荫人。10.玉足以庇荫嘉谷。11.琳条万□可荫仗,三魂自宁帝书命。(佚名《上清黄庭内景经》,明正统道藏本)1.泽不容于骨脉,气不钟于荫荟。(管辂《管氏指蒙》卷上明刻本)【yìn】1—6例皆出自:管辂《管氏指蒙》卷上,明刻本;7—10例出自:韦昭《国语韦氏解》卷十,士礼居丛书景宋本。晋1.浮竹,亚节、虗软、厚肉,临溪覆潦,栖云荫木,洪笋滋肥,可为旨蓄。(晋戴凯之《竹谱》,宋百川学海本)2.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晋 杜预《左传杜林合注》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既到,见父上有紫云覆荫。(晋 葛洪《神仙传》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播大明乎九垓,勲荫当已。(晋 葛洪《抱朴子内外篇》抱朴子外篇卷十九,四部丛刊景明本)6.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7.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一气相荫,由本而逹枝也。8.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9.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10.义絶则荫亦絶,故后母能荫前母子。11.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12.置蓬蒿中,荫蔽之经月而成。(晋 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上,宋百川学海本)13.回岭带髙云,悬精荫八垂。(晋 蒋宗瑛《上清大洞眞经》卷一,明正统道藏本)1.庇、庥,荫也,今俗语呼树□为庥。(晋 郭璞《尔雅》卷上,四部丛刊景宋本)2.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其荫十亩。(晋 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上,宋百川学海本)3.臣闻听极于音,不慕钧天之乐;身足于荫,无假垂天之云。(晋 陆机《陆士衡文集》卷八杂着清嘉庆宛委别藏本)4.矫陵霄之高阁,秀清晖乎云表,腾藻荫之奕奕。(晋 陆机《陆士衡文集》卷八杂着,清嘉庆宛委别藏本)【yìn】6—11例出自:晋郭璞《葬书》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时代yìnyīn备注5.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晋 陶渊明《影答形一首》,陶渊明集卷第二,宋刻递修本)6.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陶渊明集卷第二,宋刻递修本)7.动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晋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陶渊明集卷第三,宋刻递修本)8.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晋 陶渊明《闲情赋》,陶渊明集卷第五,宋刻递修本)南北朝(以《水经注》为例)1.树枝如昔,尚荫石像。2.南荫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3.翠柏荫峯,清泉灌顶。4.对郭临川,负冈荫渚。5.弱柳荫街,丝杨被浦。6.竹柏荫于层石。7.夹水层松茂柏,倾山荫渚,故世人以名也。8.水次绿竹荫渚。9.建牙洲上,有紫云荫之,即是洲也。10.寒松上荫,清泉下注。11.披溪荫渚,长川径引,远注于沅。12.上荫修木,下瞰寒泉。13.高山带江,重荫被水,江阅渔商,川交樵隐。14.言山径委深,峯阜交荫,故可以避风雨也。15.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16.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17.寺侧林木交荫,丛柯隐景。18.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19.左右深松列植,筠柏交荫。1.华宇连荫,茨薨交拒,方塘石沼,错落其间。2.长栎联荫,扶疎里修整。3.枝叶扶疎,垂荫数晦。此处例证皆出自:郦道元《水经注》,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隋唐之后,“荫”的用例就更多,但仍多作“覆庇”讲。由此可以确信,现代作名词讲的“林荫道”的“荫”,在古代多用作“阴”。
我们再看现代大型辞书的收释情况。《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引《说文解字》“草阴地”之语而将“荫”标注为平声字,显然牛头不对马嘴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较早的“荫”字实例是《荀子·劝学篇》的“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这个“荫”才读平声,才是“林荫道”的“荫”。可是“荫”字再早也早不过“阴”,据《汉语大字典》所收字形来看,“荫”字就《说文解字》和《石门颂》汉碑为早,而“阴”字则早在金文、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广泛使用。试比较我从《汉语大字典》扫描下来的“阴”“荫”二字的早期字形图:
“阴”的字形显然早于“荫”字,而且可能早得有近千年,可是近来关于是“林阴道”还是“林荫道”的问题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据《扬子晚报》报道:“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2005年修订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记载中,将‘林荫道’作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为非推荐词条。”苏州大学语委委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曹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林荫道”意思是树木遮盖太阳而形成的路,“林阴道”意思是背着太阳的路。两个词都可以用,只是意义有些差别,一个强调树木遮阳,一个强调背着阳光,现在已经被混淆成通用了。
曹炜说,两个词很难说对错,但严格来讲,应该用“林荫道”,首先林荫道被《现代汉语词典》列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列为非推荐词条,这说明林荫道的使用社会频率高于林阴道,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在选择混淆词汇作为推荐词条时,词汇的使用频率是第一参考标准。
再就据文化传承而言,“林荫道”自秦汉就出现了,而“林阴道”在唐宋时才出现。从构词理句来看,“林荫道”有形象的遮盖的意思,而“林阴道”却过多地倾向背阳,显然前者更加能形象表达出意思。
曹炜还表示,编书的人肯定不是高校老师,“荫”使人想到树木,显然在表意功能更好,建议小学课本里全部换成“林荫道”。*《扬子晚报》2011年5月22日教育新闻版《语文书“林荫道”成“林阴道” 专家解释:变了》。
“阴”字真如这位专家所说只是“阴阳”之义,而与“覆庇”义没有联系吗?如果确实没有联系,那么我们这里是在瞎扯蛋;如果有联系,那么是怎么个联系法呢?我们且看《说文解字》的解释:“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侌声。【于今切】”段玉裁注:“山北为阴,故‘阴’字从‘’。自汉以后,通用此为‘霒’字,‘霒’古文作‘侌’。……”这里的“”就是“阜”,也就是“阝”,即“阴”字的义符。“阜”是山阜的意思,而“阴”从“阜”得义,表示的原始意义就是高高的山阜所形成的阴影,因此“阴”不仅是阴阳之“阴”,也是阴影之“阴”,而且“阴影”之义可能更早。我们从“阴”的字形中分析出了它的古本义,就可以很轻松地把以后产生的各种“阴”的引申义与之相联系,因而也就可以知道“荫”只不过是“阴”的“阴影”义、“覆庇”义的后起分别字。
二、“林阴道”与“林荫道”并行不悖
“阴”“荫”关系既明,“林阴道”与“林荫道”的关系也就清楚了。在古代,一般不说“林阴道”或“林荫道”,只说“林阴”或“林荫”,所以“林阴道”或“林荫道”基本上可以说是现代词汇。不过有“林阴”与“林荫”的并列出现,也就不可否认“林阴道”与“林荫道”的存在。我们在文献中看到的实际用例,“林阴道”与“林荫道”并行不悖。对此,《扬子晚报》转引专家的解释:“‘林荫道’意思是树木遮盖太阳而形成的路,‘林阴道’意思是背着太阳的路。两个词都可以用,只是意义有些差别,一个强调树木遮阳,一个强调背着阳光,现在已经被混淆成通用了。”看似说得很圆满,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林荫道”就是“林阴道”,意义完全相同,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阴”字有遮蔽义,这是它与生俱来的原始意义,而“荫”只是“阴”的遮蔽义的后起分别字、专用字。由于“阴”“荫”为古今字关系,一个是祖宗,一个是孙子,因此当祖、孙并世共存的时候,轮到谁干的活就归谁干,互相之间谁也不能抢谁的,所以二者在语用上是遵循着“并行不悖”的原则的。例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版。“阴”字下所收例句,就很能说明问题。《诗·大雅·桑柔》:“既之阴女,反予来赫。”(“女”同“汝”) 郑玄笺:“我恐女见弋获,既往覆阴女。”陆德明释文:“阴,郑音荫,覆荫也。”《汉书·叙传下》:“﹝霍光﹞阴妻之逆,至子而亡。”颜师古注:“阴谓覆蔽之也。”“林荫道”的“荫”,正是从“覆蔽”义的“阴”来的。《淮南子·道应训》:“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游麋鹿,无所阴蔽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芬芳。”颜师古注:“阴林,言其树木众而且大,常多阴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董奇》:“京兆董奇庭前有大树,阴暎甚佳。”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甘子阴凉叶,茅斋八九椽。”唐白行简《贡院楼北新栽小松》诗:“华省春霜曙,楼阴植小松。”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孝仁指白杨曰:‘此木易长,三数年间宫中可得阴映。’”唐元稹《遣春》诗之三:“岸柳好阴影,风裾遗垢氛。”宋陈亮《重建紫霄观记》:“方山川未通,居民未多,林木阴翳,禽兽麋鹿出没于其间之时,其静深当不止今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心不存学海文林,梦不离柳影花阴,只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如今人早晨栽下树,到晚来要阴凉。”这些例证中的“阴”字,都是“遮蔽”“树阴”之类密切关联的意义。
三、“林阴道”与“林荫道”在现代汉语中为异形词关系
什么是异形词?根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The First Series of Standardized Forms of Words with Non-standardized Variant Form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2月19日发布,2002年3月31日试行的“规定了普通话书面语中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的规范。编号“GF1001-2001”。的定义,异形词就是“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本规范中指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本规范中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林阴道”与“林荫道”正是这样的异形词,它们并行于世已经许多年,各有各的使用者。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前面论述过的古今字造成的,而并非完全像某位参与教材编写的小学校长所说的是为了避免“荫”字有平声、去声异读而放弃使用“荫”字。他是这样解释的:“为了进行语言的规范和统一,1985年12月国家语委推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样一来,‘林荫大道’的‘荫’原来可读第四声,最后就都‘统读’第一声。‘林荫大道’的‘荫’和‘阴’就成了一个读音,而‘荫’在表达隐蔽、封赏等意思的时候读第四声,比如‘荫庇’‘封妻荫子’。那么,为什么要将‘树荫’‘林荫大道’中读第一声的‘荫’最后都改成‘阴’呢,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不混淆。”*《扬子晚报》2011年5月22日教育新闻版《语文书“林荫道”成“林阴道” 专家解释:变了》。其实“荫”字古代有平声、去声之分,主要是为了区分词性,凡是名词就读平声,凡是动词就读去声,“林荫道”的“荫”读平声是明确的,并不存在混乱。“林荫道”与“林阴道”的异形词问题主要是历史造成的,漫长的汉语史给予了两个词形各自的生存空间。
四、“林阴道”与“林荫道”的抉择取决于国家的规范
在面临“林阴道”与“林荫道”的抉择问题时,有人就举出几条理由认为应该选择“林荫道”。理由一是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2005年修订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出版。记载中将“林荫道”作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为非推荐词条;理由二是“林荫道”自秦汉就出现了,而“林阴道”在唐宋时才出现;理由三是“林荫道”有形象的遮盖意思,而“林阴道”却过多地倾向背阳。
其实这三条理由都不足以让我们抉择“林荫道”而非“林阴道”。首先,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2005年修订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林阴道”和“林荫道”是作为上下词条罗列:【林阴道】同“林荫道”。【林荫道】名 两旁有茂密树木的道路(一般比较宽),也作林阴道。其次,《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恰巧否定了上文提出的理由三,说明“林阴道”和“林荫道”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再次,关于“林阴道”和“林荫道”出现的早晚问题,这里作一简单阐述:“林阴道”和“林荫道”二者都应属于现代词语,在先秦至明清的文献中几乎未曾出现过。而为较好地说明“林阴道”和“林荫道”的使用情况,我们不妨从“林阴”和“林荫”二词的出现时间、使用频率角度进行论证。“林阴”(林阴)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如:
以上例证说明“林阴”一词已经在宋代的典籍中出现,而“林荫”一词根据我们所查数据库直到清代才开始出现。如:
我们由此明白了“林阴”一词早于“林荫”,也搞清楚了现代使用的“林阴道”与“林荫道”的源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国家主管部门的规范就是唯一标准,1997年国家语委推出的《语言文字规范手册》*语文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三版。,1998年语文出版社根据这个文件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已将“林荫大道”“树荫”全部改为“林阴大道”和“树阴”,因此这就是国家标准;超出国家标准的都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俗字”“俗语词”之类,不足以取代国家标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苏教版小学教材使用“林阴道”一词是非常正确的,教材不能违背国家标准而自以为是,更不能见了某些人的惊诧表情便立马篡改。事实上有的人看见“林阴道”一词便大惊失色,仅仅是“林阴道”一词中有“阴道”二字,恰与人体忌讳词相同,可是,“林阴道”与“阴道”有那么一丝一毫的关系吗?没有。既然没有,就大胆说,大胆用,百无禁忌。
【责任编辑:王 崇】
H13
A
1673-7725(2016)04-0044-08
2016-03-0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子课题“深加工中古汉语语料库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0&ZD11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黄征(1958-),男,江苏淮安人,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汉语史词汇学、敦煌语言学、书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