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颐短语
2016-12-22田遨
田遨
十三
无可奈何花落,化作春泥护花。
诗有艺术张力,银河可泛灵槎。
艺术张力,来自诗本身提供了想象空间。庾信咏月,“渡河光不湿”:李贺咏马,“向前敲瘦骨,犹是带铜声”,都从想象中来。
怎么才能张力大,内涵丰富呢?举杜诗一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传出的感情有很多层面,它既渺小,又伟大:既孤独,又与天地同在:既落寞无依,又充满自信。
十四
或道残阳如血,或道花影如潮。
想到含蓄妙处,且取诗海一瓢。
酣畅淋漓是一种美,含蓄蕴藉又是一种美。含蓄可医直白浅露之病,艺术总是以有限展示无限,含蓄有助于扩大无限的内涵。
十五
诗要奇思妙想,也要活力激情。
有时反常合道,警句石破天惊。
东坡提出“反常合道”,“诗以奇趣为宗”。所以诗最忌枯窘平庸。“反常”是违反常见现象,“合道”是合理。出人意外是反常,在人意中是合道:情景冲突是反常,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情与景相冲突,但在特定情况下是合理的。警句,是全诗的闪光点。
十六
曲喻微含哲理,使入会心一笑。
自有理趣超超,不着理语说教。
沈德潜评杜《江亭》云:“不着理语,自足理趣。”此与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同一见地。说理太多、太露便不是诗。
十七
要能以小见大,要能常语见好。
藻饰不损真情,大巧不见技巧。
直白的抒情没有美,太追求美,又会淹没了情。奇趣是美,常语也是美。如何运用得好是技巧,技巧又不见技巧是大技巧。
十八
好是一看就懂,尤贵经久不忘。
细寻更觉有味,一字一个铿锵。
一看就懂不等于一览无余,贵在耐人寻味。
十九
唐人阐明意象,诗派蔚为大宗。
欲写伊人倩影,一闪翩若惊鸿。
《文心雕龙》有“意象”一词,唐人赋予明确内涵,就是“意余于象”。刘禹锡“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境生于象外”。司空图又提出“超以象外”。可见意象就是具体物象之外的艺术境界。简单说,有意无象,不是艺术:有象无意,也不是艺术。美国诗人庞德是意象派大师,就是从唐诗中获得启示的。他在巴黎地铁站上对一女郎的惊艳,使他写了一诗,初稿是三十行,一年后压缩为二行。可见意象派以简短隐秀取胜。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不着一字”者,不多着一字也。
二十
眼前自有古今,一室便是乾坤。
微观宏观随意,最数心灵无垠。
刘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的情景离不开时空,因而诗人往往富有历史感与宇宙感,往往时空并提,有时又时空错综:这暗合爱因斯坦“相对论”中“四维时空结合体”的理论。元人诗:“两窗吞日月,一室养乾坤。”雨果说:“世间海洋最大,大于海洋的是宇宙,大于宇宙的是心灵。”还应该加一句,诗的心灵又大于一般心灵。
二十一
想象总要适度,适度自可升沉。
有人身藏藕孔,有人明月前身。
适度是分寸感,也就是读者的认可度。“白发三千丈”,必须有“缘愁似个长”来说明,愁长三千丈,似一江春水都说得通。藕孔,明月,想象以美为基础。
二十二
诗能引起联想,因此可生旁解。
诗能超越时空,有时神游天外。
孔子与子夏论诗,能超出诗的原意别作旁解。春秋战国流行赋诗以隐语,寓言、托讽处理交际事宜,便从此始。这开拓了解诗的门径。别有寄托,诗无达诂,都由此出。东坡所谓“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其意在此。钟惺说“诗为活物”,亦存此意。“山雨欲来风满楼”,“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人们常常离开诗的原意另作旁解的例子。
朱光潜说:“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见大千。”正是诗能超越时空之意。
这里附带谈到,赵瓯北驳东坡云:“作诗必此诗,才是真诗人。”与东坡持论相反。其实,两人着眼点不同,东坡是指诗的意境要宽,要有广喻性:瓯北是指赋得某某应确切,不要空泛。看来是字面上打架,却各说各的话。
二十三
诗人例有童心,大家都见率真。
一任直抒胸臆,一任流水行云。
李贽倡“童心”说,龚定庵倡“尊情”。反伪,求真,诗更应如此。大诗人都有率真的一面。清名家诗遣词更见工稳,但率真诗少。
二十四
双声叠韵五音,可论也可不论。
妙用节奏韵脚,似听松籁鸣琴。
诗有节奏,如呼吸脉搏的节奏一样。格律是节奏的规范化,格律不是束缚,而是更自觉、更精密、更完善的音律美。而且,善用音律可强化某种情绪的描绘力度。
两字声母相同为双声,韵母相同为叠韵。如杜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漠”叠韵,“黄昏”双声,“黄”胡光切,“昏”胡温切。又如“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萧条”叠韵,“荏苒”双声,“荏”日饮切,“苒”日掩切。《贞一斋诗说》:“叠韵如两玉相和,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取其宛转。”道出了叠韵、双声的艺术效果。词牌《满江红》限人声韵,取其拗折。李白七古中有“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句,四个人声字对四个平声字,是有意安排的。韩愈听琴诗:“喁喁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形容儿女用委婉的仄声,形容勇士用嘹亮的平声,活生生地画出两种面貌、两种气质,加强了声调美。韵脚要稳、要响。沈德潜说:“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马雅可夫斯基说,他总把重要的字摆在韵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