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扶贫开发硬仗
2016-12-22赵旻
赵旻
刚刚闭幕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紧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取向,为江苏未来五年的发展绘制了蓝图,做出了部署。“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步步深入人心,成为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和全省人民凝神聚气、团结奋斗的行动宣言。省党代会报告坚持把扶贫开发摆在重要位置,做出新论断,提出新要求,激励全省扶贫开发系统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深刻领会省党代会对扶贫开发最新定位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而且要高水平全面建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尤其在苏北农村。到2015年底,江苏省农村年收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实现整体脱贫,按照国家扶贫标准,江苏的脱贫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但江苏扶贫开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4000元的年收入平摊下来一天不到11元,在江苏只能满足低水平的基本生活需要;虽然江苏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低,但更重要的是被这个平均数所掩盖的、达不到这个水平的低收入农户还大量存在。江苏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包括努力提升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底线,“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地增加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按照江苏新一轮扶贫开发标准,全省农村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277万低收入人口94%在苏北,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可以说,加快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聚焦低收入农户、聚焦苏北地区。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着眼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化民生导向、聚焦富民,强调“确保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场硬仗”。这是对江苏扶贫开发定位的最新论断,是对扶贫开发重要性的高度概括,是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遵循。没有全省农村年收入6000元以下277万低收入农户全面脱贫,就难以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省党代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最新定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倍努力,奋发进取,保障低收入农户更多更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低收入群众获得感,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果诠释省党代会对扶贫开发的最新要求。
牢牢把握新一轮扶贫开发阶段性特征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新世纪以来组织实施了多轮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定位和目标各有不同,但是有稳定性、连续性并且也是不断递进的,到2015年底,全省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绝对贫困解决之后,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进入“十三五”时期,江苏扶贫开发转入“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相对贫困更多反映的是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与社会成员的心理认知和实际感受也直接相关。
新一轮扶贫开发具有许多阶段性特征。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遇到的帮扶对象越往后越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有相当部分是多轮扶贫的老对象,返贫的矛盾和问题也较为突出。从整体上看,新一轮扶贫开发既要解决重点人群的增收问题,又要解决重点区域的发展难题;既要解决收入型贫困,又要解决因病因残因灾等支出型贫困;既要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又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甚至缺乏等问题。解决相对贫困,不仅仅是个收入问题,更多的会涉及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能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涉及体制机制等深层次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减少相对贫困比消除绝对贫困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针对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特征,郑重提出“努力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确保包括低收入群众在内的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着重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生活、就业、教育等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好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问题”,明确要求“对经济薄弱村、革命老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实行重点帮扶,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这是对江苏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路径、重点的高度浓缩,是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指南针、路线图。我们必须在巩固多年来扶贫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强化富民这一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帮扶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扶贫开发质量和水平。进一步集聚资源、集中力量、汇聚政策,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和经济薄弱村发展步伐,确保到2020年使全省277万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服务得到有效保障,821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8万元,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面貌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1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分批退出,全省各地以县(市)为单位基本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坚决打赢扶贫开发硬仗。
扎实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
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面小康、聚焦富民做出的重大安排,是江苏“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总抓手。2015年底以来,江苏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加大扶贫开发推进力度。在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们协同全省各地区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创新完善“1+2+8+12”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展开布局,有序开展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广泛进行社会宣传动员,精心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认真组织苏北五个设区市党政主要负责人签署脱贫致富责任承诺书并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制定市县脱贫致富成效考核办法,积极协调编制扶贫项目规划和出台专项扶贫行动政策举措,组织开展“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大力表彰脱贫致富与扶贫济困先进典型,加强督查考核,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省扶贫开发系统认真学习领会李强书记、石泰峰省长关于扶贫开发的最新要求,积极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深化细化实化相关工作。目前,27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苏北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2个革命老区、苏北12个省重点帮扶县等四类对象的帮扶工作正加紧按计划推进,省级各类主要支持资金已经下达,“五方挂钩”265家帮扶单位积极配合、献计献策、出资出力,266名省委派驻工作队员除12名队长外全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并因村因户开展帮扶工作,各类扶贫项目正加紧落实,省级有关部门或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帮扶政策措施和制度规定文件已近90件,社会各界参与帮扶的队伍逐步扩大,宿迁扶贫开发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各地围绕减少相对贫困、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方法的一些新亮点、新特色逐步呈现,年内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和对各市县的考核准备工作也已经展开。总的来看,“十三五”全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各项基础工作扎实有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开局良好。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健全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全省扶贫开发系统必须更加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低收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工作追求,聚力创新、聚焦富民,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在继承现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奋力探索缓解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崭新路径,扎实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确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一是抓住年度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契机,对低收入农户有关情况进行逐户核对,既掌握实际贫困状况和帮扶工作情况,又查明脱贫进度和实际成效,特别是要把那些应纳入而未纳入、因灾因故致贫返贫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确保“一个不少,一户不落”,都能得到帮扶。二是更加突出“一条主线”,特别关注“三个重点”。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最大限度促进就业、支持创业,更大力度推动发展生产、自主脱贫、劳动致富,重点做好无求助能力困难群众的主动救助工作,重点做好因突发情况或重点变故致贫返贫人群的及时帮扶工作,重点做好贫困群体孩子的教育资助工作。随着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一系列富民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出台,如何保障低收入农户跟上全省富民步伐、共享富民成果,需要有关方面既出台普惠性惠民政策,又出台针对低收入农户的特惠性惠民政策,帮助低收入农户向产业要效益、向就业要收入、向兜底保障要“底气”。三是着力解决好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问题。尽管江苏扶贫标准定得比较高,但低收入家庭中支出型贫困问题十分突出,新一轮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高达48.7%,加上因残致贫因素,比重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这部分人来说,减少支出尤为重要,减支就是增收。我们必须让这部分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尽最大努力减轻他们的支出负担。四是坚持走好“强村富民”路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强村带动富民,是江苏扶贫开发的一条重要经验。应通过建强配强经济薄弱村领导班子,支持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和资产收益扶贫,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和村级光伏电站,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带动就业等,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五是开展督查巡查、强化考核导向,进一步压实责任,创新“五方挂钩”帮扶机制,推动省级八项脱贫致富专项行动和各类项目、支持政策切实落地见效。六是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加快建好江苏社会扶贫网,积极通过搭建平台、开设窗口、加强信息沟通对接、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等,进一步动员社会群团组织、各类企业、慈善机构、民间团体和个人等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格局。完善各类支持政策,着力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七是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统筹协调功能,加强扶贫开发队伍建设和力量配备,拓宽视野、增强素质,提高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推动扶贫开发系统自身主动适应减少相对贫困新形势,实现扶贫工作转型提升,坚持用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化解相对贫困难题。
(作者系江苏省委农工办、省扶贫办主任)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