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富民 让百姓“口袋”更加充实
2016-12-22王天琦
王天琦
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李强书记做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报告,为推动江苏新一轮更好更快发展定准了坐标。“两聚一高”,聚力创新是工作导向,聚焦富民是发展取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指向,最终目的都是抓牢做实居民、企业、政府“三个口袋”,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居民收入鼓起来,群众生活才有更多保障;企业利润涨起来,百姓就业才有更大空间;财政收入多起来,改善民生才有更足底气。正如报告中说的聚焦富民,所有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富民,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今后五年,我们将以报告为指引,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努力让宿迁老百姓“口袋”更加充实,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创新经济转型机制,以更丰硕的发展成果利民。报告指出:“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突出发展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新金融等新产业,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很显然报告在这里指明了产业富民的路径。为此,我们将按照市域“4+4”、县区“2+1”产业定位,着力构建发展能级合理接续的梯次结构,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就业网络和创业门径。在产业上做文章,让宿迁制造更有效益。围绕转型升级这一方向,深入实施“511”工程,重点抓好核心技术产业化、先进装备更新、信息技术应用等主要环节的升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企业股改上市步伐,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强化高端引领这一导向,紧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着力引进和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高端引领型项目,积极培育发展石墨烯、增材制造、膜材料等先导性产业,推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创造更多发展成果。突出科技创新这一引擎,聚焦建设技术研发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合作交流等科研平台,引导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发,促进科研与生产无缝对接,推动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创新步伐,生产满足和引领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在就业上做文章,让群众获得更高工资收入。始终坚持以增加就业为方向发展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积极引进各类保险公司和电商平台来宿设立客服中心,深入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不断催生层次多样、类型丰富、方式灵活的就业机会,让群众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广的就业门路、更多的收入增长点。在创业上做文章,让更多的人先富起来。扎实推进“五小创业”,加快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建设,进一步激发各类主体依靠自身努力和智慧投身创业、参与创业的热情,真正把群众的创造力调动起来,加快实现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统筹考虑经济与城建关系,结合街区实际情况,在经营模式、城市设计、色彩运用等方面充分创新,培育独具特色的业态和街区经济,带动城市繁荣发展,为群众创业创造良好载体。
创新改革落实机制,以更优良的营商环境便民。报告提出:“深化行政管理、投融资、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充分释放体制机制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作为全省唯一的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近年来宿迁坚持以“减权去利”为核心,率先开展了“四证(照)一体”、“三证合一”、“一证一号”、“两资”去行政化、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等多项改革,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创新,激发了市场活力。下一步,宿迁将突出问题导向、发展取向、民生指向,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打造更加便民利民的营商环境。围绕群众少烦心,压降各类审批事项。深化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持续优化生产许可改革后审批流程,推进信息互通互联,实现与证照联动监管平台、信用平台的无缝对接,着力破解社会主体“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容易准营难”等突出问题。探索后置审批项目清理,在前期商事登记前置改后置的基础上,对市级53项工商登记后置事项,按照“暂停行权一批、信用承诺简化一批、下放县区一批、加强准入管理一批”要求,协调有序推进,只要市场能够承担、且不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的,在全市范围内予以暂停;对县区能够承接的,坚决全面下放。围绕群众少跑路,优化各类办事流程。深化“多证合一”、多评合一、“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审批、设计施工一体化等改革,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推进市县(区)及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公开和共享,开发手机客户端APP,实现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和个人审批业务的全程电子化办理。围绕群众少负担,降低各类制度性成本。深化土地、金融、人才、科技、环境等资源要素配置改革,优化减税费降成本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发展、免收和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工具箱”政策,加快形成要素配置与企业质量和效益相挂钩的机制,推动资源配置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转变,有效降低群众税费负担和经营成本,为群众创新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创新“三农”发展机制,以更高效的增收渠道富民。报告明确:“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致富农民最关键的是要减少农民,以最少的人种最多的地。解决“三农”问题主线在于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核心围绕着一个“权”字。赋予农民权利,给予农民现行条件下更多可支配的资源和力量,从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现代化等“化”的产生。为此,我们探索实施“一挂三化”,即利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转让使用试点政策,与“两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贷款、“扶贫+保险”、三权分置等政策集成,推动农民进城入镇有序“市民化”,以此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注重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选取重点贫困区域省定经济薄弱村开展指标转让使用试点,给足拆迁补偿政策,并在社保、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从而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注重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将流转土地节余指标交易的收益重点用于配套设施完善和社会保障提高等打基础、利长远的地方,优先照顾被流转农户,并引入保险等杠杆机制,通过撬动作用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注重与其他农村领域改革相结合。与产权登记制度、“两权”抵押试点、红绿地票制度等已实施的改革相互衔接、联动推进,形成政策集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注重与特色镇村建设相结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新一轮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选取闲置村庄和位置偏远、基础落后、配套欠缺的特困村庄进行拆迁,依托原有地形地貌,放大历史文化元素,突出乡情民俗特色等,打造一批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以更美好的绿色环境安民。报告提出的“实施更加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更大力度的绿色调整,从源头为生态环境减负”等要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好一直是宿迁的金字招牌,但客观地讲,宿迁的生态是没有经历过工业化考验的生态,特别在治污截污排涝等各种基础设施上欠账较多。为此,我们将始终秉持“生态立市”战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不走老路、探索新路,致力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举措,守住蓝天碧水,建好绿色家园。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围绕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精心谋划、科学推进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建材、增材制造、电子商务、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和先导性产业,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强化环境整治,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并举。坚持治理保护两手齐抓、约束激励两端发力,严控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建设,持续开展“治水、治气、治土、治味”工程,逐步根治造成空气、土壤、水源污染的各种顽疾,坚决减少化工污染、减少煤炭消耗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消除各种环境风险隐患,从源头上为生态减负。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大力推进“五大生态走廊”建设,提升沿河、沿湖、沿路等自然生态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着力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创新民生改善机制,以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惠民。报告强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为基层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指引。我们将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统筹安排好民生保障,力补民生短板,兜住民生底线,让宿迁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完善配套设施,做好基础性民生。结合城市建设短板和群众需求,科学编制城建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推进主街道城市形象提升、道路通达、摊点集中疏导区建设“三项工程”、排水系统及雨污分流工程、“城市之家”和第三代公厕等便民项目建设,通过民生多投入实现群众少支出、多增收。优化公共服务,做好普惠性民生。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增加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让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强化社会保障,做好兜底性民生。建立健全五保对象、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标准增长机制,推进“五险”扩面提标,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标准,保障好各类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注重政民互动,做好可感性民生。坚持每月开展“全媒体政民互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从公众的不满意和最期盼中探寻有利于决策的规律和重点,让目标制定和项目推进的过程,成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增加民利、凝聚民心的过程。
(作者系宿迁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高 莉