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客家“下市话”现象访谈

2016-12-23徐鸿雁

文化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客家话梅州普通话

徐鸿雁



【文化视点】

梅州客家“下市话”现象访谈

徐鸿雁

访谈记录、整理人:徐鸿雁(梅州市梅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被访谈人、口述者:杨伟煊(下市话传承人,现年81岁)

谢永昌(客家语言研究专家)

杨伟煊(1935—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下市双魁第人,1989年退休于梅州市农科所,现为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市话”的项目传承人,其父杨幼敏为1938年时期梅县县长,善讲下市话。

谢永昌(1939— ),广东梅州人,毕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任梅州市梅县区方志办公室编辑、梅州市客家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书籍有《梅州市梅县区客家方言志》《梅州客家风情》。

徐鸿雁(1983—),广东梅州人,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现就职于梅州市梅江区文化馆、梅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致力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工作。

访谈地点: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下市角 谢永昌家

访谈时间:

2016年1月5日上午9:00——11:30

2016年3月3日上午9:00——11:30

整理时间:2016年3月21日至3月30日(整理者 徐鸿雁)

定稿时间:2016年4月5日上午9:00——11:30

访谈现场:左起依次为徐鸿雁、谢永昌和杨伟煊

一、什么叫下市话?是什么地方的语言?您怎么会讲下市话?

答:“下市话”古称“叶话”,是流行于广东梅州老城区下市角攀桂坊方圆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由当地原住民作为相互交谈的一种隐语、暗语,也有人称是“甲舌噍骨”,即口中发出一种一般人听不懂的语言,以作保密作用。因这种语言只流行梅城下市角一带,所以区域特定为“下市话”。 我是梅城下市角双魁第人,自小生长生活在下市话的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了周边人用下市话交流。我无刻意去学习,一起玩的小伙伴们就都个个能言善道会讲下市话。家人与家人之间也常用下市话进行交流,这已然成了我们这里的“家话”,外人听不懂的“土话”一样。迄今为止,还有一些与我年纪上下的人会听会讲下市话呢!

二、下市话源于何时?有何历史渊源和史实依据?

答:下市话在本地流传应有百余年以上,历史渊源具体到哪年还无从追溯。但有三个史实依据,可供参考。一是梅州本地有位晚清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政治家黄遵宪(1848-1905年),他的祖上即“黄氏家族”高祖黄润(字朴泉),活过百岁,五世同堂,曾经营过当铺钱庄;曾祖学诗(字词海),祖父际升(字允初)都在本城和外地开过当铺等。黄遵宪上辈几代人从事商业活动,在与外界打交道时出于保密和趋利避害的需要,都用下市话来进行商谈,作价杀价定价交易,说明“下市话”这种语言在黄遵宪祖上做生意时就已经通行。二是下市角双魁第文人杨檀儒(1876—1942年)整理编著有《叶音字类——下市叶话字母字韵》一书,里面著有下市话的字母、字韵口诀及如何“双声反切”的方法。从此书便可说明,下市话这种语言在那时很盛行,已有人收集、系统梳理过下市话。三是下市角杨桃墩原居民丘和德(现年80多岁)收藏有上世纪50年代,他在印尼经商的父亲和哥哥当年向家乡汇款后写的家信,信中为保守秘密就用下市话覆盖了信中涉及资金的内容。对于不懂下市话的人来说无疑是天书,根本无法弄懂其含义,这就避免了这封华侨信件被人半路截取私拆,从而起到保守商业机密的作用。以上三个史实依据充分说明,下市话在梅州下市角一带流行已久,已经渗透到当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中叶时期,并且一直延续使用至今。

杨伟煊

谢永昌

三、下市话与客家话有何联系?

答:客家话是我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广东梅州的地方方言,只要是客家人,都会讲客家话。而下市话只是老梅城下市角这一特定区域内的当地人所使用的隐语、密语或是商业暗语。下市话和客家话的联系是:要学讲下市话必须要先会讲梅城纯正客家话,因为下市话是根据客家话双声反切出来的,即客家话是母语,下市话是创新,两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杨伟煊和谢永昌两位被访谈人在

四、下市话如何讲?怎样译音?有什么相关论著吗?

答:下市话是由客家话双声叠韵反切而成的。比如“讲”,普通话的读音为“奖”,客家话读“讲”,而下市话双声反切则读作“江想”,这“江想”的读音又必须用纯正客家话来发音。再如普通话的“讲什么”,客家话则说“讲脉个”,用下市话则说“江想幕隔”。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要把它用文字记载出来却没那么简单。因为用双声叠韵反切对于会讲的人来说不成问题,但写出来就不容易,双声反切有很多是有音无字的。举个例子如普通话的“八”字,客家话读“八”,下市话读音为“剥○”这个“○”字就无法写出来,我想是否可用“剥括”这个“括”字来兼通一下,会听会讲的人就能听出是“八”。但是还有很多人不会双声反切的,甚至有音无字的又怎么办呢?是否有什么窍门口诀可以掌握呢?这里有两本著作供大家参考,一本是1905年下市角人杨恭恒著有《客话本字》一书,里面记载了客家话与普通话的解释译注,还阐述了双声反切口诀的作用和应用。本人拜读研究过,此书只能作为普通话翻译客家话的读本,但对下市话还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一本是著于1906年的《叶音字类》手抄本,是由下市角双魁第文人杨檀儒所写,此书具体写明了叶话(即下市话)的反切方法。由于讲叶话很多是有音无字的,他就用字母、字韵巧妙结合六声反切出来,这是唯一一本完整记录下市话的有研究价值的作品。说起这书,我还与它有缘,我是于1972年通过同宗叔辈杨照生那借得此书,得知是其父杨檀儒仅存的唯一论著,倍加珍惜,赶紧转抄后归还。之后《叶音字类》的原本因保管不妥已遗失,故现只有我本人手上仅存一本转抄本,回想当年幸好我留心转抄了,否则这么宝贵的书就失传了。

《叶音字类》一书中有序言:“声音之道微矣哉,前人有称绝学者,良不诬也。然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苟能好学深思,自有捷径之可寻,使震其难而椫于参考,贻误童蒙,夫岂浅鲜?族侄子芸君留心教育,悯音学之多讹,欲村塾之纠谬,爰取《广韵》一书,删繁择要,汇其四声,复盖以六声包括之,虽屡创法究出天籁与余之旧说,若合符节已,反切之易明,更要义之兼释。有教育者果能循是以训蒙,纵未能蘧臻高远,然实为高远之阶梯也,岂非蒙学宇之捷径也?余故乐而为序。”从序言可知,下市话在那时已经非常盛行,在当地很多人会听会讲,但由于没有具体文字记载,许多后辈年轻学生容易学走样。为纠正及传承,清末文人杨檀儒自发收集、整理、记录下市话,钻研如何寻找捷径让人学会下市话,并取材《广韵》一书,以字母字韵为基础,复盖于六声相互反切,编著出《叶音字类》供后人当教材应用。《叶音字类》总结归纳出以(客家话读):“涧蟹群娘,端惰定囊,品精帮傍,知妄兵昂,隆章春困,双鼎敷忙,江邪存晓,容押清昌,愧非翁果,康網天良”为字母,以“章同知,双同纯,昌同春,天同定”为字母守则。又以“東江之催,舒吴街皆,灰真温安,先箫歌嘉,庚根沾心,修沾三甘”为字韵,以“東舒共入声,江箫歌共入声,皆先共入声,灰安共入声,加庚共入声,催温共入声,街根共入声,沾钩共入声,心修共入声,支真共入声”为字韵守则。再结合双声反切诀:“因烟盈延,新先饧旋,清千情前,汀天停田,缤篇平便,身羶神禅,称燀澄缠,轻牵擎乾,兴轩形贤,芬番焚烦,迎妍○顽,○○邻连,兵边○○,京坚○○,征氈○○,叮颠○○,精笺○○,○○明绵,○○纫年”等,其中○为有音无字也,以上四字为一句,读如“因烟盈延”作一句,顺口读至“芬番焚烦”,以下习惯成自然,尚有许多有音无字者均可随口呼出,然而纯用正音亦不能叶得的当识字亦难关哉。今将字韵分为六音三清三浊以字母呼之呼某字韵即为某字,各从其位,分上层为六音,图下层为同音异字类,间有音而字不常用者,不录。举例:字母“涧”与字韵“東”相拼,“東”有六声(1涧東、2涧咚、3涧懂、4涧冻、5涧笃、6涧嘟)就可拼读成为(1恭、2穷、3拱、4○、5曲、6局)。再举例:字母“惰”与字韵“東”相、拼,“東”有六声(1惰東,2惰咚、3惰懂、4惰冻、5惰笃、6惰嘟)就可拼读成为(1通、2同、3桶、4洞、5秃、6独)。还举例:字母“翁”与字韵“岡”相拼,“岡”有六声(1翁岡、2翁○、3翁港、4翁钢、5翁○、6翁○)就可拼读成为(1汪、2王、3枉、4旺、5幄、6、锅),有些有音无字者只能用○来代替。而双声反切口诀“因烟盈延,新先饧旋…”就当顺口溜一样辅助其拼读,读多了摸清规律了自然就会。(在此不再举例,详细可参照后附《叶音字类》字表。)以上相拼必须用梅州纯正客家话来读,否则用其他语言读会曲解,不知所云。

五、下市话如何传承?对此您有何看法?

答:从《叶音字类》内容可看出,其中字母、字韵及双声反切口诀均与《清朝康熙字典》中的字母字韵及双声反切有极其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用普通话反切,而下市话是用客家话双声反切。我本人认真拜读研究了《叶音字类》,认为此书对于我们会讲下市话的老一辈人来说还可能看懂,但对现代初学者或不在下市角区域内生活的年轻人却一知半解,特别还要背那些复杂的口诀更是非常不便,作用不大。我总觉得要是有能使初学者易学易懂的通俗读本,让人一理通百理通一学就会的就好了。如今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大环境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和纯正客家话的流传,冲击着本地下市话这个小小的方言岛,已经越来越少人会说下市话了。

作为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市话”的传承人,我深感责任重大,发愿要在有生之年将这非遗语种传承发扬下去。于是,我从2010年开始做功课,把该写的写,该记的记,该搜集的搜集,该整理的整理,尽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多少。只有通过我们这些会讲“下市话”的人先做一步奠定基础,年轻后辈人才会跟上这个队伍。首先我把一些日常用语整理、编写出来,分别以普通话、客家话、下市话这三种语言来注明,特别是对“下市话”找相似的谐音注明,使人一看就懂“啊,原来下市话是这样讲的!”再以汉子拼音字母、国际音标标注,使读者一目了然。对那些有音无字的读音,我的看法是用六声或适可兼通的办法来译注。比如普通话数字“一”,客家话为“一”,下市话就为“约吉”; 普通话数字“二”,客家话为“义”,下市话就为“虐记”。又如普通话“昨天”,客家话为“秋晡日”,下市话就为“昌舅杯姑虐吉”;普通话“今天”,客家话就为“今晡日”,下市话则为“姜心杯姑虐吉”。还如普通话“父亲”,客家话为“阿爸”,下市话就为“波加”;普通话“母亲”,客家话为“阿姆”,下市话就为“摸街”。再如普通话“漂亮”,客家话为“靓”,下市话就为“良径”,普通话“丑”,客家话为“处”,下市话就为“妻古”。还有些日常用语,比如普通话“吃过早饭吗”,客家话为“食哎朝么”,下市话就为“失至张高亡哥”。又如普通“有什么好看”,客家话为“有脉个好看”,下市话则为“容修幕隔溪小确案”。还如普通话“马上来”,客家话为“唱快来”,下市话则为“清钢互怪隆灰”。再如普通话“不要开完笑”,客家话为“莫讲笑”,下市话则为“幕角江想肖告”。这些例子举不胜举,我都

访谈过程中查阅的有关“下市话”参考资料

整理成小手册(后有附件)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有一点必须重申:“会讲客家话才易学下市话。”所以,很有趣,只有梅州客家人才有可能学讲、识听下市话,就像我们这边的“隐语”,说滑稽点就像搞特务工作“讲密语”一样,外人听不懂。

六、下市话既是“密语”“隐语”“商业暗语”,说明下市话在下市角本地流传、通用了许久,有什么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可以讲给我们听听吗?

答:有。其一,19世纪后期,黄遵宪随清廷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出任驻日使馆参赞,为何如璋起草呈奏朝廷的有关奏章及外交策略。他们在商谈重要外交策略时,往往遭到日方窃听,虽采取了些对策,但并不顶用。黄遵宪经过一番思考,觉得使馆主要成员都是客家人,包括其本人,还有何如璋(梅州大埔人)、梁诗五(梅州梅江区人)均为客家人,何不在客家话上做文章?但单纯使用客家方言,极易被破译,显然不行。因而想到其上辈人使用过的隐语,即用客家话反切成的“下市话”交流。他教会了同僚们说下市话,在商讨重要外交事务时,达到了极好的保密效果。使日本情报机关费尽心机亦无法破译,维护了国家利益。后来黄遵宪在戊戌政变时受牵连,被解职放归在人境庐闲居,据传每与亲友抨击时政时,为掩朝廷耳目,常用下市话交谈。

其二,上世纪30年代初,梅江区下市角双魁第的杨雪如是中共地下党梅县县委书记,其哥哥是杨檀儒(下市话“叶音字类”编著者)。由于叛徒出卖,杨雪如惨遭国民党杀害,在被捕时,其哥哥杨檀儒上前用下市话问他:“容修幕隔花架恶灰江肖啄怪,恶灰啄甲新境…”意思为“有什么要交代,要搭信”。杨雪如明白哥哥的意思,他泰然自若地用下市话回答:“婆架幕隔!崖架巨西当耿娘承鼎知。乖怪啄吉精狗,帮径当耿隆灰,幕各姜庚昂乖幕隔都吾都霍灰江想七骨希至,索刮汤沟都吾霍灰江想。你西哟加呵个吾溪小鳞干握架”,意思为“别怕,告诉他们快点走,藏起来。别怕,我什么都不会讲出去,杀头都不会说,你也不好乱说话”。其意义在与暗示内宗通知有关革命者速离险境,从而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其三,我本人的父亲杨幼敏(1887—1976年)曾是民国时期的梅县县长。当时在下市角禄善塘黄屋有对母子俩生活艰辛,母亲为供儿子读书去做最苦最累的活。孝顺的儿子小黄发奋图强,要好好读书,将来毕业找个好工作帮帮母亲,可毕业后却因没有门路而没能找到工作,发愁的母亲想到找邻居(下市双魁第)杨幼敏帮忙。杨幼敏见面就提了许多问题考这小黄,结果都对答入流,杨幼敏甚喜小黄聪明有灵气,便答应帮他留意工作。一月后工作有了落实,小黄通过考试进入银行工作。母子俩为谢恩,在过年前提着大公鸡和老酒去杨幼敏家。杨幼敏礼貌客气,说了几句戒勉的话,但却坚决不要礼物。母子俩执意要送,杨幼敏大声呵斥,情急之下用下市话对小黄说:“握架你西亡街鼎知,惰介愽隔相今两庚你溪小以记,惰介愽隔室直介容修,盯公唆巨囊加挤安希至,兵昆拍掴娘承确案啄小吾溪小确案,握灰兵昆娘承讲想,雀吉拖告博刮的,你西鼎知就溪小。”意思为:“告诉你妈,大伯心领你的好意,东西你带回去过年,给人家看到会被人说闲话的。” 小黄能听会讲下市话,明白杨幼敏大伯的意思,便回答“鼎知鼎知”。就这么几句下市话,便缓解了当时尴尬的气氛,也巧妙掩饰避免了被外人盗听,这件事后来广传为佳话,我也是听乡亲们这样赞扬我父亲的。

还有如: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抽空探访当地华侨团体时,偶然发现讲下市话的华侨,从而学会了一句“溪小”(即为“好”)这句问好的下市话,之后凡与客属侨胞见面,都拱手连连说“溪小”,以示友好。这些关于与下市话有关的奇闻轶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胜列举了。

本侨批的“批壳”(信封)

侨批信件内容

七、请您总结分析一下人们讲下市话的心理和语言环境,以及下市话存在的意义、特点和作用?

答:下市话从古到今都流传在老梅城下市角本地,通用于本地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人们讲下市话既可以保密,又可以娱乐,在特定的群体里讲特殊的语言,会让人更凝心聚力,更有乡土气息,说大一点更有爱国、爱家的情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下市角人能发明、运用下市话,说明梅城攀桂坊下市角这一带文化底蕴深厚,当地人大都是饱学之士、满腹经纶之人,懂汉语,会讲客家话,还将下市话运用得游刃有余。这样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自然人才辈出。据统计,这里历代科考文人有李黼平、李载熙、李象斌、侯安国、张云翮、杨勋、张云蒸、黄万全、黄遵宪等,还有嘉应书法家黄基、谢义谦,岭东女诗人叶璧华。当代名人有:文学家黄药眠、世界著名桥梁学家李国豪、抗日名将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黄伯韬上将、现代言情小说鼻祖张资平、五获世界羽毛球冠军侯加昌、著名音乐家张棣昌、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大师谢发等,可谓风水宝地、人文鼎盛。这样一股文化力量,才会出“下市话”这样奇特的语言,这是前人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把它好好地保护、传承、发扬下去。

至于说到下市话的特点、作用,我认为融合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群体性。下市攀桂坊面积不大,但人口密集,会讲下市话的人占大多数,还有周边东郊、张家围、盘龙桥一带的老居民也会讲。在有些事情不方便直接讲出来的情况下,用下市话表达你知、我知、别人不知,起到彼此默契、防止泄密的作用。用下市话交流可促进邻里乡亲联络情谊,无论客家下市人走到世界各地、大江南北,都可以互通信息,相互帮助、增进感情,这种群体团结的力量不容小觑。

(二)实用性。无论是黄遵宪祖辈开当铺用下市话来抬价杀价,还是他出使日本在使馆商谈国之要事用下市话来保密,亦或杨雪如在危急时刻用下市话暗示地下党速逃,甚至近代梅州华侨下南洋经商寄回家信涉及的资金内容用下市话掩饰,都充分表明下市话在本地人们生产生活中诸多超强的实用功能,那时候的下市话语汇是非常丰富的。

(三)娱乐性。上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在资源匮乏、无任何娱乐方式的情况下,用下市话来谈天说地、嬉戏打闹,甚至用下市话朗读诗词、猜谜和唱山歌,都是无比有趣、热闹非凡的事。在下市“卖柴坪”这块地方,就曾是人们夏秋傍晚乘凉,展示各自下市话能耐的娱乐场所,戏称为“方言岛”“大本营”,下市话的“首都”。后来随着社会进步,影视、音像等冲击着原本单一的娱乐方式,才越来越少人去说下市话。

八、结语

下市话是“梅城下市”这个区域的特色文化,流传和使用范围虽不大,但却是全球众多语言体系中的一种,对于研究历史文化,拓宽语言研究视野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下市攀桂坊人文鼎盛,近年来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前来探索研究。梅江区政府、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也非常重视保护“下市话”这一语言文化遗产,已申报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我们也非常期待能得到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指导,特别是专家、学者及企业家的善举,帮忙研究整理、出版发行“下市话”语言书籍,让这一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续有效地传承、发扬下去。

【责任编辑:王 崇】

秦 夔凤纹 凤翔县雍城遗址出土3

【曲彦斌访谈手记】像“下市话”这样一些乡土秘密语等亟待发掘保护的语言类民间文化遗产,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抢救性地采辑口述史性质的文本,还要不失时机地发掘、保护散存于各类文献中的文本并予及时准确地解读。此所言“文献”,是指存在于各种形式载体的文献,不仅仅口述性的、文字性的还应涵盖可能存在的与之相关联的建筑物遗址遗迹、器物、可复原的场景等等,是全方位的文献,以期切近真实的认知和保存,力求全景式地复原和再现原生态本相,乃至切近其原生态的话语环境。

猜你喜欢

客家话梅州普通话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广西客家话持续体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历史演变
有趣的客家话
石板滩客家话与成都话的对比
梅州茄子嫁接育苗关键技术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17
诏安客家话单元音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